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技术
定价:49.00元
作者:于然,于琪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57089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于然、于琪林编著的这本《摄影技术》系统而全 面地讲解了摄影技术的发展简史、拍摄技术、摄影的 曝光控制、数码影像的原理、摄影光源和摄影滤光镜 的性能与使用、感光材料的原理与性能、黑白暗房技 术、摄影用光基础。图文并茂,便于广大摄影专业学 生和摄影爱好者掌握摄影技术。
目录
作者介绍
于然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教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求学期间曾留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任研究学者。其间历任美国洛杉矶市市长办公室多媒体影像记录负责人,美国Labyrinth多媒体研究室研究员。归国后在中国传媒大学从教至今。著有《光的美学》等书籍,并作为责任编辑编纂《EOS王朝》、《一本摄影书》、《摄影的骨头》等书籍。曾在《中国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与摄像》等杂志发表20余篇论文。多次代表中国参加IADIS国际视觉传播年会等国际会议并进行演讲,英文论文入选论文合集出版,全球发行。 于琪林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师等级考试委员会考评员;国家高级摄影技师;《摄影与摄像》杂志编委。 先后出版《教你学会拍照片》、《摄影》、《实用摄影》、《照相机与镜头》等书籍;与他人合著《全国青少年摄影等级培训教材》一套。 先后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摄影与摄像》、《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摄影理论文章180余篇,总字数达12075字以上。 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院长(2009—2013)。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讲课程包括摄影批评、新闻摄影、大众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等。研究兴趣包括媒介的权力协商、摄影批评,以及流行杂志的传播研究等。 著有《媒介事件》(英),并在学术期刊和大众传媒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媒体评论文章。曾任职于德国之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媒机构。曾获中国摄影教育奖(2012)、德国弗里德里希瑙曼奖学金(2004—2007)。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拿来当枕头用了,软硬适中,还挺舒服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一股浓浓的复古风扑面而来,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老式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那种泛黄的质感,仿佛时间也凝固在了那一瞬间。我平时不太怎么拍照,最多就是逢年过节,或者出去玩的时候,随手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朋友圈里也偶尔发发,大家点个赞,评论一句“真好看”,也就差不多了。对摄影这东西,我一直秉持着“够用就行”的原则,毕竟生活嘛,开心就好,何必搞得那么专业。这本书我虽然买了,但真心没怎么翻过,主要还是因为我这人比较懒,一看到那么厚的书,就有点望而却步。而且,说实话,我对着那些复杂的参数和各种镜头,总是有点头疼。我更喜欢直接拿起手机,打开相机,按下快门,然后看看照片效果。要是觉得不满意,就稍微 P 图 P 一下,加个滤镜,调亮一点,基本上就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了。不过,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着还是挺有学问的样子,也算给我的书房增添了一点艺术气息吧。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不是该好好学习一下摄影,把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都记录下来,成为更深刻的回忆。但每次想到要从零开始,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也许,这本书终究会躺在书架上,成为一个我曾经想学习,但最终没有实现的象征吧。
评分这本书我买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赶时髦”的心态。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各种绝美的照片,什么“大片感”、“电影感”,看得我心痒痒。我也想拍出那种让人惊艳的照片,于是就随手下单了这本书。拿到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厚实很多,纸张的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我翻看了一下目录,里面涉及了很多我完全陌生的专业术语,比如“景深”、“白平衡”、“三脚架的使用技巧”等等。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有点懵的,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些公式和参数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我试着去理解一些比较基础的概念,比如构图的黄金法则,或者如何利用光线来突出主体。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但至少我对摄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原来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背后需要那么多学问。我还没有机会去实践书里讲到的技巧,不过我已经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些场景,想着下次出去玩的时候,可以用学到的一点皮毛来尝试一下。这本书虽然看起来有点挑战性,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觉得它很有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它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不是那种普通教科书的冰冷感,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技巧指导。我尝试翻了几页,里面的插图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得很舒服,构图也很有意境。虽然我对摄影的理解还停留在“把人拍好看”和“把景拍清晰”的阶段,但这本书里的文字,并没有让我感到生涩难懂。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用一种轻松的、甚至带点哲学的口吻,跟你聊关于光影、关于角度、关于如何捕捉瞬间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讲到,如何通过观察来发现美,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设备的先进。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敏感度。我平时是一个比较粗线条的人,不太会去注意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看完那一段,我开始尝试着在走路的时候,留意一下树叶的影子,看看不同光线下的建筑有什么变化。虽然我的相机还是那个用了好几年的老伙伴,但我的眼睛,似乎比以前更“会拍照”了。这本书没有让我立刻变成摄影大师,但它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身边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我买来之后,就一直放在床头柜上,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偶尔会拿起来随便翻翻。里面的图片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每一张都拍得特别有艺术感,光影效果、色彩运用都恰到好处,让人看了心情就特别舒畅。有些照片的构图也非常独特,是我平时很少会想到的角度,看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拍照还可以这样拍。书里的文字我看得不多,主要还是因为我本身对摄影理论这块了解得比较少,很多专业术语都看不懂。不过,我倒是从里面的一些文字描述中,体会到了一种对摄影的热爱和执着。作者在描写一些拍摄场景的时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激情,让人感觉他是一个真正把摄影当成生命一部分的人。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是一本关于摄影精神的书。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书里的技术细节,但这种精神层面的感染力,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我有时候也会拿着手机,对着窗外的风景,模仿书里图片里的一些构图方式,虽然拍出来的效果远不如书里,但至少让我觉得,我离那个“懂摄影”的状态,又近了一步。
评分这本书我主要是被它的封面吸引住的,那是一种非常简洁、干净的设计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专注。我平时比较喜欢文艺类的东西,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应该会挺符合我的口味。打开书,里面的排版也很舒适,字号适中,行距也很舒服,阅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疲劳。我主要看的是书里一些关于“意境”和“情感表达”的部分。我一直觉得,拍照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这本书里就有提到,如何通过照片来诉说一个故事,如何用画面来唤起观者的共鸣。我对此深有感触,因为我平时就很喜欢看一些有故事感的照片。虽然我还没有什么机会去实践书里讲到的那些更深入的技巧,比如如何运用不同的镜头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但我已经在尝试着在生活中,用手机去捕捉一些能够传递情感的瞬间。比如,看到路边一束被风吹拂的野花,或者是一个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我都会尝试去按下快门,记录下那一刻的情绪。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最普通的设备,也能拍出有灵魂的照片,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去观察,去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