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
定价:158.00元
作者: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光源与照明工程系)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9132397
字数:
页码:521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半导体光源(LED,OLED)及照明设计丛书》(版内容为传统光源,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版专门增加了一章,介绍半导体光源,但只占书内容的1/12,其余还是传统光源)在前两版的基础上,保留了部分传统光源的内容,如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大幅度增加了半导体光源(LED和OLED)的内容,使其约占全书的2/3,以全面反映近10多年来外光源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半导体光源(LED,OLED)及照明设计丛书》共7章,论述了从传统光源到半导体光源(LED和OLED)的原理、特性与设计。为便于读者掌握以上内容,还介绍了光辐射、气体放电,以及光度学、色度学基础等知识。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半导体光源(LED,OLED)及照明设计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照明行业生产、开发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章 光源的特性参量
1.1 光源的辐射特性
1.2 人眼的视觉
1.3 照明光源的光学特性
1.3.1 光通量、光强度、光照度、光亮度和光量
1.3.2 光效
1.3.3 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
1.4 光源的电气特性和寿命
1.4.1 光源的电气特性
1.4.2 灯的寿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辐射光源
2.1 热辐射
2.1.1 热辐射的基本特性
2.1.2 黑体辐射
2.1.3 实际辐射体
2.2 白炽灯
2.2.1 白炽灯的基本原理
2.2.2 白炽灯的产品
2.2.3 白炽灯的工作特性
2.3 卤钨灯
2.3.1 卤钨循环
2.3.2 卤钨灯的结构与制造
2.3.3 卤钨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体放电灯
3.1 气体放电的基本原理
3.1.1 气体放电现象
3.1.2 帕邢定律
3.1.3 光源放电类型
3.2 低气压放电灯
3.2.1 低气压放电原理
3.2.2 低压钠灯
3.2.3 荧光灯
3.3 高气压放电灯
3.3.1 高气压放电的基本原理
3.3.2 高压钠灯
3.3.3 高压汞灯
3.3.4 金属卤化物灯
3.3.5 氙灯
3.4 无极放电灯
3.4.1 无极放电光源的类型
3.4.2 无极荧光灯
3.4.3 微波光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光二极管
4.1 LED的发光原理
4.1.1 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4.1.2 复合与发光
4.1.3 电致发光
4.1.4 LED光效
4.2 LED材料体系及器件制备
4.2.1 发光条件
4.2.2 材料体系
4.2.3 红、绿、蓝LED性能的比较
4.3 LED材料外延及器件设计
4.3.1 LED材料外延
4.3.2 LED器件设计
4.3.3 LED的光引出
4.4 白光LED技术及LED展望
4.4.1 白光LED制备
4.4.2 LED技术展望
4.5 LED封装技术
4.5.1 LED封装材料
4.5.2 常见LED器件
4.5.3 LED散热
4.5.4 LED封装的发展
4.6 LED的驱动技术
4.6.1 LED伏安特性曲线
4.6.2 直流LED及其驱动电路
4.6.3 高压LED及其驱动电路
4.6.4 ACLED及其驱动电路
4.6.5 交直流LED性能的比较分析
4.7 LED光源的特性和设计
4.7.1 LED光源的特性
4.7.2 LED光源的设计
4.8 LED的应用
4.8.1 视觉照明
4.8.2 非视觉照明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5.1 OLED的发展简史
5.2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发光原理
5.2.1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
5.2.2 有机材料的发光原理
5.2.3 激子的相互作用与能量转移
5.3 OLED的器件物理
5.3.1 载流子注入与输运
5.3.2 OLED的器件结构
5.3.3 OLED的光取出
5.4 OLED的器件制备
5.4.1 基片处理
5.4.2 真空镀膜法
5.4.3 溶液成膜法
5.4.4 微纳光学结构制备
5.4.5 器件封装
5.5 OLED的重要参数及表征方法
5.5.1 OLED材料表征
5.5.2 OLED的器件表征
5.6 OLED的显示与照明
5.6.1 OLED显示技术
5.6.2 OLED白光照明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度学基础
6.1 光度学基本原理与定律
6.1.1 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6.1.2 朗伯余弦定律
6.1.3 阿贝定律
6.1.4 叠加原理
6.2 照度测试
6.2.1 余弦修正
6.2.2 光谱失配修正
6.2.3 照度计原理
6.3 光强测试
6.3.1 目视光度法
6.3.2 物理光度法
6.3.3 光强分布测试方法
6.4 亮度测试
6.4.1 典型亮度计结构
6.4.2 亮度计校准
6.5 光通量测试
6.5.1 积分球测试方法
6.5.2 分布式光度计测试方法
6.6 光谱测试
6.6.1 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试
6.6.2 扫描式光谱仪
6.6.3 多通道光谱仪
6.7 LED光度特性测试
6.7.1 光强、光通量及光谱测试方法
6.7.2 热阻测试
6.7.3 寿命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色度学基础
7.1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7.1.1 CIERGB系统
7.1.2 CIEXYZ系统
7.1.3 CIE均匀颜色空间
7.2 色度学标准及基本测试方法
7.2.1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7.2.2 反射率因数标准
7.2.3 标准照明条件和观测条件
7.3 色品坐标测试
7.3.1 光电积分法
7.3.2 分光光度法
7.4 色温测试
7.4.1 普朗克曲线直接计算法
7.4.2 罗伯逊法
7.4.3 双色法
7.5 显色指数测试
7.5.1 孟塞尔颜色样品
7.5.2 参照照明体
7.5.3 CIE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7.5.4 CQS系统
7.5.5 IESTM30系统
7.5.6 CRI2012系统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
前言
章 光源的特性参量
1.1 光源的辐射特性
1.2 人眼的视觉
1.3 照明光源的光学特性
1.3.1 光通量、光强度、光照度、光亮度和光量
1.3.2 光效
1.3.3 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
1.4 光源的电气特性和寿命
1.4.1 光源的电气特性
1.4.2 灯的寿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辐射光源
2.1 热辐射
2.1.1 热辐射的基本特性
2.1.2 黑体辐射
2.1.3 实际辐射体
2.2 白炽灯
2.2.1 白炽灯的基本原理
2.2.2 白炽灯的产品
2.2.3 白炽灯的工作特性
2.3 卤钨灯
2.3.1 卤钨循环
2.3.2 卤钨灯的结构与制造
2.3.3 卤钨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体放电灯
3.1 气体放电的基本原理
3.1.1 气体放电现象
3.1.2 帕邢定律
3.1.3 光源放电类型
3.2 低气压放电灯
3.2.1 低气压放电原理
3.2.2 低压钠灯
3.2.3 荧光灯
3.3 高气压放电灯
3.3.1 高气压放电的基本原理
3.3.2 高压钠灯
3.3.3 高压汞灯
3.3.4 金属卤化物灯
3.3.5 氙灯
3.4 无极放电灯
3.4.1 无极放电光源的类型
3.4.2 无极荧光灯
3.4.3 微波光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光二极管
4.1 LED的发光原理
4.1.1 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4.1.2 复合与发光
4.1.3 电致发光
4.1.4 LED光效
4.2 LED材料体系及器件制备
4.2.1 发光条件
4.2.2 材料体系
4.2.3 红、绿、蓝LED性能的比较
4.3 LED材料外延及器件设计
4.3.1 LED材料外延
4.3.2 LED器件设计
4.3.3 LED的光引出
4.4 白光LED技术及LED展望
4.4.1 白光LED制备
4.4.2 LED技术展望
4.5 LED封装技术
4.5.1 LED封装材料
4.5.2 常见LED器件
4.5.3 LED散热
4.5.4 LED封装的发展
4.6 LED的驱动技术
4.6.1 LED伏安特性曲线
4.6.2 直流LED及其驱动电路
4.6.3 高压LED及其驱动电路
4.6.4 ACLED及其驱动电路
4.6.5 交直流LED性能的比较分析
4.7 LED光源的特性和设计
4.7.1 LED光源的特性
4.7.2 LED光源的设计
4.8 LED的应用
4.8.1 视觉照明
4.8.2 非视觉照明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5.1 OLED的发展简史
5.2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发光原理
5.2.1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
5.2.2 有机材料的发光原理
5.2.3 激子的相互作用与能量转移
5.3 OLED的器件物理
5.3.1 载流子注入与输运
5.3.2 OLED的器件结构
5.3.3 OLED的光取出
5.4 OLED的器件制备
5.4.1 基片处理
5.4.2 真空镀膜法
5.4.3 溶液成膜法
5.4.4 微纳光学结构制备
5.4.5 器件封装
5.5 OLED的重要参数及表征方法
5.5.1 OLED材料表征
5.5.2 OLED的器件表征
5.6 OLED的显示与照明
5.6.1 OLED显示技术
5.6.2 OLED白光照明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度学基础
6.1 光度学基本原理与定律
6.1.1 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6.1.2 朗伯余弦定律
6.1.3 阿贝定律
6.1.4 叠加原理
6.2 照度测试
6.2.1 余弦修正
6.2.2 光谱失配修正
6.2.3 照度计原理
6.3 光强测试
6.3.1 目视光度法
6.3.2 物理光度法
6.3.3 光强分布测试方法
6.4 亮度测试
6.4.1 典型亮度计结构
6.4.2 亮度计校准
6.5 光通量测试
6.5.1 积分球测试方法
6.5.2 分布式光度计测试方法
6.6 光谱测试
6.6.1 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试
6.6.2 扫描式光谱仪
6.6.3 多通道光谱仪
6.7 LED光度特性测试
6.7.1 光强、光通量及光谱测试方法
6.7.2 热阻测试
6.7.3 寿命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色度学基础
7.1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7.1.1 CIERGB系统
7.1.2 CIEXYZ系统
7.1.3 CIE均匀颜色空间
7.2 色度学标准及基本测试方法
7.2.1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7.2.2 反射率因数标准
7.2.3 标准照明条件和观测条件
7.3 色品坐标测试
7.3.1 光电积分法
7.3.2 分光光度法
7.4 色温测试
7.4.1 普朗克曲线直接计算法
7.4.2 罗伯逊法
7.4.3 双色法
7.5 显色指数测试
7.5.1 孟塞尔颜色样品
7.5.2 参照照明体
7.5.3 CIE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7.5.4 CQS系统
7.5.5 IESTM30系统
7.5.6 CRI2012系统
参考文献
拿到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厚重”。翻开第一页,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精密的图表就预示着这是一本要“啃”的书。我一直对光源这个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现代科技中,各种新型光源层出不穷,它们如何工作,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第三版,名字带“原理与设计”,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相信能解答我很多疑问。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发光机制的详细阐述,比如LED、OLED,甚至是激光等,它们的光是如何产生的,能量转换的效率有多高,这些都会是我关注的重点。同时,关于“设计”的部分,我也很有兴趣,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光源,以及如何进行光学设计,以达到预期的照明效果,这对于我今后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或者学习,都会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光是“光源”这两个字,就已经包含了太多的可能性,从自然光到人造光,从传统白炽灯到前沿的量子点技术,每一个分支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复杂而迷人世界的窗户。我对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际的设计指南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片段。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XH】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光是“光源”两个字,就让我联想到很多。我一直对各种发光体的工作机制很好奇,从古老的火把,到现代的LED,再到未来的想象,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本书的“原理”部分,我希望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光源的发光机理,比如热辐射、电致发光、荧光、磷光等等,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归类和对比。我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描述,帮助我理解能量如何转化为光,以及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而“设计”部分,则更贴近实际应用。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如何根据特定的照明需求,进行光源的选择和优化。这可能涉及到对光源的光学特性(如光谱、亮度、显色性、光效等)的详细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器、扩散器等)来控制光线的方向、分布和强度。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论,甚至是一些经典的案例研究,让我能够学习到如何将抽象的光源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设计方案。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我了解和掌握光源技术的一本权威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清晰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类书籍,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种期待。我过去在学习过程中,接触过一些关于照明工程的书籍,但很多都偏向于应用,对于深层的物理原理讲解得不够透彻。而“光源原理与设计”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它预示着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光源的本质,从基础的物理学概念讲起,层层递进,直到复杂的工程设计。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光源的物理特性,例如它们的光谱分布、显色指数、色温等,以及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知和视觉体验的。另外,关于光源的设计部分,我也非常期待。如何平衡亮度、均匀性、效率和成本,如何在满足特定功能需求的同时,兼顾美观和用户体验,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挑战,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那将是极大的价值。我一直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习的关键,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致力于此。
评分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第三版”的标识。这意味着它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更新,很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动态。我一直对光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的关系非常着迷。从简单的照明需求,到如今在显示技术、医疗、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光源的每一次革新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覆盖到当前主流的光源技术,比如LED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芯片结构、封装技术、驱动电路等方面的改进。同时,对于一些新兴的光源技术,例如OLED、QLED,甚至更前沿的激光照明,我也希望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此外,在“设计”这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展示如何应用光源原理进行设计,如何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室内照明设计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光源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在工业照明中,如何保证安全和效率,在特殊领域,如植物照明或生物医学成像中,又有哪些独特的光源需求和设计考量。
评分我一直觉得,光,不仅仅是让我们看清楚东西的媒介,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奥秘的世界。从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到工程学的实际应用,光源的背后连接着无数的科学与技术。这本书的第三版,名字就直接点出了“原理”与“设计”,这正是我一直寻找的。我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光源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有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暖黄色的,而有些是冷白色的?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颜色看起来会不一样?这些都涉及到复杂的光谱和人眼感知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深入浅出的讲解,用清晰的图示和恰当的例子来阐释这些原理。同时,对于“设计”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从宏观的光源选择,到微观的光学结构设计,再到具体的驱动和控制系统设计。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和功能需求,计算所需的照度、均匀度,如何设计光学透镜或反射器来优化光线分布,以及如何设计高效、可靠的电源和控制系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难题。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宝贵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