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元勇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中国音乐
  • 古代音乐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研究
  • 音乐学
  • 备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文艺
ISBN:9787539652504
商品编码:2949362243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
  • 作者:徐元勇
  • 定价:60
  • 出版社:安徽文艺
  • ISBN号:978753965250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11-0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92
  • 字数:3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由徐元勇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的修订再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是音乐相关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科目,由于该科目的所学习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常常会有现代人极少接触到的字词出现,这些生僻的字词也往往因为其意义重要而不能略过。本书对这些生僻字词进行注解,方便相关学科的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也便于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进行理解和记忆。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收录的相关字词,从60个增加至90个,这些字词注解中既有大家常常能够接触到的,乐府、尺八、工尺谱等词语,也有较为生僻的论衡、羯鼓、钧容直等词语。

作者简介

徐元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先后承担、主持**社科基金艺术规划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留回启动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明清俗曲流变研究》《中外流行音乐基础知识》《通俗歌曲演唱教程》《中日音乐文化比较研究》《流行音乐演唱艺术研究一~对于通俗歌曲演唱之斜开唱法的探讨》等。在《中国音乐学》《交响》《人民音乐》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凡例
一、古代音乐文献知识举要
1.经史子集
2.诸子百家
3.十三经
4.大学
5.小学
6.谶纬
7.通史
8.断代史
9.纪传体
10.编年体
11.国别体
12.纪事本末体
13.《史通》
14.正史
15.食货
16.平准
17.舆服
18.别史
19.杂史
20.霸史(伪史)
21.载记
22.传记
23.政书
24.会要
25.会典
26.文献“三通”
27.史钞
28.史评
29.诏令奏议
30.起居注
31.实录
32.地理
33.故事
34.时令
35.谱录(谱牒)
36.律历
37.杂纂
38.释家
39.别集
40.总集
41.丛书
42.类书
……
二、古代音乐史料举要
三、古代音乐家考释
四、古代乐器考释
五、古代音乐机构、官职、场所及种类考释
六、古代记谱法、乐谱及作品举要
七、古代常见音乐词汇考释
参考书目
索引


敦煌乐谱研究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敦煌莫高窟所出土古代音乐文献与相关艺术遗存的学术专著。全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以来,特别是近数十年来在敦煌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框架与资料索引。 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乐谱的发现、整理、摹写到释读、考证、乃至最终的音乐史学意义重建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对现有资料的简单罗列,更是对敦煌音乐遗存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变迁、宗教影响以及民族交融等深层议题的探讨。 第一部分:敦煌乐谱的发现与语境重构 本部分详细追溯了敦煌石窟中音乐文献的发现历史。从斯坦因、伯希和等早期探险者的工作,到后来的系统性考古发掘,每一份乐谱的重见天日都伴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偶然性。 乐谱的载体与形态: 重点分析了敦煌乐谱的物质形态,包括写本、残卷、壁画上的图像记录以及题记等。特别关注了那些以手抄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带有曲谱符号的文书(如《敦煌曲谱》的片段),探讨了其纸张、墨迹以及装帧方式所揭示的时代信息。 洞窟埋藏与年代断代: 结合藏经洞的封闭年代(约公元1035年)和敦煌历史地理的变迁,对乐谱的形成年代进行了细致的区间划分。运用文献学和图像学的交叉验证方法,力求为每一批重要乐谱群(如唐代中晚期、五代、宋初)确定相对可靠的年代坐标。 宗教仪轨中的音乐定位: 探讨了这些乐谱在佛教密宗、禅宗仪轨,以及民间信仰活动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通过分析与经变故事、佛事法会相关的壁画和文献,重构了乐谱在特定宗教场景下的使用流程和功能定位。 第二部分:符号学释读与音乐形态重建 这是全书的核心技术部分,致力于解决敦煌乐谱中最具挑战性的“天书”解读难题。 记谱符号的谱系学分析: 详细梳理了敦煌乐谱所使用的各种记谱法,包括“工尺谱”的雏形、带有特定声部指示的符号系统、以及直接描摹琵琶指法的符号等。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如河西走廊与中原)的符号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声韵与词汇的语言学考证: 许多乐谱往往附有歌词。本部分利用中古汉语、西域语言(如吐蕃语、粟特语的痕迹)以及梵语借词的知识,对歌词内容进行音韵还原和语义阐释,这是准确还原旋律的前提。 乐器指法与演奏技术的复原: 结合敦煌壁画中大量描绘的演奏场景,特别是对琵琶、箜篌、筚篥等关键乐器的指法图示进行深入研究,尝试将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演奏动作。本书提出了一套基于“五音阶”和“七声音阶”的音高推定模型,并应用于部分可识读的曲谱实例。 第三部分:乐律体系的变迁与跨文化影响 本部分将敦煌乐谱置于广阔的音乐史背景下,探讨其作为丝绸之路音乐交流枢纽的独特地位。 “燕乐”与“胡部”的交融: 研究敦煌音乐中唐代燕乐体系的继承与变异,特别是西域传入的“胡部”音乐对本土音乐风格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比敦煌乐谱与唐代宫廷燕乐的片段,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地域化过程。 乐律制度的实证依据: 敦煌出土的乐律文献(如涉及“十二律”或“二十四调”的理论残卷)为我们理解唐宋之际乐律制度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本书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讨论了它们与中原传统律学的异同。 周边民族音乐的互动痕迹: 重点分析了敦煌音乐中可能残留的吐蕃、回鹘等周边民族音乐元素。例如,某些特定的旋法结构或乐器组合,可能指示了当时政治军事力量变动对音乐文化传播的直接推动作用。 结语:敦煌音乐史研究的未来方向 最后,本书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瓶颈,如部分关键符号的最终释读、缺乏标准化的现代记谱转换范本等。同时,展望了数字化技术(如三维重建、声学分析)在未来敦煌音乐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为学界同仁指明了新的研究路径。 本书适合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敦煌学、宗教艺术史、中古语言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其详实的资料汇编和严谨的考证方法,使其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极强的案头参考价值。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备览,我翻阅目录,果然发现内容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清代音乐的各个重要发展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列举了相关的音乐理论、代表性乐器、音乐家、音乐作品以及重要的音乐文献。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古代音乐术语的解释以及不同时期音乐学派的梳理非常清晰,这对于刚入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古代音乐教育体系的介绍,以及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分析,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更在于其对史料的系统性梳理和提炼,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突破口。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相当考究,文字清晰,排版疏朗,读起来非常舒适。我随意翻到关于宋代词乐的部分,发现作者对当时词牌的格律、演唱的旋律特点,以及词与曲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细致的分析。书中不仅引用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还试图通过对现存乐谱的解读,来还原当时的音乐风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疑案时的严谨态度,对于一些缺乏确凿证据的观点,他会审慎地提出,并给出合理的推测依据,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对作者的信任。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乐器演奏技法的讨论,虽然篇幅不多,但却能让读者对当时的音乐表现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认为,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对内容之丰富有了初步的预感。我快速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发现其研究视角相当多元,不仅关注了官方音乐,也对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甚至是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很多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书籍往往侧重于宫廷雅乐,而这本书的广度似乎更胜一筹。例如,关于佛教音乐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以及道教音乐与民间信仰的融合,这些都是我过去接触较少但非常渴望了解的领域。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中国音乐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外来音乐元素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这为我们理解中国音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陈述,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入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实,但却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我翻阅了几页,立刻被其中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强调了史料考证、音韵分析、乐器复原等多种研究手段在音乐史研究中的作用。我对书中关于古代音乐文献学的部分尤为关注,想象着作者如何抽丝剥茧地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梳理出关于音乐的零散信息,并将其整合为有机的整体。其中关于《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以及古代乐谱如何与文字记载相互印证的部分,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认为,一本优秀的音乐史著作,不仅要描绘音乐的宏观发展脉络,更要深入到具体的音乐实践和理论细节中去。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一本宝藏,它不仅梳理了历史,更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中国古代音乐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厚的历史韵味,书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翻开目录,发现里面的章节划分非常细致,从史前时期的吟唱与节奏,到先秦的礼乐制度,再到汉唐的宫廷音乐、民间歌舞,乃至宋元时期的戏曲音乐,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每一章节下面又细分了更具体的研究方向,比如关于不同朝代的乐器演变、音乐理论的流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分析,甚至还有对古代乐谱的解读。这让我觉得作者在内容组织上做了非常深入的考量,力求做到条理清晰,方便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我尤其对关于“雅乐”和“俗乐”在不同时期地位变化的论述很感兴趣,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两者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的。此外,书中引用的大量一手史料和二手研究文献也让我对它的学术严谨性充满了期待,相信这是一本能够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研究线索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