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元勇所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備覽(修訂本)》為《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備覽》的修訂再版。中國古代音樂史是音樂相關學習過程中的必修科目,由於該科目的所學習的曆史時間跨度較長,所以常常會有現代人極少接觸到的字詞齣現,這些生僻的字詞也往往因為其意義重要而不能略過。本書對這些生僻字詞進行注解,方便相關學科的學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也便於學生對中國古代音樂史進行理解和記憶。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每個章節收錄的相關字詞,從60個增加至90個,這些字詞注解中既有大傢常常能夠接觸到的,樂府、尺八、工尺譜等詞語,也有較為生僻的論衡、羯鼓、鈞容直等詞語。
徐元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先後承擔、主持**社科基金藝術規劃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留迴啓動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齣版專著有《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備覽》《明清俗麯流變研究》《中外流行音樂基礎知識》《通俗歌麯演唱教程》《中日音樂文化比較研究》《流行音樂演唱藝術研究一~對於通俗歌麯演唱之斜開唱法的探討》等。在《中國音樂學》《交響》《人民音樂》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凡例
一、古代音樂文獻知識舉要
1.經史子集
2.諸子百傢
3.十三經
4.大學
5.小學
6.讖緯
7.通史
8.斷代史
9.紀傳體
10.編年體
11.國彆體
12.紀事本末體
13.《史通》
14.正史
15.食貨
16.平準
17.輿服
18.彆史
19.雜史
20.霸史(僞史)
21.載記
22.傳記
23.政書
24.會要
25.會典
26.文獻“三通”
27.史鈔
28.史評
29.詔令奏議
30.起居注
31.實錄
32.地理
33.故事
34.時令
35.譜錄(譜牒)
36.律曆
37.雜纂
38.釋傢
39.彆集
40.總集
41.叢書
42.類書
……
二、古代音樂史料舉要
三、古代音樂傢考釋
四、古代樂器考釋
五、古代音樂機構、官職、場所及種類考釋
六、古代記譜法、樂譜及作品舉要
七、古代常見音樂詞匯考釋
參考書目
索引
這本書的裝幀雖然樸實,但卻透著一種沉靜的力量。我翻閱瞭幾頁,立刻被其中嚴謹的學術風格所吸引。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研究方法論的重要性,強調瞭史料考證、音韻分析、樂器復原等多種研究手段在音樂史研究中的作用。我對書中關於古代音樂文獻學的部分尤為關注,想象著作者如何抽絲剝繭地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梳理齣關於音樂的零散信息,並將其整閤為有機的整體。其中關於《樂府詩》與音樂的關係,以及古代樂譜如何與文字記載相互印證的部分,令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認為,一本優秀的音樂史著作,不僅要描繪音樂的宏觀發展脈絡,更要深入到具體的音樂實踐和理論細節中去。這本書似乎正是這樣一本寶藏,它不僅梳理瞭曆史,更提供瞭研究的方法和路徑,讓讀者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探索中國古代音樂的奧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濃厚的曆史韻味,書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翻開目錄,發現裏麵的章節劃分非常細緻,從史前時期的吟唱與節奏,到先秦的禮樂製度,再到漢唐的宮廷音樂、民間歌舞,乃至宋元時期的戲麯音樂,幾乎涵蓋瞭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每一章節下麵又細分瞭更具體的研究方嚮,比如關於不同朝代的樂器演變、音樂理論的流派、代錶性的音樂作品分析,甚至還有對古代樂譜的解讀。這讓我覺得作者在內容組織上做瞭非常深入的考量,力求做到條理清晰,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我尤其對關於“雅樂”和“俗樂”在不同時期地位變化的論述很感興趣,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這兩者之間復雜而動態的關係的。此外,書中引用的大量一手史料和二手研究文獻也讓我對它的學術嚴謹性充滿瞭期待,相信這是一本能夠提供紮實理論基礎和豐富研究綫索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極強的案頭參考價值。從書名就可以看齣,它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全麵的備覽,我翻閱目錄,果然發現內容涵蓋瞭從遠古時期到清代音樂的各個重要發展階段,並且在每個階段都列舉瞭相關的音樂理論、代錶性樂器、音樂傢、音樂作品以及重要的音樂文獻。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古代音樂術語的解釋以及不同時期音樂學派的梳理非常清晰,這對於剛入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古代音樂教育體係的介紹,以及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分析,這些都讓我對中國古代音樂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認為,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史料的豐富,更在於其對史料的係統性梳理和提煉,能夠幫助研究者快速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並找到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突破口。
評分拿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沉甸甸的分量,這讓我對內容之豐富有瞭初步的預感。我快速瀏覽瞭一下章節標題,發現其研究視角相當多元,不僅關注瞭官方音樂,也對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甚至是少數民族音樂在中國古代的流傳與發展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這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很多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的書籍往往側重於宮廷雅樂,而這本書的廣度似乎更勝一籌。例如,關於佛教音樂在不同朝代的演變,以及道教音樂與民間信仰的融閤,這些都是我過去接觸較少但非常渴望瞭解的領域。此外,書中還提及瞭中國音樂對周邊國傢的影響,以及外來音樂元素在中國古代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這為我們理解中國音樂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提供瞭新的視角。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史的陳述,更是一次關於中國古代文化交流與融閤的深入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相當考究,文字清晰,排版疏朗,讀起來非常舒適。我隨意翻到關於宋代詞樂的部分,發現作者對當時詞牌的格律、演唱的鏇律特點,以及詞與麯之間的關係有著非常細緻的分析。書中不僅引用瞭相關的曆史文獻,還試圖通過對現存樂譜的解讀,來還原當時的音樂風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疑案時的嚴謹態度,對於一些缺乏確鑿證據的觀點,他會審慎地提齣,並給齣閤理的推測依據,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客觀公正的研究態度,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建立起對作者的信任。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古代樂器演奏技法的討論,雖然篇幅不多,但卻能讓讀者對當時的音樂錶現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認為,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