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元勇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中国音乐
  • 古代音乐
  • 音乐研究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学术
  • 修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文艺
ISBN:9787539652504
商品编码:2949364975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
  • 作者:徐元勇
  • 定价:60
  • 出版社:安徽文艺
  • ISBN号:978753965250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11-0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92
  • 字数:3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由徐元勇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的修订再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是音乐相关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科目,由于该科目的所学习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常常会有现代人极少接触到的字词出现,这些生僻的字词也往往因为其意义重要而不能略过。本书对这些生僻字词进行注解,方便相关学科的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也便于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进行理解和记忆。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收录的相关字词,从60个增加至90个,这些字词注解中既有大家常常能够接触到的,乐府、尺八、工尺谱等词语,也有较为生僻的论衡、羯鼓、钧容直等词语。

作者简介

徐元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先后承担、主持**社科基金艺术规划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留回启动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明清俗曲流变研究》《中外流行音乐基础知识》《通俗歌曲演唱教程》《中日音乐文化比较研究》《流行音乐演唱艺术研究一~对于通俗歌曲演唱之斜开唱法的探讨》等。在《中国音乐学》《交响》《人民音乐》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凡例
一、古代音乐文献知识举要
1.经史子集
2.诸子百家
3.十三经
4.大学
5.小学
6.谶纬
7.通史
8.断代史
9.纪传体
10.编年体
11.国别体
12.纪事本末体
13.《史通》
14.正史
15.食货
16.平准
17.舆服
18.别史
19.杂史
20.霸史(伪史)
21.载记
22.传记
23.政书
24.会要
25.会典
26.文献“三通”
27.史钞
28.史评
29.诏令奏议
30.起居注
31.实录
32.地理
33.故事
34.时令
35.谱录(谱牒)
36.律历
37.杂纂
38.释家
39.别集
40.总集
41.丛书
42.类书
……
二、古代音乐史料举要
三、古代音乐家考释
四、古代乐器考释
五、古代音乐机构、官职、场所及种类考释
六、古代记谱法、乐谱及作品举要
七、古代常见音乐词汇考释
参考书目
索引


书籍简介: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前沿与方法论探析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前沿与方法论探析》 本书旨在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师生及所有对此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审视当前学术动态、深入理解研究范式、掌握前沿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平台。本著作立足于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取得的丰硕成果,系统梳理了该学科在理论建构、史料挖掘与解读、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审慎的展望。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的重构与方法论的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底层逻辑和分析工具。我们首先探讨了传统史学观照下对音乐史料的解读局限性,指出将音乐视为独立文化现象进行考察的必要性。随后,本书引入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乃至认知科学的理论模型来解析古代音乐的社会功能、审美变迁与听觉体验。 书中特别辟章节讨论了“音乐本体论”在中国古代语境下的具体表现。我们不再将古代文献中对“乐”的描述简单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而是深入剖析了礼制、教化、宇宙观(如五音与五行、律吕与天地对应)是如何构建古代音乐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的。对于“文献学方法”的运用,本书强调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处理如《礼记·乐记》、《乐律全书》等核心典籍时,如何辨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注释差异,从而还原史实的复杂性。 此外,本书对“口述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古代音乐史回溯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虽然古代音乐的直接传唱链条已断,但通过对现存戏曲、宗教音乐、民间曲艺的深度田野调查,结合文献佐证,可以为推测古代音乐的某些特征(如演奏技法、情感表达方式)提供有益的参照系。 第二部分:关键史料的深度挖掘与再诠释 本卷着重于对那些长期存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利用的史料进行全新的解读。我们摒弃了对经典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 (一)出土文献与考古发现的整合: 书中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在楚简、秦汉竹简、敦煌壁画及相关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与音乐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物证和文证。例如,对某些简牍中记录的“曲目”或“乐器形制”的描述,如何挑战或印证了传统文献中对某一时期音乐实践的描述。重点分析了乐器考古(如编钟、磬、管乐器等)的新发现如何推动了对古代音阶系统和调式结构认识的深化。 (二)官方制度与民间实践的张力: 本书详细考察了历代宫廷雅乐、祭祀音乐的制度化过程,并将其与民间乐舞、市井音乐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关注到官方“正声”对民间“流俗”的排斥与吸收的辩证关系。例如,对唐代燕乐制度的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其曲牌和歌辞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实际流传与变异,以及胡乐文化深度融入的机制。 (三)域外汉籍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个重要的研究前沿是古代音乐的国际传播与相互影响。本书收集和分析了流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及中亚地区的汉文音乐典籍片段,例如对《雅乐》传入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具体影响路径进行了考察,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音乐对东亚音乐体系的塑造提供了外部视角。 第三部分:特定历史阶段的专题突破 本部分将研究视野聚焦于古代音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和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时期,力求在这些领域实现方法论和结论上的突破。 (一)先秦音乐的“礼乐”本质: 对先秦音乐的研究,本书强调必须回到其社会政治功能的核心。通过对“礼”与“乐”关系的深入辩证,探究了周代宗法制度下,音乐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同时,本书也审慎地探讨了孔子、老庄等思想家对音乐功用性的不同解读,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二)魏晋南北朝的“清乐”与“变夷夏”: 这一时期音乐史研究的难点在于“玄学”与“感性”的交织。本书侧重于分析在民族大融合背景下,外来音乐元素(如龟兹乐)如何通过“清商乐”等中介,对汉族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产生持久影响。对“竹林七贤”音乐活动的解读,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评价,而是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审美思潮中,探讨其对士人音乐创作(如“慢曲”、“散曲”)的推动作用。 (三)唐宋音乐的成熟与文人化倾向: 宋代音乐研究是本领域的焦点之一。本书深入分析了词曲结合的音乐形态,特别是“词乐”在市民阶层兴起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对于宋代官方对“雅部”的固守与对“宴乐”的规范,我们尝试通过对相关律令的细致梳理,描绘出国家权力对音乐实践进行约束的努力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 结语: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面临的挑战,包括数字化方法的引入、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化,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将物质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听觉历史”的重建。本书倡导的研究路径是:以严谨的文献考证为基石,以创新的理论工具为指引,以广阔的田野与考古发现为佐证,共同推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走向更为精细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本书并非提供最终的答案,而是旨在激发学界对现有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超越。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的时候,我主要被它的“修订本”三个字所吸引。现在的学术著作,很多都力求更新信息、补充前人未竟之处,我非常看重这一点。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书籍,虽然内容也很精彩,但总觉得在某些细节上不够详尽,或者说,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一些观点可能需要修正。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弥补我之前阅读时的一些遗憾。我希望能看到它在史料考证、理论阐释、音乐复原等方面都有所突破,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中国古代音乐的全貌。特别是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具说服力的论述和证据,从而形成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备览”性质,也让我对它提供的文献索引、研究方法等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能成为我进行更深入学术探索的宝贵资源。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就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音乐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让我心驰神往。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典雅的美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我尤其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深入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古老旋律,它们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承,又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孕育出独特的韵味。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那些关于宫廷雅乐、民间小调、宗教圣歌的奥秘,让我不再仅仅是隔靴搔痒地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而是能够真正触碰到它厚重的历史肌理。这本书的“备览”二字,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全面而细致的梳理,相信它能为我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今后的深入探索指明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影响深远的音乐理论,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是如何演变的,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古代音乐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欣赏那些流传至今的古乐片段。

评分

拿起《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我最关心的,是它能否真正地“备”好我的“览”。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易于理解但又不失学术深度的入口,让我能够系统地认识中国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我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是更倾向于能够从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变迁中去理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这本书的“备览”性质,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会包含丰富的故事、生动的人物,以及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音乐片段描述,让我仿佛能亲身经历那个时代。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清不同朝代的音乐风格差异,了解重要乐器和乐谱的演变,甚至能对当时的音乐审美和欣赏习惯有所洞察。至于“修订本”,则让我觉得它一定是在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做了很多努力,让我相信这本书是一个可靠的起点,为我后续更深入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能更自信地去了解和传播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备览”二字。我一直认为,要深入研究一个领域,首先需要一个全面、系统性的梳理和概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可靠的导航图,为我指明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脉络和方向。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学科发展史,介绍重要的研究学者和他们的代表性观点?它是否能够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并给出详实的文献和资料索引?我尤其期待它能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有所创新和引领,帮助我构建更科学的研究思路。毕竟,古代音乐的研究往往面临史料匮乏、解读困难等挑战,一本好的“备览”能够事半功倍地节省时间和精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修订本”则进一步增加了我对它学术严谨性和时效性的信心,希望它能包含最新的研究动态,修正以往的不足,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就是了解它的灵魂。而中国古代音乐,更是承载了太多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情感表达。当我看到《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修订本)》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承诺的“研究备览”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史料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古代音乐家们的情感世界,体会到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回那个古老的时代,聆听那些失传已久的旋律,感受那些与历史事件、社会风俗息息相关的音乐。我想知道,在祭祀典礼上,音乐是如何营造神圣庄严的氛围;在宫廷宴乐中,它又如何彰显皇权的威严与奢华;在民间,又是怎样的歌谣唱出了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修订本”也让我相信,它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和深入的挖掘,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古代音乐内在逻辑的窗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