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
定價:120.00元
作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編委會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038592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6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林科院建院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是曆任領導班子、幾代專傢學者和廣大乾部職工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為瞭見證中國林科院走過的風雨曆程,傳承老一輩科學傢求真務實、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展現當代林科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編者們於2008年整理編寫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五十年》,接著於2009年,在此基礎上又編撰瞭本書,使曆史資料和主要內容更加完善。它不僅可以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和在工作中得的啓迪和藉鑒,有助於促進中國林科院科技事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分析過去的不足,吸取精華,棄其糟粕,更好地耕耘中國林科院這塊園地。編寫院史對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研究林業科技的發展規律和未來趨勢具有重要意義,對激勵後人見賢思齊、去攀登新的高峰具有深遠影響。
目錄
在中國林科院建院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代序)
前言
領導關懷
領導題詞
篇 發展曆程篇
章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前身(1912~1958年)
第二章 創建與發展階段(1958~1966年)
第三章 挫摺與停滯階段(1966~1978年)
第四章 改革與創新階段(1978~2008年)
第五章 未來發展
第二篇 學科發展篇
第六章 森林培育學
第七章 森林生態學
第八章 林木遺傳育種
第九章 森林經理學
第十章 森林保護學
第十一章 森林植物學
第十二章 森林土壤學
第十三章 園林植物及觀賞園藝
第十四章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第十五章 林業資源昆蟲
第十六章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第十七章 防護林研究
第十八章 木材科學與技術
第十九章 林産化學加工工程
第二十章 林業機械
第二十一章 林業經濟與管理
第三篇 研究機構篇
第二十二章 林業研究所
第二十三章 帶林業研究所
第二十四章 熱帶林業研究所
第二十五章 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
第二十六章 資源信息研究所
第二十七章 資源昆蟲研究所
第二十八章 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
第二十九章 木材工業研究所
第三十章 林産化學工業研究所
第三十一章 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
第三十二章 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
第三十三章 林業新技術研究所
第三十四章 熱帶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五章 帶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六章 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七章 華北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八章 國傢林業局泡桐研究開發中心
第三十九章 國傢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
第四十章 國傢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
第四十一章 聯閤共建單位簡介
第四篇 人物與成果篇
第四十二章 人物
第四十三章 科技成果
附件
大事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為中國林業發展默默奉獻的前輩們進行心靈的交流。我一直對國傢科研機構的運作和發展充滿好奇,尤其是像林業科學研究院這樣,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機構,其曆史演變更是引人入勝。翻閱此書,我看到瞭中國林業科學從一個初步的探索階段,逐漸走嚮係統化、專業化、國際化的過程。書中對研究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國傢重大科研任務的記錄,讓我對“國傢隊”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研究院是如何配閤國傢戰略,解決林業生産中的實際問題;在改革開放時期,又是如何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結閤中國國情進行創新。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人纔培養體係的介紹。一個科研機構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人纔的傳承與發展。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展現齣研究院是如何吸引、培養和留住各類林業科研人纔的?從早期艱苦卓絕的創業者,到如今高素質的科研隊伍,這中間經曆瞭怎樣的變革和挑戰?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齣那些影響深遠的科研體製改革,以及這些改革如何激發瞭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此外,這本書所涵蓋的五十年曆程,正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我好奇研究院是如何在這種時代洪流中,保持其科研方嚮的穩定性和前瞻性,並不斷適應國傢發展需求的變化。
評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追溯中國林業科學發展源頭的旅程。作為一名對中國科技發展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深知基礎科研機構在國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瞭解中國林業科學發展曆程的絕佳平颱。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研究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它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剋服睏難,抓住機遇,不斷嚮前發展。我尤其關注研究院在學科建設和人纔培養方麵的曆程。一個強大的科研機構,離不開完善的學科體係和高素質的人纔隊伍。書中對研究院在學科設置、人纔引進、教育培訓等方麵的具體舉措的描述,將是我想深入探究的內容。我相信,這些記載將為我們理解中國林業科學人纔培養模式的演變,以及它如何適應國傢對林業人纔日益增長的需求,提供重要的參考。此外,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研究院在推動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方麵的努力。科研成果隻有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纔能真正體現其價值。研究院如何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推廣到實際生産中,服務於國傢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這其中的過程和經驗,對我來說將極具啓發意義。
評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部濃縮瞭中國林業科學發展精華的史書。作為一名對國傢科研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我始終認為,瞭解一個重要機構的曆史,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它在當下和未來的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是如何從一個相對初級的科研單位,逐漸發展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林業科研高地。書中對不同時期科研團隊的構成、科研設施的建設以及科研經費的來源等方麵的記錄,都將是我想深入瞭解的內容。我尤其關注研究院在應對國傢重大科研攻關任務時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應對大規模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防治以及國傢生態工程建設等方麵的科研支持。這些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研究院的貢獻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數據,展現齣這些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以及它們如何為國傢林業政策的製定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我也想瞭解,在國際閤作日益頻繁的今天,研究院是如何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與閤作,引進吸收先進技術,並為世界林業科學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的。這本書,我預感它將是一份寶貴的曆史文獻,也必將激發我對中國林業科學未來發展的更多思考。
評分捧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厚重,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傳承。五十年的歲月,足以見證一個機構的成長與蛻變,也足以承載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齣和智慧結晶。我一直對那些默默奉獻、不為人知的科學傢的故事充滿敬意,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窺探他們生活和工作的窗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具有代錶性的科研人物,瞭解他們的成長經曆、科研理念以及他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們的故事,或許能為當下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寶貴的精神指引。同時,我也想瞭解,在中國林業科學發展的不同階段,研究院是如何與國傢的發展戰略緊密結閤的。例如,在國傢大力發展經濟的時期,研究院是如何平衡科研發展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在國傢日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時期,研究院又是如何引領林業科學嚮綠色、可持續方嚮發展的。這本書所跨越的時期,恰好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的時期,我想,研究院的發展也必將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研究院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其核心競爭力,不斷適應變化,並為國傢林業事業的發展做齣不可磨滅的貢獻。
評分捧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曆史洪流,裹挾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推動著中國林業科學不斷嚮前。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部激勵人心的奮鬥史。我一直對那些在科研領域默默耕耘,卻能改變國傢麵貌的科學傢們充滿崇敬。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機會。我期待書中能夠生動地再現那些充滿挑戰的科研攻關過程,那些在實驗室和野外艱苦奮鬥的場景,以及那些為瞭科學真理而付齣的不懈努力。我尤其想瞭解,在研究院的這五十年裏,有哪些標誌性的科技成果,它們是如何改變瞭中國的林業麵貌,又是如何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做齣瞭貢獻。這本書所跨越的時期,恰好是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我想,研究院的發展必然也充滿瞭時代的印記。它如何適應國傢政策的調整,如何應對科研體製的改革,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這些都將是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評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瞭解國傢科技體係的窗口。五十載的歲月,見證瞭中國林業科學的艱辛探索和輝煌成就。我一直相信,瞭解一個國傢機構的曆史,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它在當下和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研究院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緊密圍繞國傢發展戰略,開展科研工作。例如,在國傢經濟建設初期,研究院是如何為林業生産提供技術支持的;在國傢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的時期,研究院又是如何引領林業科學走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重大科研項目實施過程的描述。這些項目,往往是國傢林業科研的“硬骨頭”,它們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傢在相關領域的科技實力。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研究院是如何組織科研團隊,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我也想瞭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研究院是如何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並結閤中國國情進行創新,從而推動中國林業科學的整體進步。
評分這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不僅僅是它的物理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五十載風雨曆程,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作為一個對中國林業發展史懷揣好奇的讀者,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揭示一個國傢在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不懈追求,以及在這條道路上,科研院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想象著,翻開扉頁,便能穿越迴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看到一代代林業科學傢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懷揣著對綠色事業的執著,播下希望的種子。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一個機構的曆史,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新中國林業科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艱辛與輝煌。我渴望瞭解那些早期前輩們,如何在資源匱乏、技術落後的環境中,憑藉著智慧和汗水,奠定中國林業科研的基礎;又如何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突破瓶頸。書中是否會有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那些為瞭科研成果而犧牲個人利益的感人瞬間?是否會描繪齣不同時期,國傢林業政策的變化如何影響著科研方嚮,以及科研成果又如何反哺國傢政策的製定?我特彆期待看到,在不同的曆史節點,研究院是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在科研攻關、人纔培養、國際閤作等方麵取得突破的。這本書,我想它不僅僅是一份曆史的檔案,更是一部激勵人心的史詩,它將引領我思考,在未來的林業發展中,我們應該汲取怎樣的經驗,又將肩負怎樣的使命。
評分讀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而深刻的震撼。這本書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用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故事,勾勒齣瞭中國林業科學從萌芽到繁榮的壯麗圖景。我尤其被書中對“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在中國林業科學領域體現的細緻描繪所打動。迴想過去半個世紀,中國麵臨著嚴峻的森林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挑戰,正是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為代錶的科研力量,以前瞻性的視野和不懈的探索,為國傢林業事業的發展提供瞭堅實的科技支撐。我驚嘆於書中對那些重大科研項目的記錄,比如在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木材加工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數據,它們實實在在的影響瞭中國的生態環境,改善瞭人民的生活質量。書中對科研人員的描寫,更是讓我肅然起敬。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生態的守護者,是國傢發展的建設者。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簡陋的實驗室裏,在人跡罕至的林區,他們默默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中國林業科學的傳奇。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林業科研工作並非總是光鮮亮麗,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付齣,是麵對睏難的堅韌不拔,是麵對誘惑的清正廉潔。它不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啓示,提醒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絕不能忽視生態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評分閱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這本書,我懷揣著一種探究“國傢智慧”的心情。五十年的發展曆程,足以讓一個機構沉澱齣獨特的文化和精神。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在科研管理、創新機製、學術交流等方麵獨到的經驗和模式。我尤其對研究院如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相對薄弱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體係感到好奇。這其中必然充滿瞭智慧的閃光和堅韌的努力。書中對研究院組織結構的變化、科研方嚮的調整以及重大科研項目的決策過程的記錄,都將是我想重點關注的內容。我想瞭解,在國傢發展的不同時期,研究院是如何根據國傢戰略需求,調整自身科研方嚮,並在相關領域取得突破的。此外,這本書所跨越的時期,也是中國與世界聯係日益緊密的時期。我好奇研究院是如何在國際交流與閤作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並積極參與到全球林業科學研究的進程中。它的曆史,必將摺射齣中國林業科學走嚮國際舞颱的足跡。
評分對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1958-2008年)》這本書,我更多的是抱著一種敬畏之心去翻閱。五十年的時間,對於一個科研機構而言,意味著太多次的轉型、成長與沉澱。我一直認為,林業科研不僅僅是關於樹木和森林,它關乎著整個國傢的生態安全,關乎著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一重要領域曆史的機會。我特彆想知道,在國傢層麵,林業科學研究是如何一步步被重視起來的。從最初的萌芽階段,到後來成為國傢科研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有哪些標誌性的事件和決策?書中對研究院組織架構的演變、科研方嚮的調整以及重要研究成果的呈現,我相信會非常詳實。我期待能夠從中看到,研究院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國傢在荒漠化治理、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林業生物技術等領域做齣貢獻。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在於它記錄瞭曆史,更在於它能夠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在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迴顧過去林業科研的曆程,對於我們更好地規劃未來,製定更有效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關於“中國林業科研的根基在哪裏?未來又將走嚮何方?”的疑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