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天地极宗(世界地理卷)--世界地理之
定价:19.00元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0093862
字数:
页码:1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地极宗 世界地理之*》涵盖美术、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医学、建筑等10余个学科,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目录
章 登高远眺珠峰顶——地貌之
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二、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三、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四、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五、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六、黄土覆盖面积大的高原——黄土高原
七、大的冲积平原——亚马孙平原
八、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九、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十、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十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
十二、大的冰川——兰伯特冰川
十三、大的冰架——罗斯冰架
十四、山岳冰川发达的高大山脉——喀喇昆仑山
十五、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
十六、大的活火山——冒纳罗亚火山
十七、大的可被水淹没的沼泽地——巴拉圭盆地
十八、大的独体岩石——艾尔斯岩
第二章 孤帆万里游碧江——河流之
一、长的河流——尼罗河
二、流量大、流域面积广的河流——亚马孙河
三、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四、输沙量和含沙量多的河流——黄河
五、干流流经国家多的河流——多瑙河
六、开凿早、里程长、工程大的运河——京杭运河
七、古老的闸运河——灵渠
第三章 镜湖明月照九州——湖泊之
一、深和蓄水量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二、长的淡水湖——坦噶尼喀湖
三、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四、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
五、个淡水湖国家公园——马拉维湖国家公园
六、高的湖——纳木错
七、大的天然沥青湖——沥青湖
八、高能够通行大船的湖泊——的的喀喀湖
九、大的盐沼——乌尤尼盐沼
十、地球陆面低点——死海
第四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海洋之
一、大、深、边缘海和岛屿多的大洋——太平洋
二、小、浅的大洋——北冰洋
三、大的海——珊瑚海
四、海水盐度低的海——波罗的海
五、地质年代年轻的内陆海——红海
六、大的封闭性内陆海——里海
七、石油含量丰富的海湾——波斯湾
八、长的海底峡谷——白令海底峡谷
九、潮差大的海域——芬迪湾
十、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十一、大的深海锥——孟加拉海底扇
十二、强的海流——南极绕极流
十三、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十四、船舶通航量大的海峡——英吉利海峡
十五、石油运输繁忙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第五章 飞流直下三千尺——泉水瀑布之
一、高的间歇泉——塔格架间歇泉
二、含铯量高的温泉——拉布朗温泉
三、落差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
四、长的瀑布群——利文斯敦瀑布群
第六章大珠小珠落玉盘——岛屿之
一、大的岛——格陵兰
二、大的沙岛——崇明岛
三、大的冲积岛——马拉若岛
四、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
五、世界岛屿的高峰——查亚峰
六、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第七章 鬼斧神工造天堑——峡谷洞穴之
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陆地上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
三、陆地上长的河流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
四、拥有长地下洞穴网的国家公园——马默斯洞穴国家公园
第八章 登月踏雪——资源探索之
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N.
二、个到达南极的人——阿蒙森,R.
三、天然气储量大的气田——北方气田
四、大的油田——盖瓦尔油田
五、条伸人北极圈的原油管道——纵贯阿拉斯加原油管道
六、长的隧道——青函海底隧道
七、深的地下铁道——莫斯科地下铁道
八、高的坝——罗贡坝
九、高的连拱坝——马尼克五级坝
十、大的产金区——威特沃特斯兰德
作者介绍
文摘
《天地极宗世界地理之》:
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总倾向为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大山有东西或近东西走向、由北而南依次排列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北西一南东或南北纵列走向的横断山脉,海拔大多在5500米以上,许多高峰在。
7000米以上,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及希夏邦马峰等超过了8000米。这些高大山脉构成了高原地形的骨架。高原地形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藏北为高原面保存较完整的羌塘高原,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为山原宽谷地形,青海西北部为完整的柴达木盆地,川西、滇北的横断山区则为强烈切割、高低悬殊的高山峡谷地形。在高原部分干燥的宽谷及湖盆内常见风力作用形成的流动沙丘与戈壁;许多石灰岩山地有古代或近代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石芽、峰林、孤峰、石墙等);藏北昆仑山一带有4处火山群,有火山锥、方山及熔岩平原等火山地貌。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面积约498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84%。现代冰川主要集中在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唐古拉山、羌塘高原、横断山脉、祁连山、冈底斯山及阿尔金山等地。高原上多年冻土面积约140万平方千米,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冻土分布广、厚度大、海拔高的地区。高原北部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区多年冻土下界为海拔3300~4000米,昆仑山区为4150~4300米,唐古拉山脉以南的两道河一带升高至4640~4680米。高原边缘山区的高山多年冻土表现为不连续岛状分布,而羌塘高原上则为大片连续多年冻土。
气候和水文青藏高原占据了大气圈中对流层厚度的一半左右。冬季受西风急流控制,风大而干燥;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较深,降水增多。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总辐射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50%~100%,但高海拔导致的气温低而年、日较差大的特点也很突出。由于低温的成因不同,太阳辐射和显著的热力作用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以及高纬度低海拔地区的相同气温数值意义不同,使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高的农业活动地域和森林分布区。在纬度和地势双重影响下,高原各地年平均气温由东南部的20℃上上递降至西北部的—6℃以下。受多重高山阻碍,平均年降水量由2000多毫米渐减至50毫米以下。
高原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和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水力资源丰富,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大河谷地深邃险峻;高原内部河网稀疏,多季节性河流。高原上湖泊广布,面积大于0.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770个,湖泊总面积为3.656万平方千米,尤以藏北内流区的湖泊面积大、数量多。因气候趋干,许多湖泊退缩,形成宽坦的湖滨平原,各湖盆之间多为低缓山丘相隔,地形开阔。除少数淡水湖及纳木错、色林错等较大的咸水湖外,多数湖泊因长期缺乏充足水源补给和湖水蒸发浓缩,已演化为高矿化盐湖,甚至成干涸盐沼,蕴藏有丰富多样的矿盐。随着高原继续隆起及其气候进一步变冷趋干,湖泊退缩的趋势有增无减。
土壤和生物青藏高原东南部天然森林茂密,有储量丰富的各类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发育着类型众多的酸性的森林土壤,土壤表层腐殖质积累过程、原生矿物风化作用及淋溶作用等均较强烈;其余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多年生中生或旱生的灌丛与草本,拥有广袤的天然牧场,但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发育着碱性的草原土壤和漠境土壤,生物、化学作用相对减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沙砾含量较多、淋溶作用弱。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了青藏高原宜林地域集中于喜马拉雅山南侧和横断山脉一带,适宜种植业活动的地域局限于高原周边南部、东部和北部海拔较低、气候较温暖的湖盆宽谷地段,而大部分高寒地区除部分可供放牧外,大多为荒野之域。
青藏高原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活跃的物种分化,形成了现今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已知高原上有高等植物13000余种,其中蕨类124属约800种,裸子植物18属88种,被子植物1495属120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近1100种,有哺乳类206种、鸟类678种、爬行类83种、两栖类80种。此外,有鱼类152种,以及尚难以计数的昆虫、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菌类。
……
序言
这本书就像是我和世界的一次亲密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这份惊喜。刚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奇幻旅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令人惊叹的地理奇观,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地图和想象中的地方,如今就这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关于海底深渊的描述,文字如同亲临其境,让我感受到那无边无际的黑暗与神秘,以及那些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生命。接着,书本带我飞越巍峨的山脉,从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壮丽,到安第斯山脉的连绵起伏,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风在山谷中呼啸,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挑战。再往后,那些关于火山爆发的篇章更是让我心跳加速,那些炽热的熔岩、翻滚的烟尘,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让人敬畏大自然的伟力。书中对气候带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从赤道的热带雨林到两极的冰天雪地,气候的多样性与对生物的影响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沉浸其中,想象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气候环境中,感受那独特的风土人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切的眷恋。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普及版”三个字总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然而,当我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在专业性上做得相当出色,很多地理名词的解释都非常精准,而且配以清晰的插图,使得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对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部分印象深刻,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的成因,让我这个地理小白也豁然开朗。书中的河流和湖泊专题也让我大开眼界,从亚马逊河的浩荡,到贝加尔湖的深邃,每一个都讲述着它们独特的故事和重要的地理意义。还有那些关于沙漠的描述,让我对地球上那些看似荒凉的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它们也孕育着独特的生命和古老的文明。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科普的广度,又有一定深度的讲解,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对于那些想要系统了解世界地理,但又不想被过于专业的术语吓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循循善诱,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娓娓道来。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也非常用心,每一页都充满了视觉上的吸引力。高清的地图、精美的照片、清晰的图表,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极端地理环境的图片,比如 Antarctica 的冰雪世界,或者 Australia 的内陆荒漠,这些照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书中的一些地理趣闻和故事也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比如关于“世界肚脐”的传说,或者关于一些著名地标的形成历史,这些小故事让冰冷的地理知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张图片或者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就花上半天时间去深入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过多感官的体验,让我对世界地理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它就像一个打开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激发了我亲自去探索这个美丽星球的冲动。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我之前对地理的刻板印象,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故事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我以前总觉得地理就是枯燥的地图和地名,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讲述了那些著名山脉的形成过程,比如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从海洋中的沉积物一点点堆积而成的,这简直就像一部史诗般的地球进化史。关于海洋的章节更是让我着迷,那些深海的奥秘,那些沉船的传说,那些洋流的力量,都让我感到无比震撼。我甚至开始想象自己化身为一名潜水员,去探索那些人类尚未触及的深蓝。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形地貌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列举,而是融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我感觉到地理与人文是如此地密不可分。我读到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存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方”,更是关于“人”与“地方”的故事。它让我明白,地理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线条,而是承载着无数生命和故事的鲜活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引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十分自然,从一个地区跳跃到另一个地区,或者从一个地理现象切换到另一个,都感觉像是逻辑严谨的叙事。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些地理谜题的解答,比如为什么有些地方会有独特的植被分布,或者为什么某些河流会呈现出特殊的形状,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冰川地貌的讲解,那些 U 型谷、冰斗、羊背石,每一个都讲述着冰川巨大的雕刻力量,让我对冰川时期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地理探测技术的介绍,比如卫星遥感、GPS 等,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认识地球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让我对未来的地理探索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失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并且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更浓厚的探索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