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 |
| 作者 | 胡翌霖 |
| 定价 | 32.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469524 |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基于科学史研究的前沿成就,把科学置于文化环境内考察,形成一部可以适合于大众的科学史通俗读物。注重科学成就的历史语境,以口语化的讲演形式呈现,但立足于严谨的学术资源。 |
| 作者简介 | |
| 胡翌霖,男,1985年生于上海,2004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和媒介/技术哲学,著有《科学文化史话》,在报纸、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和书评、学术杂文等近30篇。 |
| 目录 | |
| 讲 取舍之道:科学史的意义 1.成年人的责任 2.科学史有什么用? 3.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史 4.有所偏向的编史学视角 5.辉格史观 6.科学史家的自由追求 推荐书目 第二讲 科学前史:从原始人到文明古国 1.什么是科学? 2.人类的进化 3.缺陷与技术 4.语言的出现 5.驯化与定居 6.城市和国家的兴起 7.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文明 推荐书目 第三讲 发现自然:希腊科学的兴起 1.古老的希腊文明 2.独特的城邦文化 3.好斗的希腊人 4.从体育馆到学园 5.无用的学问 6.“自然”的发现 7.自由的悖谬 推荐书目 第四讲 拯救现象: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1.数理天文学的兴起 2.宇宙论的两球模型 3.柏拉图与“拯救现象” 4.亚里士多德及其宇宙论 5.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6.托勒密天文学 7.希腊化时期的其他科学成就 推荐书目 第五讲 薪火相传:罗马和阿拉伯科学 1.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2.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古典学术的衰落 3.阿拉伯人的崛起 4.古典学术的翻译与保存 5.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 6.光学、医学、炼金术等 7.阿拉伯科学的衰落 推荐书目 第六讲 独树一帜:中国科学史专题 1.李约瑟问题 2.独特的史官文化 3.皇家天文学 4.天文推算的代数方法 5.数学与数术 6.运算和证明 7.其他实用科学 推荐书目 第七讲 万事俱备:中世纪与基督教科学 1.中世纪科学史的意义 2.中世纪早期 3.大学的兴起 4.“经院论辩” 5.机械自然观的逻辑前提 6.经验研究的合法性 7.运动学的量化 推荐书目 第八讲 只东风:印刷术与科学革命 1.“媒介即讯息” 2.科学方法的兴起 3.经验记录的保存 4.知识的公共化 5.从文本秩序到自然秩序 6.寻找文本之间的标准 7.人与自然的间距 推荐书目 第九讲 复古开新:哥白尼革命 1.何谓科学革命 2.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比较 3.《天球运行论》的出版 4.实在论与工具主义 5.哥白尼的局限 6.第谷和开普勒 7.伽利略的望远镜 推荐书目 第十讲 偷梁换柱:力学革命 1.哥白尼留下的问题 2.伽利略的落体实验 3.牛顿的整合 4.“力学”的上位 5.“力”的偷渡 6.在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 7.“原因”的消逝 推荐书目 第十一讲 抽象抽象:数学革命 1.反辉格的数学史何以可能 2.数学的起源 3.数与量的区分 4.几何学的兴起 5.希腊化时期的三位数学家 6.缩写符号在欧洲的发展 7.符号代数或“抽象的抽象” 推荐书目 第十二讲 人工自然:炼金术与科学革命 1.炼金术的兴起 2.自然vs.人工 3.赫尔墨斯主义的兴起 4.赫尔墨斯主义的影响 5.帕拉塞尔苏斯及其化学论哲学 6.赫尔蒙特及其柳树实验 7.作为炼金术士的波义耳和牛顿 推荐书目 第十三讲 流行时尚:启蒙时代的科学 1.启蒙与科学传播 2.学会、杂志的兴起与大学改革 3.牛顿力学的传播和发展 4.热衷表演的实验物理学 5.时尚的电学 6.逐渐成熟的定量研究 7.拉瓦锡和化学的兴起 推荐书目 第十四讲 互相激励:科学与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 2.蒸汽机的发明 3.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4.培根科学的理论化 5.法拉第:实验传统的 6.科学与工业的结盟 7.达尔文与进化论 推荐书目 第十五讲 相对测量:20世纪物理学革命 1.还有哪些没讲到的? 2.“两朵乌云” 3.迈克尔逊实验 4.狭义相对论 5.广义相对论 6.量子力学 7. 放弃“上帝视角” 推荐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近年来,随着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特别对西方学术资源的系统引入、借鉴和互证,在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学术界内,传统的那种刻板的、脱离文化环境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形象早已被颠覆,科学史与技术史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置入多元的文化环境之内被考察,科学、技术与文化环境之互动关系早已成为学界的常识。本书把学术界的前沿成就体现到通俗读物之中,立足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界的前沿成果和理念,摒弃虚构的编造和刻板的叙事,把科学、技术置于文化环境内考察,形成一本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作品。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思考。胡翌霖老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梳理科学史的脉络,而是借由那些“过时的智慧”,引申出关于人类认知、文明发展、真理本质的种种探讨。他让我们反思,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科学体系,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过时”的可能?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理论,是否也只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这种由科学史切入哲学层面的分析,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思想性。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小品。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科学,看待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这种视角,有助于我们摆脱短视和教条,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个惊喜。我原本对科学史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充斥着冷冰冰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理论,但《过时的智慧》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胡翌霖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最新的”、“最伟大的”科学思想,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它们是如何诞生、发展、最终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的。这种“过时”并非贬义,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让我们看到,科学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修正、超越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科学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反而感到它更加鲜活、有人情味。那些曾经被誉为天才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灵感闪现,都变得如此真实。这种视角,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探索精神充满了敬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而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真理”,也许在未来也会被视为“过时的智慧”。这种谦卑的态度,正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极其优美,读起来丝毫没有学术论文的枯燥感。胡翌霖老师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些科学革命的时代,亲眼见证着思想的碰撞和理论的诞生。他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深奥的科学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并且巧妙地融入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比如,在讲述某些“过时”的宇宙观时,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模型,而是描绘了当时人们对星空的敬畏,对宇宙秩序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哲学。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不仅仅是逻辑和推理,更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延伸。我发现,很多时候,科学的进步恰恰源于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幻想”。《过时的智慧》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将科学史写得如此动人,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对科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局限性”的重要性。我们总以为科学是无止境的进步,是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但这本书通过梳理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被视为“过时”的理论,让我们看到,每一个科学时代都有其不可逾越的认识边界。那些曾经的“权威”和“定论”,在后来的学者看来,是如此的幼稚和可笑。然而,正是这些“过时”的智慧,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它们就像一个个垫脚石,虽然最终被超越,但没有它们,我们无从攀登更高的高度。这种辩证的看待科学发展的方式,让我不再轻易地为当下的“科学常识”所束缚,也更加理解了科学的谦逊精神。它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质疑和反思,勇于挑战既有的认知,因为我们今天的“真理”,也许正是未来的“过时”。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对科学思想的“考古”式解读。它不像一般的科学史著作那样,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侦探,从现代的科学视角回溯,去探寻那些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过时”理论。这种“逆向思维”非常有趣,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产生那样的想法,为什么那些看似荒谬的理论在当时却能解释一部分现象。例如,书中对炼金术的讨论,不再是简单地批判其迷信色彩,而是深入分析了炼金术士们在实验过程中积累的化学知识和工具,以及他们对物质转化的执着追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早期化学的发展。这种角度让我看到,即便是被现代科学否定了的理论,也可能在科学发展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通往新知识的阶梯,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哪怕最终被“过时”,其价值依然值得肯定。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辩证的理解,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嚼劲,也引发了我对“进步”本身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