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 |
| 作者 | 鬍翌霖 |
| 定價 | 32.00元 |
| 齣版社 | 上海教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544469524 |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基於科學史研究的前沿成就,把科學置於文化環境內考察,形成一部可以適閤於大眾的科學史通俗讀物。注重科學成就的曆史語境,以口語化的講演形式呈現,但立足於嚴謹的學術資源。 |
| 作者簡介 | |
| 鬍翌霖,男,1985年生於上海,2004年起就讀於北京大學,2014年獲得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學位,現於北京師範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科學思想史和媒介/技術哲學,著有《科學文化史話》,在報紙、期刊中發錶學術論文和書評、學術雜文等近30篇。 |
| 目錄 | |
| 講 取捨之道:科學史的意義 1.成年人的責任 2.科學史有什麼用? 3.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科學史 4.有所偏嚮的編史學視角 5.輝格史觀 6.科學史傢的自由追求 推薦書目 第二講 科學前史:從原始人到文明古國 1.什麼是科學? 2.人類的進化 3.缺陷與技術 4.語言的齣現 5.馴化與定居 6.城市和國傢的興起 7.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文明 推薦書目 第三講 發現自然:希臘科學的興起 1.古老的希臘文明 2.獨特的城邦文化 3.好鬥的希臘人 4.從體育館到學園 5.無用的學問 6.“自然”的發現 7.自由的悖謬 推薦書目 第四講 拯救現象:希臘天文學的發展 1.數理天文學的興起 2.宇宙論的兩球模型 3.柏拉圖與“拯救現象” 4.亞裏士多德及其宇宙論 5.亞曆山大城的繆斯宮 6.托勒密天文學 7.希臘化時期的其他科學成就 推薦書目 第五講 薪火相傳:羅馬和阿拉伯科學 1.古羅馬及其學術狀況 2.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古典學術的衰落 3.阿拉伯人的崛起 4.古典學術的翻譯與保存 5.阿拉伯人的數學和天文學貢獻 6.光學、醫學、煉金術等 7.阿拉伯科學的衰落 推薦書目 第六講 獨樹一幟:中國科學史專題 1.李約瑟問題 2.獨特的史官文化 3.皇傢天文學 4.天文推算的代數方法 5.數學與數術 6.運算和證明 7.其他實用科學 推薦書目 第七講 萬事俱備:中世紀與基督教科學 1.中世紀科學史的意義 2.中世紀早期 3.大學的興起 4.“經院論辯” 5.機械自然觀的邏輯前提 6.經驗研究的閤法性 7.運動學的量化 推薦書目 第八講 隻東風:印刷術與科學革命 1.“媒介即訊息” 2.科學方法的興起 3.經驗記錄的保存 4.知識的公共化 5.從文本秩序到自然秩序 6.尋找文本之間的標準 7.人與自然的間距 推薦書目 第九講 復古開新:哥白尼革命 1.何謂科學革命 2.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的比較 3.《天球運行論》的齣版 4.實在論與工具主義 5.哥白尼的局限 6.第榖和開普勒 7.伽利略的望遠鏡 推薦書目 第十講 偷梁換柱:力學革命 1.哥白尼留下的問題 2.伽利略的落體實驗 3.牛頓的整閤 4.“力學”的上位 5.“力”的偷渡 6.在內在性與外在性之間 7.“原因”的消逝 推薦書目 第十一講 抽象抽象:數學革命 1.反輝格的數學史何以可能 2.數學的起源 3.數與量的區分 4.幾何學的興起 5.希臘化時期的三位數學傢 6.縮寫符號在歐洲的發展 7.符號代數或“抽象的抽象” 推薦書目 第十二講 人工自然:煉金術與科學革命 1.煉金術的興起 2.自然vs.人工 3.赫爾墨斯主義的興起 4.赫爾墨斯主義的影響 5.帕拉塞爾蘇斯及其化學論哲學 6.赫爾濛特及其柳樹實驗 7.作為煉金術士的波義耳和牛頓 推薦書目 第十三講 流行時尚:啓濛時代的科學 1.啓濛與科學傳播 2.學會、雜誌的興起與大學改革 3.牛頓力學的傳播和發展 4.熱衷錶演的實驗物理學 5.時尚的電學 6.逐漸成熟的定量研究 7.拉瓦锡和化學的興起 推薦書目 第十四講 互相激勵:科學與工業革命 1.工業革命的經濟背景 2.蒸汽機的發明 3.理論與實驗的結閤 4.培根科學的理論化 5.法拉第:實驗傳統的 6.科學與工業的結盟 7.達爾文與進化論 推薦書目 第十五講 相對測量:20世紀物理學革命 1.還有哪些沒講到的? 2.“兩朵烏雲” 3.邁剋爾遜實驗 4.狹義相對論 5.廣義相對論 6.量子力學 7. 放棄“上帝視角” 推薦書目 |
| 編輯推薦 | |
| 近年來,隨著中國學術界的發展,特彆對西方學術資源的係統引入、藉鑒和互證,在科技史與科技哲學的學術界內,傳統的那種刻闆的、脫離文化環境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形象早已被顛覆,科學史與技術史已經越來越多地被置入多元的文化環境之內被考察,科學、技術與文化環境之互動關係早已成為學界的常識。本書把學術界的前沿成就體現到通俗讀物之中,立足於科技史與科技哲學界的前沿成果和理念,摒棄虛構的編造和刻闆的敘事,把科學、技術置於文化環境內考察,形成一本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作品。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深刻的哲學思考。鬍翌霖老師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梳理科學史的脈絡,而是藉由那些“過時的智慧”,引申齣關於人類認知、文明發展、真理本質的種種探討。他讓我們反思,我們今天所依賴的科學體係,其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過時”的可能?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理論,是否也隻是特定曆史時期下的産物?這種由科學史切入哲學層麵的分析,讓這本書的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具思想性。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學小品。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瞭如何用一種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待科學,看待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這種視角,有助於我們擺脫短視和教條,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對科學思想的“考古”式解讀。它不像一般的科學史著作那樣,按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而是像一位偵探,從現代的科學視角迴溯,去探尋那些被遺忘在曆史角落裏的“過時”理論。這種“逆嚮思維”非常有趣,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當時的人們會産生那樣的想法,為什麼那些看似荒謬的理論在當時卻能解釋一部分現象。例如,書中對煉金術的討論,不再是簡單地批判其迷信色彩,而是深入分析瞭煉金術士們在實驗過程中積纍的化學知識和工具,以及他們對物質轉化的執著追求,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瞭早期化學的發展。這種角度讓我看到,即便是被現代科學否定瞭的理論,也可能在科學發展史上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是通往新知識的階梯,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哪怕最終被“過時”,其價值依然值得肯定。這種對曆史的尊重和辯證的理解,讓這本書讀起來充滿嚼勁,也引發瞭我對“進步”本身的深刻思考。
評分這本書實在是個驚喜。我原本對科學史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充斥著冷冰冰的公式和晦澀難懂的理論,但《過時的智慧》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鬍翌霖以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曾經被認為是“最新的”、“最偉大的”科學思想,置於曆史的長河中,展現瞭它們是如何誕生、發展、最終被新的理論所取代的。這種“過時”並非貶義,反而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讓我們看到,科學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一個不斷試錯、修正、超越的過程。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科學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反而感到它更加鮮活、有人情味。那些曾經被譽為天纔的科學傢們,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堅持、他們的靈感閃現,都變得如此真實。這種視角,不僅讓我對科學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更讓我對人類的認知能力和探索精神充滿瞭敬意。它提醒我們,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局限性,而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真理”,也許在未來也會被視為“過時的智慧”。這種謙卑的態度,正是科學進步的重要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極其優美,讀起來絲毫沒有學術論文的枯燥感。鬍翌霖老師的敘述充滿瞭畫麵感和感染力,仿佛我真的置身於那些科學革命的時代,親眼見證著思想的碰撞和理論的誕生。他能夠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深奧的科學概念解釋得清晰明瞭,並且巧妙地融入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比如,在講述某些“過時”的宇宙觀時,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模型,而是描繪瞭當時人們對星空的敬畏,對宇宙秩序的想象,以及這種想象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生活和哲學。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感受到瞭科學不僅僅是邏輯和推理,更是人類情感和想象力的延伸。我發現,很多時候,科學的進步恰恰源於那些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過時的智慧》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將科學史寫得如此動人,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對科學産生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局限性”的重要性。我們總以為科學是無止境的進步,是不斷逼近真理的過程。但這本書通過梳理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如今卻被視為“過時”的理論,讓我們看到,每一個科學時代都有其不可逾越的認識邊界。那些曾經的“權威”和“定論”,在後來的學者看來,是如此的幼稚和可笑。然而,正是這些“過時”的智慧,為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知識奠定瞭基礎。它們就像一個個墊腳石,雖然最終被超越,但沒有它們,我們無從攀登更高的高度。這種辯證的看待科學發展的方式,讓我不再輕易地為當下的“科學常識”所束縛,也更加理解瞭科學的謙遜精神。它鼓勵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質疑和反思,勇於挑戰既有的認知,因為我們今天的“真理”,也許正是未來的“過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