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繩編織的收納籃和包袋 〔日〕青木惠理子,蔣幼幼

麻繩編織的收納籃和包袋 〔日〕青木惠理子,蔣幼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麻繩編織
  • 手工編織
  • 收納
  • 包袋
  • 日式生活
  • DIY
  • 傢居裝飾
  • 生活美學
  • 編織教程
  • 青木惠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盛德偉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4984471
商品編碼:29544145514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麻繩編織的收納籃和包袋

定價:39.00元

售價:26.9元,便宜12.1元,摺扣68

作者:〔日〕青木惠理子,蔣幼幼

齣版社: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498447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麻繩編織的收納籃和包袋》的特點是:打破瞭麻繩編織給人的印象。一想到麻繩,我們腦海裏立刻反應齣的是素色的粗糙,本書作者用精美的配色編織花樣給我們呈現齣完全不一樣的麻繩編織。雙色的水珠花樣、橢圓形花樣、長方形花樣、多彩條紋花樣和拼布風花樣令人過目難忘。

▲變化各異的包款無論您是什麼年齡,無論你喜歡什麼風格,34包中總有一款讓您愛不熟手。

內容提要


分為兩大部分:基礎款包袋、各種形狀的收納袋和包袋,介紹瞭34款用麻繩編織的的各種包袋。作品的編織方法非常簡單, 隻需要幾種基本的鈎針編織方法即可完成。4種基本的包底: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在這四種包底上可以以變化齣20款或更多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包包。

目錄


1圓底環形編織的手拎包P.4/P.50

2正方形底環形編織的手拎包P.5/P.52

3橢圓形底往返編織的手拎包P.6/P.54

4長方形底往返編織的手拎包P.7/P.56

5水珠花樣的手提包P.8/P.50

6水滴花樣的手提包P.9/P.52

7橢圓形花樣的手提包P.10/P.54

8長方形花樣的手提包P.11/P.56

9帶小球掛飾的閤股綫手提包P.12/P.50、58

10帶水滴掛飾的閤股綫手提包P.13/P.52、58

11橢圓形底鈎入串珠的手提包P.14/P.60

12長方形底鈎入串珠的手提包P.15/P.60

13移動口袋P.16/P.58

14內置口袋的圓底手提包P.16/P.36

15纜繩提手的圓底手提包P.17/P.42

16圓形提手的圓底手提包P.17/P.42

17扣帶式化妝包P.18/P.42

18拉鏈式化妝包P.18/P.42

19迷你束口袋P.19/P.42、49

20迷你三角布巾袋P.19/P.42、49

21戶外托特包P.20/P.62

22戶外挎包P.21/P.63

23室內收納籃P.22/P.59

24報紙收納籃P.23/P.66

25小狗小物收納盒P.25/P.64

26小兔子小物收納盒P.25/P.65

27皮革包邊馬爾歇包P.26/P.68

28皮革提手的網袋P.27/P.70

29引拔針編織提手的網兜P.28/P.72

30多色條紋托特包P.29/P.74

31不織布提手的手提包P.30/P.71

32小絨球裝飾的手提包P.31/P.76

33拼布風橫款手提包P.32/P.77

34拼布風竪款手提包P.33/P.77

作者介紹


青木惠理子,從服飾類專科學校畢業後,先後在服裝企業和雜貨店工作,1996年開始作為手工藝作傢開展活動。嚮雜貨店做批發、在雜誌和圖書等發錶作品、舉辦個人展覽、開設手作教室等,在很多方麵都很活躍。凸顯其審美眼光的素材選擇、簡單而且方便使用的設計、完成度很高的作品都得到大眾的公認。寫有多本著作,譬如《用echino的布製作包袋和小物》(文化齣版局齣版)、《手編包袋和小物》(實業之日本社齣版)等。

文摘






序言



縴維的藝術與實用:手工編織的魅力 一、 編織的起源與演變:從生存必需到審美錶達 編織,作為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技藝之一,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最初,它是一種純粹的生存工具,人們利用天然的植物縴維、獸皮、藤蔓等材料,通過簡單的交叉纏繞,製作齣遮蔽身體、儲存食物的簡陋器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編織的材料和技法也日益豐富,從最初的粗獷實用,逐漸演化成一種精細的手工藝品和獨特的藝術錶達形式。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編織展現齣韆姿百態的麵貌。例如,太平洋島嶼的居民擅長利用棕櫚葉編織輕便的涼席和籃筐;北歐的工匠們則鍾愛羊毛和麻綫,創作齣厚實保暖的掛毯和衣物;而亞洲的手工藝人,則將竹、藤、稻草等材料運用得齣神入化,形成瞭獨具地方特色的編織體係。這些早期的作品,不僅承載瞭實用的功能,更是當時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直觀體現。 進入近現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器化生産的效率優勢一度使傳統手工藝麵臨挑戰。然而,人們對於天然材料的親近感和對手工製作的獨特情感價值的追求,使得手工編織在二十世紀後半葉迎來瞭復興。現代編織不再僅僅是生存的手段,更成為一種療愈身心、展現個性、追求慢生活哲學的生活方式。 二、 現代編織材料的探索與創新 當代編織的材料選擇極其廣泛,這極大地拓寬瞭編織藝術的錶現力。傳統的棉綫、麻綫、羊毛綫依然是主流,但新型材料的加入,為編織作品注入瞭新的活力。 天然縴維的迴歸與升級: 除瞭常見的棉麻,苧麻、劍麻、拉菲草等天然植物縴維因其獨特的質地和環保特性受到青睞。特彆是拉菲草,其堅韌且富有光澤的特性,非常適閤製作具有結構感的傢居用品,如地墊、寵物窩等。 再生與環保材料的應用: 響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迴收的舊衣物被拆解成布條綫(T-shirt Yarn),成為編織創意環保袋、沙發墊等大件物品的理想材料。塑料袋迴收製成的“塑料綫”也因其防水耐用的特點,被用於製作浴室配件或戶外用品。 復閤材料的實驗: 編織不再局限於單一材料。將細金屬絲、皮革條、木珠、甚至電子元件融入編織結構中,創造齣具有現代雕塑感和功能性的作品,是當代編織藝術探索的重要方嚮。 材料的選擇直接決定瞭編織品的最終形態、觸感和用途。粗糲的麻繩帶來質樸的鄉村氣息,而細膩的絲綫則更適閤製作精美的飾品。理解不同材料的延展性、吸水性和受力點,是掌握編織技法的第一步。 三、 基礎編織技法深度解析 編織技法是連接材料與成品的橋梁。不同的編織方法組閤在一起,可以産生無窮無盡的紋理和結構。 1. 鈎針編織(Crochet): 以鈎針為工具,利用綫材的環狀結構進行交織。鈎針的優勢在於其快速成型和極強的立體感。從最基礎的鎖針、短針、長針開始,進階到貝殼針、菠蘿花、網格花等復雜花樣,鈎針可以塑造齣蕾絲般的輕盈感,也可以編織齣厚實的毯子。其特點是結構緊密,不易散開,非常適閤製作杯墊、玩偶(Amigurumi)和立體造型的容器。 2. 棒針編織(Knitting): 使用兩根或多根棒針,通過“下針”和“上針”的組閤形成V字形的針目。棒針編織的作品通常更具彈性、垂墜感和柔軟度,是製作衣物(毛衣、圍巾)的首選技術。重要的花樣包括平針、反針、羅紋針(彈性結構)、以及通過加減針形成的麻花圖案,麻花紋理的深度和立體感,是棒針藝術的精髓所在。 3. 墊編/平闆編織(Weaving/Loom Work): 這是最古老的編織形式,通常需要一個框架(織機)。通過經綫(固定不動)和緯綫(穿梭材料)的垂直交錯構成平麵。現代墊編技術可以利用簡易的框架,將粗重的繩索或布條編織成幾何圖案的地毯或牆麵藝術品。這種技法強調材料的排列和色彩的過渡,具有強烈的建築美感。 4. 繩結編織(Macramé): 與前述幾種依靠針具的技法不同,繩結編織(或稱盤扣、結藝)主要依靠手指和手腕的技巧,通過特定的繩結(如平結、雀頭結)組閤來構成圖案和結構。繩結作品因其獨特的鏤空效果和堅固的連接性,常被用於製作吊燈、植物懸掛架、以及裝飾性的流蘇。 掌握這些基礎技法後,關鍵在於“組閤”與“變形”。例如,將鈎針的立體花樣與棒針的彈性麵料結閤,或在墊編中穿插使用不同粗細的繩索,都能創造齣獨一無二的肌理。 四、 從平麵到立體的轉變:容器與結構編織 當編織的應用從傳統的服裝和裝飾品,擴展到傢居收納領域時,對結構穩定性的要求變得至關重要。將二維的平麵編織轉化為三維的立體結構,需要應用特殊的編織策略。 底部塑形: 容器的底部是穩定的基礎。通常采用圓形或橢圓形的起針方式,並遵循“每圈均勻加針”的原則,確保底部平整不捲麯。當達到所需直徑後,則停止加針,轉為“不加針編織”,使側壁垂直嚮上生長。 側壁的傾斜控製: 如果希望製作傾斜的碗狀或花瓶狀容器,則需要在特定的行數進行“減針”操作,以收攏開口;反之,則需“加針”以擴大開口。這種對密度和張力的精準控製,是區分普通編織物和專業收納工具的關鍵。 硬挺度的維持: 為瞭保證收納籃能夠支撐較重的物品而不會塌陷,除瞭選用較粗或較硬的綫材(如棉繩、黃麻繩)外,還常采用增加針目密度(使用更小的針號)、或在編織過程中嵌入硬質內襯(如硬紙闆或塑料網片)的方法。 成功的編織收納容器,需要在視覺的柔和感和物理的支撐力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它們不再是易碎的工藝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耐用品。 五、 編織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手工編織在當代社會扮演著多重角色: 療愈與專注: 機械重復的動作有助於緩解焦慮,使心神沉靜。編織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正念練習,讓人暫時脫離數字時代的碎片化信息乾擾。 個性化錶達: 在批量生産的時代,手工編織品代錶著“慢製”(Slow Made)的價值。選擇特定的顔色、紋理和造型,能夠精確地匹配居住者的個人風格,是傢居美學中不可替代的定製元素。 傳統技藝的傳承: 許多復雜的編織圖案和技術依賴口傳心授。推廣和學習編織,也是保護和延續地域文化記憶的重要途徑。 總而言之,編織藝術超越瞭簡單的手工製作範疇,它融閤瞭材料科學、結構工程和審美情趣。無論是為瞭構建一個溫暖的傢,還是為瞭在指尖的律動中尋找內心的平靜,編織都提供瞭一條通往創造與實用的美麗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手工藝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手工編織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種自帶自然氣息的麻繩作品。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簡直欣喜若狂。翻開第一頁,我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圖片所吸引。作者的講解非常到位,從最基礎的麻繩選擇、搓撚技巧,到各種復雜的編織手法,都一一做瞭詳細的圖文示範。我尤其喜歡書裏關於如何處理麻繩末端的部分,這通常是很多新手會遇到的難題,但在這本書裏,作者提供瞭好幾種實用的方法,並且講解得非常細緻,讓我茅塞頓開。 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編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無限的創意。我之前總覺得麻繩編織的花樣比較單一,但這本書裏展示瞭太多我從未想過的設計。無論是造型彆緻的收納籃,還是時尚感十足的包袋,都充滿瞭日式的簡約美學和實用主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動手嘗試書裏那些造型獨特的收納筐,想著它們放在傢裏,一定能為我的空間增添一份質樸而溫暖的色彩。甚至還有一些可以作為節日禮物的創意,簡直太棒瞭!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那種帶有自然質感的手工藝品情有獨鍾,尤其是看到一些用麻繩編織齣來的東西,總能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寜靜。這本書簡直滿足瞭我對麻繩編織的所有想象。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她不僅僅是教你如何編織,更是在引導你去感受麻繩的特性,去體會手工製作的樂趣。書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清晰明瞭,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 我最喜歡的是書裏的一些關於色彩搭配的建議。麻繩本身就有天然的顔色,但作者也介紹瞭一些如何通過染色或者搭配不同顔色、粗細的綫材,來創作齣更具個性的作品。這讓我意識到,麻繩編織並不局限於單一的風格,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性。我開始想象,如果把那些收納籃的內襯換成我喜歡的布料,或者給包袋加上一些彆緻的配飾,那一定會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評分

作為一名對手工製品有著不懈追求的愛好者,這本書給瞭我極大的啓發。我一直相信,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用雙手一點一滴創造齣來的物件。而麻繩編織,正是這樣一種充滿力量和溫度的手工藝術。青木惠理子女士在這本書中,將麻繩的潛力發揮到瞭極緻,創造齣瞭一係列令人驚艷的作品。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作品功能性的思考。那些收納籃的設計,不僅美觀,而且考慮到瞭不同物品的尺寸和形狀,可以靈活地進行收納。而那些包袋,從款式到細節,都充滿瞭設計師的巧思,既能滿足日常齣行需求,又能成為時尚的點綴。我注意到書中有一個款式的包袋,特彆適閤去海邊度假時使用,想想那個場景,帶著自己親手編織的包袋,一定充滿瞭滿滿的成就感。這本書讓我對麻繩編織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動手創造的無限熱情。

評分

這本書的打開方式,就像走進瞭一個充滿驚喜的手工世界。我之前對麻繩編織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比較粗獷、簡單的樣式,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青木惠理子女士的功力實在深厚,她巧妙地將麻繩這種看似樸實的材料,玩齣瞭萬種風情。我尤其欣賞她對於細節的處理,比如包袋的提手設計,收納籃的底部加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大大提升瞭作品的實用性和美觀度。 書中的案例選擇也十分貼閤現代生活的需求。像是那種小巧精緻的零錢包,既可以放硬幣,也可以放耳機,放在包裏隨取隨用,非常方便。還有那種比較大的雜物收納筐,可以放書籍、毯子,甚至還能當作寵物窩,真的是一物多用。我特彆喜歡書中介紹的幾款帶有蓋子的收納籃,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裏麵的物品,也顯得更加整潔。感覺這本書裏的每一個設計,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充滿瞭生活智慧。

評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編織教程,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美學的指南。我一直覺得,手工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最平凡的材料,轉化為充滿溫度和個性的物品。而麻繩,作為一種古老而樸實的材料,在青木惠理子的手中,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書中的作品,無論是實用性還是觀賞性,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 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如何讓作品更耐用的講解。比如,對於經常需要承受重量的收納籃,作者提供瞭幾種不同的加固方法,確保瞭作品的穩固性。而對於包袋,她也在細節處考慮到瞭承重能力和舒適度。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授技法,更是在傳遞一種匠人精神,注重每一個環節的精益求精。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嘗試書中幾款大容量的收納籃,想著在我的書房裏,它們能為我整理那些堆積的書籍,讓空間瞬間變得整潔有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