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霾城 北京PM2 5解析
定价:23.00元
作者:樊良树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35520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问沙尘暴何年光临北京问世间霾为何物问“北京咳”如何潜滋暗长PM2。5高企,将怎样影响芸芸众生空气,我们须臾难离。在经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奥运蓝天”过后,北京为何频频雾霾压城?是北京身处“环首都燃煤圈”,还是北京本身的污染总量太大,地形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排放
如今,北京的人口总量、消费总量、交通总量稳步抬升的趋势难以逆转。北京,会成为霾城吗北京,如何激浊扬清。化“危”为机,使蓝天常驻,碧水长清。这些,《霾城北京PM2 5解析》都娓娓道夹,条分缕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霾城:北京PM2.5解析》,极具画面感和现实意义,让人无法忽视。它直接指向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某个突出问题,PM2.5,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环境挑战。我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方式打开这个话题,是会从社会学、经济学,还是纯粹的环境科学角度切入?也许它会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现PM2.5如何渗透到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乃至城市景观。我想象,作者是否会采访不同背景的人,比如在空气质量差的日子里,快递员、上班族、老年人,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感受?这本书能否揭示出PM2.5问题背后,北京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层逻辑?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解霾”的创新性思路,是技术革新,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的一次深度观察和思考。
评分《霾城:北京PM2.5解析》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直接而有力的诊断报告,点出了北京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它让我联想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霾”这个现象的描述,更关乎“城”——北京这个城市的演变与挑战。我期待它能够超越简单的科普,深入探讨PM2.5问题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本书是否会展现出,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环境因素是如何被纳入考量的,又或者,是如何被忽视的?我想象,它可能会用一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生动的情境之中,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PM2.5的危害,以及它对我们生活产生的真实影响。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北京经验”的总结,既包括治理的成功之处,也剖析其面临的挑战和局限?它能否启发我们思考,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
评分《霾城:北京PM2.5解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严谨而严肃的气息,仿佛一本能够解答我们心中诸多疑问的“城市百科全书”。我一直对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感到困惑,虽然媒体报道不少,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深入的解释。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PM2.5的成因,是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还是其他更复杂的因素?它是否会运用图表、数据,清晰地展现这些污染源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解读,也包含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以及普通市民在治理PM2.5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能否引导我思考,在治理雾霾的漫长战役中,个体应该如何自处,又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它是否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治理“霾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评分读到《霾城:北京PM2.5解析》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灰蒙蒙的天空下,人们戴着口罩匆匆而行的景象,那是一种非常具象化的画面感。这本书似乎承载了某种“城市诊断”的意图,试图揭示隐藏在PM2.5数值背后,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复杂困境。我不禁猜测,作者是否会从历史的角度回溯,探究北京的工业化进程、能源结构、交通拥堵等因素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形成了今日的“霾城”格局?抑或,它更侧重于当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PM2.5的来源、扩散机制进行精准的解读,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窥探到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视角,比如,在城市规划、产业政策、甚至市民生活习惯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被忽视的关键点,导致了PM2.5问题的长期存在?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治理”的深刻见解,让我们看到希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呈现上。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霾城:北京PM2.5解析》一出现,就激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北京,这座我熟悉却又常常感到陌生的城市,在无数人心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现代的繁华,也默默地承受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伤痛”。“霾城”二字,像一道浓墨重彩的告示,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可能充满挑战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PM2.5,这个时常出现在新闻头条、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术语,在这里被摆在了书名的核心位置,预示着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肌理的探究。我想象着,它会用怎样的视角来剖析这座千年古都与当代环境挑战的交织?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还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叙述?是否会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在雾霾中的切身感受,那些为了呼吸新鲜空气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那些对未来的隐忧和期盼?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PM2.5如何成为“霾城”的注脚,以及这座城市又是如何试图摆脱这个标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