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异想天开(古今中外天文简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定价:19.00元
售价:12.5元,便宜6.5元,折扣65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0093725
字数:
页码:1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涵盖美术、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医学、建筑等10余个学科,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目录
章 百花争鸣——古代和中世纪天文学
一、考古天文学
二、埃及古代天文学
三、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
四、希腊古代天文学
五、印度古代天文学
六、玛雅天文学
七、欧洲中世纪天文学
八、阿拉伯天文学
第二章 放彩历程——近现代天文学史
一、近代天文学的兴起
二、17世纪的天文学家
三、18~19世纪天文学
四、20世纪天文学
第三章 古典星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
一、斗建
二、三正
三、朔望
四、上元积年
五、岁星纪年
六、二十四节气
七、日法
八、岁实和朔策
九、闰周
第四章 谜图奇观——中国古星图和古天文台
一、敦煌星图
二、苏州石刻天文图
三、北京隆福寺藻井天文图
四、登封观星台
五、北京古观象台
第五章 银浦流云——中国古代宇宙学说
一、盖天说
二、浑天说
三、宣夜说
第六章 古人“畅”天——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一、羲和
二、石申
三、落下闳
四、张衡
五、一行
六、瞿昙悉达
七、苏颂
八、札马鲁丁
九、郭守敬
十、薛凤祚
十一、王锡阐
第七章 今议“空”谈——中国近现代的天文学家
一、高鲁
二、朱文鑫
三、余青松
四、张云
五、李珩
六、陈遵妫
七、程茂兰
八、黄授书
九、叶叔华
十、苗永瑞
十一、熊大闰
第八章 天文“星”河——世界的天文学家
一、阿利斯塔克
二、托勒密
三、阿耶波多()
四、比鲁尼
五、贝塞尔
六、勒威耶
七、亚当斯
八、赫茨普龙
九、罗素
十、爱丁顿
十一、巴德
十二、博克
十三、克里斯琴森
第九章 推月添星——对天文学有贡献的家庭
一、斯特鲁维家族
二、赫歇耳一家
三、卡西尼家族
四、史瓦西父子
第十章 天外“时间”——天文时间知识
一、时间计量单位
二、时间知识
三、时差
四、时间测量
五、协调世界时
六、时间服务
作者介绍
文摘
《异想天开 古今中外天文简史》: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爱奥尼亚学派认为大地是个圆盘或圆筒;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大地是个球形;亚里士多德在《论天》(明末中译本名《寰有诠》)里肯定了这一看法之后,地为球形的概念即成定论。埃拉托斯特尼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得出了很的结果,他注意到夏至日太阳在塞恩成(今埃及阿斯旺)地方的天顶上,而在亚历山大城用仪器测得太阳的天顶距等于圆周的1/50。他认为这个角度即是两地的纬度之差,因而地球的周长即是两地之间距离的50倍。这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时认为是5000希腊里,所以地球的周长为25万希腊里。据研究,1希腊里=158.5米,那么地球周长便是39600千米,可以说相当准确。100多年以后,住在罗得岛上的波西东尼斯又利用老人星测过一次地球的周长,得出为18万希腊里,没有埃拉托斯特尼的准确,但为托勒密所采用,而成为一段时期内公认的地球周长的数值。
日、月的远近和大小毕达哥拉斯认为: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月亮的圆缺变化是由于月、地、日之间相互位置的变动,月面明暗交界处为圆弧形,表明月亮为球形,并推想其他天体也都是球形。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这一论断,并且进一步提出“运动着的物体必是球形”这一错误命题来作为论据。阿利斯塔克次试图用几何学的方法测定日、月、地之间的相对距离和它们的相对大小。他的论文《关于日月的距离和大小》一直流传到今天。在这篇论文中,他设想上、下弦时,日、月和地球之间应当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月亮在直角顶上。通过测量日、月对地球所形成的夹角,就可以求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距离,他量出这个夹角是87。,并由此算出太阳比月亮远18~20倍。
喜帕恰斯继续做阿利斯塔克测量日、月大小和距离的工作,他通过观测月亮在两个不同纬度地方的地平高度,得出月亮的距离约为地球直径的301/6倍,这个数字比实际稍小一点。
日心地动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菲洛劳斯认为日、月和行星除绕地球由西向东转动外,每天还要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一周。这是不和谐的。为了解决这种不和谐的问题,他提出地球每天沿着由西向东的轨道绕“中央火”转动一周。和月亮总是以同一面朝着地球一样,地球也是以同一面朝着中央火,而希腊人是住在背着中央火的一面。地球和中央火之间还有一个“反地球”,它以和地球一样的角速度绕中央火运行,因此,地球上的人是永远看不见中央火的。
按照菲洛劳斯的理论,中央火是宇宙的中心。处在它外面的地球,每天绕火转一周,月球每月一周,太阳每年一周,行星的周期更长,而恒星则是静止的。这样的见解要求地球每天运行一段行程后,恒星之间的视位置应该有所改变,除非恒星跟地球的距离是无限远。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与中央火的距离应服从音阶之间音程的比例,也就是说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有限的。可是,从来没有观测到在一天之内恒星之间的视位置有什么变化。为了消除这一矛盾,毕达哥拉斯学派另外两位学者希色达和埃克方杜斯提出地球自转的理论,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每天自转一周。其后,柏拉图学派的赫拉克利德继承了希色达和埃克方杜斯的观点,以地球的绕轴自转来解释天体的视运动,同时又注意到水星和金星从来没有离开过太阳很远,进而提出这两个行星是绕太阳运动,然后又和太阳一起绕地球运动。
和赫拉克利德同时的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观点,他以没有发现恒星视差,来反对地球绕中央火转动的学说。他以垂直向上抛去的物体仍落回原来位置,而不是偏西的事实来反对地球自转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两个论据,直到伽利略的力学兴起和贝塞耳发现了恒星的视差以后,才被驳倒。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很长时期内占了统治地位,但是,公元前3世纪的阿利斯塔克还是认为,地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又每年沿圆周轨道绕太阳一周,太阳和恒星都不动,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动。为了解释恒星没有视差位移,他正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恒星的距离远比地球轨道直径大得多的缘故。
同心球理论阿利斯塔克的见解虽富于革命性,但走在时代的前面太远了,无法得到一般人的承认。当时盛行的却是另一种见解,即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它一直延续到16至17世纪。在地心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希腊学者起了奠基的作用。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美好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美好的是圆形,而宇宙是一种和谐的代表物,所以一切天体的形状都应该是球形,一切天体的运动都应该是匀速圆周运动。但是事实上,行星的运动速度很不均匀,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停留不动,有时还有逆行。可是柏拉图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种表面现象可以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组合来解释。在《蒂迈欧》中,他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壳结构模型。各天体所处的球壳,离地球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恒星,各同心球之间由正多面体连接着。
欧多克斯发展了他的观点。欧多克斯认为:所有恒星共处在一个球面上,此球半径大,它围绕着通过地心的轴线每日旋转一周;其他天体则由许多同心球结合而成,日、月各三个,行星各四个,每个球用想象的轴线和邻近的球体联系起来,这些轴线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向,各个球绕轴旋转的速度也可以任意选择。
……
序言
这本《异想天开》给我带来的惊喜,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但传统的科普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总让我难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这本书则巧妙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勾勒出了人类探索星空的漫长而精彩的历史画卷。从古老文明对日月星辰的朴素观测,到伽利略的望远镜革命,再到现代宇宙学的宏大叙事,每一个阶段都被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它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思想火花串联起来的叙事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历人类智慧的飞跃。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只能仰望星空、一知半解的旁观者,而是仿佛和那些伟大的天文学家们并肩而行,共同感受着宇宙的奥秘一点点被揭开的激动。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恰到好处,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天文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敬畏。
评分老实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古今中外天文简史”这个概念,脑海里浮现的是一本厚重、枯燥的教科书。但《异想天开》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充满了文学家的想象力。它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天文概念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最喜欢它描绘那些天文学家们“Eureka!”的时刻,那种突破困境、豁然开朗的喜悦感,通过文字也能够真切地传递给我。书中的很多细节都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不同时代天象仪的介绍,对早期望远镜原理的图解,以及对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巨匠生平的简述。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对这些伟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了无数的“异想天开”的火花,正是这些火花,点亮了人类认知的夜空。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标题《异想天开》真是取得太贴切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想象力,以及这份想象力如何驱动着科学的进步。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异想天开”地去理解和描述宇宙的。从古代神话中将星辰拟人化,到哲学家们对宇宙秩序的思辨,再到近代科学家们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等颠覆性理论,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演变过程。这种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让我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无数次大胆的假设、审慎的验证以及对未知永不熄灭的探索欲之上。我曾一度以为天文学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诗意与哲学。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看似“异想天开”的猜想,都可能成为通往真理的阶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感叹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又不是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刻板。它呈现的是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天文简史。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文明天文成就的梳理,将中国古代的观星术、埃及的金字塔天文意义、古希腊的几何学在天文学中的应用等等,都进行了一一介绍,并点明了它们在整个天文发展史上的地位。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天文探索上的共同努力和独立贡献。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式观测,到中世纪的“思辨式”推演,再到近现代的“实验与观测”驱动,每个阶段的转变和演进都解释得非常清晰。而且,它并没有回避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争议和曲折,反而将这些“插曲”融入叙事,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和真实。读完之后,我对天文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有深度的整体。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人类与星空结缘的故事。我一直觉得天文是很遥远的东西,但这本书却将它拉近到了我身边。作者巧妙地将枯燥的科学理论融入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特定的时代,人们会对宇宙产生这样的疑问,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尝试解答的。书中对不同文明在天文领域的贡献进行了对比和阐述,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多元性和共通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未来宇宙探索的展望,那种既充满科学依据又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天文的书,更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智慧传承的史诗。这本书不仅知识量大,而且充满了启发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宇宙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