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1世紀初雲南稻作地方品種圖誌
定價:380.00元
作者:徐福榮,戴陸園,韓龍植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304718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圓脊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內容提要
本書由雲南當前農傢保護的地方稻種資源概況、地方稻種資源圖文集,以及地方稻種資源附錄三大部分組成。部分主要簡述雲南復雜多樣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蘊育瞭當前豐富多樣的農傢保護地方稻種資源概況。第二部分詳細介紹500-600份雲南當前農傢保護的地方稻種資源,每份資源包括品種名稱、采集編號、采集時間和地點、種植信息(包括種植曆史、麵積以及當地民眾對該品種的認知信息)、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以及包括生境植株照片、穗部照片、籽粒照片和提供人照片共4張照片。第三部分附錄主要是對雲南當前農傢保護的1200餘份地方稻種資源進行編目。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所以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21世紀初雲南稻作地方品種圖誌”時,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雲南,作為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其豐富的農作物遺傳資源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而稻作,作為中國人的主食,其地方品種的多樣性更是體現瞭人與自然長期和諧相處的智慧。我理解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在21世紀初這一關鍵時間節點,對雲南的稻作地方品種進行瞭係統性的記錄和呈現。這對於當下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形勢而言,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我猜想,這本書不僅會展示各種稻米品種的物理特性,比如稃色、芒長、粒質等,更會深入挖掘這些品種背後的生態適應性,以及它們在特定區域栽培的傳統技術。也許書中還會穿插一些關於這些品種在當地民俗、飲食文化中的角色,或者它們如何應對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的信息。這對於我這樣希望瞭解地方品種如何與環境協同進化,以及如何為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因資源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評分我對美食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愛,尤其鍾情於那些帶有地域風情和曆史沉澱的食材。所以,當我第一次聽說“21世紀初雲南稻作地方品種圖誌”這本書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香糯、軟糯、又帶著獨特米香的畫麵。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性的圖錄,它更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雲南美食地圖的窗戶。書中介紹的每一個稻作地方品種,可能都對應著雲南不同地區獨特的飲食習慣和特色菜肴。例如,書中會不會提到某個品種特彆適閤製作香米飯,或者哪個品種的米粒飽滿,做齣的粽子口感絕佳?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這些稻米在當地人餐桌上的身影,分享那些關於米飯的美味故事,甚至可能包含一些簡單的傳統烹飪方法。品嘗美食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文化體驗,而這本書,無疑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雲南美食背後的稻作根源,讓我對每一碗米飯都多一份敬意和好奇。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土地、關於汗水、關於傳承的書,是我一直以來渴望瞭解的雲南農耕文明的縮影。翻閱“21世紀初雲南稻作地方品種圖誌”,仿佛能聽到山間田壟的蛙鳴,聞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辛勤耕耘的 Farmers 的臉龐。這本書的齣現,是對那些默默無聞、卻支撐起一方土地的傳統稻作品種的緻敬。我預計書中會展現雲南不同地區,如哀牢山、橫斷山脈等獨特地理環境下,因地製宜發展齣的各種稻作品種,它們或許有著與眾不同的形態,或許適應著極其嚴苛的生長條件。這讓我不禁思考,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古老的品種是如何堅守陣地的?它們身上蘊含著怎樣的生存智慧,又承載著怎樣的生態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用樸實而真摯的語言,講述每一個品種的故事,它們的起源、它們的栽培方式、它們在當地社區中的地位,以及它們如何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這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記錄,也是對中國農耕文明深厚底蘊的有力證明。
評分作為一名研究中國傳統農業的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介紹地方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權威著作。因此,“21世紀初雲南稻作地方品種圖誌”的齣現,對我來說無疑是一份驚喜。“21世紀初”這個時間標記,讓我意識到這本書可能記錄瞭在現代化進程加速、許多傳統品種瀕臨消失前的寶貴信息。雲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民族文化,孕育瞭極其豐富的稻作多樣性,這些地方品種往往蘊含著抗病蟲害、耐貧瘠、適宜特定栽培模式的優良性狀,對於我國乃至世界的農業育種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詳實的數據,包括但不限於每個品種的形態學描述、遺傳信息(如果可能的話)、栽培曆史、以及在不同生境下的適應性特徵。圖文並茂的設計會是極大的加分項,清晰的圖片能夠幫助我直觀地辨識品種,而詳細的文字則能提供深入的研究基礎。我更期待書中能有關於這些品種的來源、傳播以及與當地社區關係的論述,這將為理解農業文化景觀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綫索。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雲南古老稻作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青山綠水間的傳統農耕文化充滿好奇,而“21世紀初雲南稻作地方品種圖誌”無疑是我探索這段曆史的絕佳嚮導。從書名來看,它聚焦於雲南特定時期(21世紀初)的稻作地方品種,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書中會詳細介紹不同品種稻米的形態特徵,例如穗的形狀、粒的大小、顔色,甚至是它們各自獨特的生長習性。我非常好奇,在現代農業追求效率和産量的大背景下,這些“地方品種”是如何在雲南的土地上延續下來的?它們是否承載著當地居民的記憶和故事?作者是如何收集、整理這些珍貴資料的?圖誌的“圖”字更是引人遐想,我期待書中會有大量精美的插圖或照片,能夠直觀地展示這些品種的風貌,讓即使是初次接觸稻作文化的人也能輕鬆理解。同時,“誌”字也暗示瞭其學術性和記錄性,我相信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圖冊,而是一份對雲南稻作遺産的係統性梳理和珍藏,其研究價值和社會意義定然非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