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PP网络中的IPv6部署:从2G向LTE及未来移动宽带的演进
定价:89.00元
作者:尤尼.高亨(Jouni Korhonen) ,孙玉荣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15125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涉及目前移动通信行业的*热点LTE技术,也涉及网络通信*热点得IPv6技术,本书作者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从2G到LTE整个移动通信发展对网络地址的需求,可以说是目前系统论述这个热门专题的专著;同时本书作者来自芬兰,参与了NOKIA和ARPA网等的研究和设计,使得本书内容非常和实用!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涵盖互联网协议版本6(IPv6)在蜂窝移动宽带当前业界标准中的定义和采取这条路线的技术原因,以及当前部署的真实情况。本书给出了作者认为在未来数年如何改进IPv6相关的高级3GPP网络的观点、在3GPP移动宽带环境中正确地实现和部署IPv6的方法以及当具体实施时可能面对的问题。本书涉及从2G到LTE的3GPP技术,并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思路。
本书适合部署IPv6网络的运营商、网络厂商以及涉及IPv6相关开发的应用开发商或手机制造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本书也可为希望在IPv6网络知识和在3GPP网络中对IPv6过渡感兴趣的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参考。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原书前言
原书致谢
章引言
1.1互联网和互联网协议引言
1.2互联网原则
1.3互联网协议
1.3.1由网络组成的网络
1.3.2路由和转发
1.4互联网协议地址
1.4.1IPv4地址
1.4.2IPv6地址
1.5传输协议
1.5.1用户数据报协议
1.5.2传输控制协议
1.5.3端口号和服务
1.6域名服务
1.6.1DNS结构
1.6.2DNS操作
1.6.3域
1.6.4国际化的域名
1.7IPv4地址耗尽
1.7.1IP地址分配
1.7.2IPv4地址耗尽的历史
1.8迄今为止IPv6的历史
1.8.1IPv6技术成熟度
1.8.2IPv6网络部署
1.9正在进行的蜂窝部署
1.10本章小结
1.11建议的阅读材料
参考文献
第2章3GPP技术基础
2.1标准化和规范
2.1.13GPP标准化过程
2.1.2IETF标准化过程
2.1.33GPP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重要组织
2.23GPP网络架构和协议简介
2.2.1GSM系统
2.2.2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2.2.3演进的分组系统
2.2.4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及传输层和用户层隔离
2.33GPP协议
2.3.1控制平面协议
2.3.2用户平面协议
2.3.3GPRS隧道协议版本
2.3.4基于PMIP的EPS架构
2.4移动性与漫游
2.4.1移动性管理
2.4.2漫游
2.4.33GPP外的移动性管理
2.5IP连接能力的中心概念
2.5.1PPP语境和EPS载波
2.5.2APN
2.5.3流量流模板
2.5.43GPP链路模型原则
2.5.5多条分组数据网络连接
2.6用户设备
2.6.1传统3GPP UE模型
2.6.2分离的UE
2.7订购管理数据库和其他后端系统
2.7.1归属位置寄存器和认证中心
2.7.2归属用户服务器
2.7.3设备身份寄存器
2.7.4其他后端系统
2.8从用户设备到互联网的端到端视图
2.8.1GPRS
2.8.2EPS
2.9本章小结
2.10建议的阅读材料
参考文献
第3章IPv6简介
3.1IPv6寻址架构
3.1.1IPv6地址格式
3.1.2IPv6地址类型
3.1.3IPv6地址范围
3.1.4IPv6寻址区
3.1.5网络接口上的IPv6地址
3.1.6接口标识符和修改的EUI64
3.1.7IPv6地址空间分配
3.1.8特殊的IPv6地址格式
3.1.9IPv6地址的文本表示
3.2IPv6分组首部结构和扩展性
3.2.1流量类和流标签
3.2.2IPv6扩展首部
3.2.3MTU和分片
3.2.4组播
3.3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版本6
3.3.1错误消息
3.3.2信息型消息
3.4邻居发现协议
3.4.1路由器发现
3.4.2参数发现
3.4.3在链路上判定
3.4.4链路层地址解析
3.4.5邻居不可达性检测
3.4.6下一跳判定
3.4.7重复地址检测
3.4.8重定向
3.4.9安全邻居发现
3.4.10邻居发现代理
3.5地址配置和选择方法
3.5.1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3.5.2DHCPv6
3.5.3IKEv2
3.5.4地址选择
3.5.5隐私和以密码学方式产生的地址
3.5.6路由器选择
3.6IPv6链路类型和模型
3.6.1点到点链路上的IPv6
3.6.2共享媒介上的IPv6
3.6.3链路编址
3.6.4链路类型的桥接
3.7移动IP
3.7.1监测网络附接
3.7.2基于主机的移动IP
3.7.3基于网络的移动IP
3.8IP安全性
3.8.1安全协议
3.8.2安全关联
3.8.3密钥管理
3.8.4密码学算法
3.8.5MOBIKE
3.9应用编程接口
3.9.1套接字API
3.9.2地址组无感知API
3.9.3IP地址字面文本和的资源标识符
3.9.4“幸福的眼球”
3.10IPv6对其他协议的隐含意义
3.10.1传输层协议
3.10.2域名系统
3.10.3应用
3.10.4互联网路由
3.10.5管理信息库
3.11确认和认证
3.11.1测试套件
3.11.2IPv6就绪标志
3.12IPv6分组流的例子
3.12.1以太网上的IPv6
3.12.2采用DNS和TCP的IPv6
3.1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3GPP网络中的IPv6
4.1PDN连接服务
4.1.1载波概念
4.1.2PDP和PDN类型
4.1.33GPP中的链路模型
4.2端用户IPv6服务对3GPP系统的影响
4.2.1用户、控制和传输平面
4.2.2受到影响的联网单元
4.2.3计费和计账
4.2.4外部PDN接入和(S)Gi接口
4.2.5漫游挑战
4.3端用户IPv6服务对GTP和PMIPv6协议的影响
4.3.1GTP控制平面版本1
4.3.2GTP控制平面版本2
4.3.3GTP用户平面
4.3.4PMIPv6
4.4IP地址指派、配置和管理
4.4.1寻址假定
4.4.2无状态IPv6地址自动分配
4.4.3有状态IPv6地址配置
4.4.4延迟的地址分配
4.4.5静态IPv6寻址
4.4.6IPv6前缀委派
4.4.7NAS协议信令和CP选项
4.4.8带有IPv4和IPv6地址配置的初始EUTRAN附接例子
4.5载波建立和回退场景
4.5.1初始连接建立
4.5.2与较早期发行版本的后向兼容能力
4.5.3双地址载波标志
4.5.4在一个PGW中被请求PDN类型的处理
4.5.5回退场景和规则
4.5.6RAT间切换和SGSN间路由区域更新
4.6信令接口
4.6.1IPv6作为传输层
4.6.2信息元素层次中的IPv6
4.7用户设备特定考虑
4.7.1IPv6和被影响的层
4.7.2主机UE所必须支持的RFC
4.7.3DNS问题
4.7.4就绪提供
4.7.5IPv6栓链法
4.7.6IPv6应用支持
4.8组播
4.9已知的IPv6问题和异常
4.9.1IPv6邻居发现考虑
4.9.2PDN连接模型和多个IPv6前缀
4.10IPv6特定的安全考虑
4.10.1IPv6寻址威胁
4.10.2IPv6跳安全
4.10.3IPv6扩展首部被非法利用
4.11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3GPP网络的IPv6过渡机制
5.1过渡机制的诱因
5.2技术概述
5.2.1转换
5.2.2封装
5.2.3网状网络或星形网络
5.2.4可扩展性的考虑
5.3过渡工具箱
5.3.1未包含在内的过渡方案
5.3.2双栈
5.3.3NAT64和DNS64
5.3.4464XLAT
5.3.5主机中的隆块
5.3.6地址和端口号映射
5.3.7其他隧道技术或基于翻译的过渡机制
5.43GPP的过渡场景
5.4.1过渡场景演进
5.4.2双栈
5.4.3纯IPv6
5.4.4双重转换
5.5过渡对3GPP架构的影响
5.5.1过渡对支撑基础设施的影响
5.5.2IP网络支持系统
5.5.3依据IP能力对用户分类的工具
5.5.4转换的隐含意义
5.5.5在传输平面中对过渡的支持
5.5.6漫游
5.5.7延迟过渡到IPv6产生的影响
5.6过渡到IPv6
5.6.1应用开发人员的过渡计划
5.6.2电话厂商的过渡计划
5.6.3网络运营商的过渡检查单
5.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IPv6在3GPP网络中的未来
6.1基于IPv6的流量卸载解决方案
6.1.1蜂窝网络中的动机
6.1.2基于IPv6卸载方法的优势
6.1.3IP友好的卸载解决方案
6.1.4结论性的注释
6.2演进3GPP载波支持多前缀和下一跳路由器
6.2.1背景和动机
6.2.2多前缀载波解决方案建议
6.2.3整体影响分析
6.2.4开放问题和未来工作
6.3LTE作为家庭网络的上行链路接入
6.3.1IETF下的Home
6.3.2Home和3GPP架构
6.3.3其他3GPP部署选项
6.4端口控制协议
6.4.1部署场景
6.4.2协议特征
6.4.3PCP服务器发现
6.4.4协议消息
6.4.5级联的NAT
6.4.6与IPv6过渡的关系
6.5物联网
6.5.1典型用例
6.5.2研究IoT的标准化组织
6.5.33GPP观点的IoT域
6.5.4对UE的隐含意义
6.5.5对3GPP网络的隐含意义
6.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本书术语释义
附录B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一本陈旧的圣经,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每一次翻开它,我都会感觉自己沉浸在一个由工程师和电信专家组成的秘密社群中,他们使用一种我无法触及的语言进行交流。书中的文字密集,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3GPP、IPv6、LTE这些缩写的困惑。我试图理解他们是如何从2G这个我仅有模糊印象的时代,一步步演进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移动宽带,但那些关于网络架构、协议栈、地址分配的讨论,对我来说如同天书。我甚至无法想象,那些我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机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技术博弈。我看到了章节标题,提到了“演进”和“未来”,但我无法感知这种演进的具体细节,也无法从这些抽象的概念中窥见未来的模样。它更像是一份技术白皮书,而不是一本能让我轻松阅读的科普读物。或许,我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触及这本书内容的冰山一角。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速运转的技术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创新与变革的气息。它描绘了3GPP网络从2G时代一路走来,向着LTE乃至更先进的移动宽带技术迈进的宏大图景,而IPv6的引入,无疑是这场演进中的关键一环。书中可能详尽地阐述了IPv6在3GPP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它如何解决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如何支持海量设备的接入,以及如何为未来的物联网、5G及更高级别的移动通信奠定基础。我能想象书中对于IPv6的特性,如自动配置、更简化的头部、更强的安全性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探讨了这些特性如何在3GPP网络中得到有效利用。这种部署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未来数字生活方式的预判和构建。它暗示着,随着IPv6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移动通信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能够支持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为社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评分尽管这本书的书名非常诱人,但我发现其中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实际的阅读体验却颇为艰涩。我试图从中找到关于“3GPP网络”、“IPv6部署”、“2G到LTE”、“移动宽带演进”这些关键词的直观解释,但很遗憾,书中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技术细节和专业术语的运用。我看到的更多是关于协议、标准、架构等方面的讨论,对于我这样一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困难重重。我期待的可能是一本能清晰阐述技术演进逻辑、解释IPv6优势、描绘未来移动宽带应用场景的图书,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份为行业内部人士准备的深度技术报告。其中的某些章节,可能详细介绍了IPv6在不同3GPP版本网络中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者对比了IPv4和IPv6在移动通信中的优劣。然而,这些信息在我看来,缺乏足够的可视化和类比,使得我难以将其与日常的通信体验联系起来。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由蜂窝技术和互联网协议共同构建的庞大网络世界深深吸引。它并非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像一部宏大的史诗,记录着通信技术从简陋走向精密的每一步。书中似乎详细阐述了IPv6在3GPP网络中的部署策略,这种部署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一种对未来通信需求的战略性考量。从2G时代的蹒跚起步,到3G、4G(LTE)的快速迭代,再到展望更远的未来,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创新。我感受到了技术演进的必然性,以及IPv6作为一种更高效、更具扩展性的解决方案,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可能深入探讨了IPv6的特性,比如巨大的地址空间,这为海量物联网设备和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前瞻性的部署,不仅关乎当前的网络性能,更决定了未来移动宽带的潜力和方向。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互联互通、智能化的世界,而这本书,就是通往那个世界的指南。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期望是希望能够了解3GPP网络是如何从基础的2G技术,一步步演进到如今我们熟悉的LTE(4G)技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IPv6是如何被引入和部署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IPv6的优势,比如它庞大的地址空间以及在网络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提升,是如何帮助移动通信网络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和设备连接需求的。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IPv6在不同3GPP标准版本(如R7、R8、R9等)中的部署策略和技术实现细节,以及它对未来移动宽带发展,如5G和6G,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对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的梳理,以及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这对于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通信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技术图解和易于理解的解释,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