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冷暴力
定价:38.00元
作者: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顾淑馨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210090885
字数: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已婚人士、父母、学生、教师、白领
盘踞法国畅销榜50周,被译为24种语言。
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让无数受虐者如梦初醒的经典之作。
法国心理学家与被害人学专家伊里戈扬的代表作。
伤人不见血的冷暴力广泛存在于婚姻、亲子关系、职场和社会中,施虐者披着关系亲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渗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为自己精神虐待的猎物。本书意在指导受虐者认清自己的处境,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她饱含同情,笔锋犀利,从专业角度为受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丑恶无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内容提要
本书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目录
部分 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n
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2 n
第二章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40 n
第二部分 精神虐待式关系与当事人 n
第三章精神虐待的诱惑期 76 n
第四章精神虐待关系中的沟通 81 n
第五章精神虐待的其他阶段 99 n
第六章施虐者 106 n
第七章受虐者 118 n
第三部分 精神虐待的后遗症与责任承担 n
第八章“失去行动力”阶段的后果 130 n
第九章长期后果 137 n
第十章针对夫妻与家庭的实用建议 145 n
第十一章针对职场的实用建议 150 n
第十二章心理上的主动应对 159 n
结语重建尊重 172 n
作者介绍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学任客座教授,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数次作为嘉宾出现在法国的电视节目上,并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 n
文摘
部分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而像是正常现象。这种过程始于不尊重他人、说谎或单纯的操控行为。我们只有在身受其害时才会发现难以忍受。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对象未能加以回应,精神虐待就会进展到下一阶段:出现明显的虐待举动,对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受虐者不确定能否获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这种道德迫害一向存在,若发生在家庭里,则通常不为人知;若发生在职场上,再赶上充分就业期间,大家的容忍度会降低,毕竟受虐者随时可以辞职。但如果发生在高失业率时期,那么受虐者就会因为想保住工作而身心健康受损。有人曾对此反击和对簿公堂,如今,随着这些现象广为人知,社会也已开始提出质疑。
心理治疗人员经常目睹活生生的案例,都体现了外在现实与心理现实界线的模糊不清。这些当事人所受的苦有一个共通点:每个人自认为的经验,事实上与很多其他人雷同。而临床判定的难处在于,如何衡量当事人的每个字词、语调和说法的重要程度。种种细节分开来看似乎无妨,加起来却形成了一种毁灭的力量。受虐者在这种致命的游戏中一路受到攻击,有时自己也会采取虐待行为,因为这种防御术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但这么做,可能会导致受虐者被误指为施虐者的共犯。
我在执业经历中,曾看过同一施虐者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职场、婚姻与亲子关系中,不断复制破坏行为。我想要强调的正是这种行为的延伸性。有些人的人生道路上,充满着他所造成的伤害或是被他伤到无法复原的人。但所有这些,都不会妨碍他过那么多人,在表面上还完全维持着正人君子的形象。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因为被大事化小为单纯的强弱势问题而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分析简化这种现象的方式是把伴侣当作共犯,甚至要伴侣为自己的受虐负责。这等于否定了这种支配关系中的掌控空间,而它足以导致受虐者无力反击、无法自卫,也否定了精神虐待中存在着暴力的事实,并会对受虐者造成深远的心理伤害。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细腻,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暴力的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下面讲述几对处于精神虐待不同阶段的夫妇的故事。每个案例的时间长短不一,原因在于精神虐待会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酝酿。随着虐待关系的演变,受虐者要先学习记下受虐的过程,接着学习如何自我防卫以及搜集证据。
掌控欲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亲密的另一半受虐会严重,因为太过亲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惧。自恋者掌控伴侣是为了压抑对方,同时也会因为害怕伴侣太靠近自己而将其制服。为维持对伴侣的全盘掌控,一定得把对方锁在依赖或独占的关系里,这让身陷疑惑和内疚的伴侣无法反抗。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伴侣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伴侣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美国犯罪小说家、《天才雷普利》(TheTalentedMr.Ripley)的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Highsmith)在接受法国媒体访问时曾这么说:“有时,吸引我们或是我们爱的人是很难给我们新想法的,他们如同橡胶制的绝缘体。”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把伴侣圈在固定的范围内并保持安全距离,可以避免被自己害怕的关系绑住。他通过压抑和制服伴侣,迫使对方屈从于“他人的控制”,那正是他自己恐惧且不计一切代价要回避的。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有些案例中,一方企图压迫另一方,借以巩固自己的主宰地位。然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是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解读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而这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后面的章节会讨论到,这只是部分的解读,因为大多数案例的受虐者过去都没有自我惩罚的倾向,之后也不曾出现。这种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险的,它会加深忍让一方的罪恶感,完全无助于寻找出路、逃脱受束缚的环境。
过度忍让的源头多半出于对家庭的忠诚,也包括重蹈父母的覆辙,或是顺从地扮演配合对方自恋的牺牲型角色等。
……
序言
部分 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n
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2 n
第二章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40 n
第二部分 精神虐待式关系与当事人 n
第三章精神虐待的诱惑期 76 n
第四章精神虐待关系中的沟通 81 n
第五章精神虐待的其他阶段 99 n
第六章施虐者 106 n
第七章受虐者 118 n
第三部分 精神虐待的后遗症与责任承担 n
第八章“失去行动力”阶段的后果 130 n
第九章长期后果 137 n
第十章针对夫妻与家庭的实用建议 145 n
第十一章针对职场的实用建议 150 n
第十二章心理上的主动应对 159 n
结语重建尊重 172 n
这本书的名字很引人注目,光是“冷暴力”三个字就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的含义。我一直觉得,有时候相比于激烈的冲突,那种不动声色、却能深入骨髓的冷漠和疏离,反而更加伤人。它不像灼热的火焰,能让你感受到疼痛并迅速做出反应,更像是冰冷的潮水,一点点侵蚀你的意志,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沦。不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冷暴力”?是家庭内部的沟通障碍?是职场中的权力压制?还是社会群体中的排斥?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无声的伤害,它是如何发生的,又会给当事人带来怎样的心理创伤,甚至是否会影响到他们与外界的正常交流。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些真实的故事或者案例,来展现“冷暴力”的具象化。比如,一个长期被家人忽视,即使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感受不到丝毫温暖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会经历怎样的挣扎?一个在工作中备受同事孤立,但又找不到明显理由的朋友,他每天承受的压力又是怎样的?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去触碰那些被忽略的情感角落,去揭示那些不被看见的伤痛。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反思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相处模式,警惕那些可能存在的,却不被我们意识到的“冷暴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冷暴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非常难以启齿,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常常谈论语言暴力、肢体暴力,但那种不动声色的冷漠,那种不动声色的疏远,那种不动声色的忽视,反而更加令人心寒。它不像一把利刃,能瞬间让你血肉模糊,更像是一片阴冷的沼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最后窒息。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去描绘这种“冷”?是父母的忽视,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不到爱和关注?是伴侣之间缺乏沟通,让曾经的亲密变得疏远而陌生?还是职场上的排挤,让一个人在团队中如履薄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冷暴力”的成因,它可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个人性格的缺陷,也可能是社会环境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那些身处“冷暴力”漩涡中的人提供一些指引,教会他们如何识别、如何应对,以及如何最终走出这种令人窒息的困境。
评分提到“冷暴力”,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些画面,都是关于那些被忽视、被边缘化、被无声责备的情境。这种伤害,往往比直接的辱骂更能让人感到无助和绝望,因为它缺乏一个明确的攻击点,你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反击,只能默默承受。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种情绪上的“冰封”。是那种长期的、累积的沉默?是那种刻意的忽略和疏远?还是那种用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微妙手段?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冷暴力”的心理机制,它如何一点点侵蚀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本书会不会通过案例研究,来展示不同年龄段、不同关系背景下的人们所遭遇的“冷暴力”?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冷漠,伴侣间的漠不关心,甚至是朋友之间的小团体排挤,这些都会让人感受到寒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那些正在经历“冷暴力”的人们提供一些慰藉和力量,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他们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评分我最近对人际关系中的隐形伤害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种不直接但却极具破坏力的沟通方式。“冷暴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不像肢体冲突那样容易被定义和解决,而更像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负面能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冷暴力”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探讨其发生的根源。或许是因为社会压力,或许是个人成长经历的创伤,又或许是一种沟通模式的代际传递。作者会不会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以“冷暴力”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或者控制他人?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脆弱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关于人性深处的秘密,让我们更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经历这样的痛苦,以及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或许,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心理学的视角,解释“冷暴力”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如自尊心的打击、情感的压抑、甚至是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关于如何识别“冷暴力”,如何自我保护,以及如何尝试去修复受损的关系,或者在必要时,如何果断地抽身。
评分“冷暴力”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隐晦的、难以言喻的痛苦。相比于歇斯底里的争吵,我更害怕那种冰冷而长久的沉默,那种明明身处人群,却感觉被全世界抛弃的孤独。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构“冷暴力”这种现象。它可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可能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会不会探讨,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是否更容易倾向于使用“冷暴力”来处理冲突?或者,这种沟通方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逃避更深层次情感连接的表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际交往的模式。它可能会揭示,“冷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也可能在无意识中成为施暴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教我们如何在充满“冷暴力”的语境中,保持内心的温暖和力量,以及如何建立更加健康、真诚的人际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