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资源》精选集(第6卷)
定价:45.00元
作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吴江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9905296
字数: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资源>精选集(第6卷)》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在其创办的系列学术出版物《资源》中,精选有关人事人才专题的稿件,集结而成,被纳入“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
《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资源>精选集(第6卷)》内容包括本刊特稿、人才理论、区域人才3个专题共19篇。
《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资源>精选集(第6卷)》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兼具思想性和前瞻性,对人才工作、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目录
本刊特稿
努力营造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事业
单位科学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平潭人才特区建设
人才理论
人才区域聚集的历史轨迹——东汉末年襄阳地区士人聚集现象分析
中国人才创新创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
基层公务员“职业高原”问题与发展生态环境改进思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研究
领导风格对组织人才集聚力的影响性研究
区域人才
努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研究
留学回国人才政策需求变化与张江创业园区功能转型研究
横琴新区人才发展规划中的澳门因素考量
江苏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对策研究
聚全球人才做世界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才特区”建设经验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理论、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以中关村、无锡和东湖人才特区为例
创业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基于杭州社会复合体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
社会企业创业人才开发:英国经验
高校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海归创业、“类海外”创业环境与海归再本土化研究
作者介绍
吴江,男,生于1953年8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亚洲公共行政学会主席、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公共管理、人事人才和领导科学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外众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编著出版著作50多部。主持了大量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地方委托的重大政策研究课题,如《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执政能力建设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强国战略体系研究》《中国的人才资源状况》白皮书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本书的兴趣点其实更偏向于其装帧和出版背景,毕竟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出品,这自带了一种权威性和信息敏感度。但我惊喜地发现,这第六卷选集的内容,其讨论的锋芒比我想象的要锐利得多。它没有回避那些棘手的改革阵痛期问题,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激励创新又能保证公平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面对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时,传统的职称评定模式显得多么僵化和力不从心。其中一篇关于“非线性人才发展路径”的论文,简直像一剂清醒剂,它直指当前“唯学历论”思维的惯性,并提供了诸多基于能力导向的评估框架,虽然这些框架的落地必然充满阻力,但这种思想上的突破值得称赞。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典型的学术严谨,但其背后涌动的情绪却是对现有体制进行深刻反思的渴望,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用人”这个核心命题上还存在的诸多不自信和保守之处。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拿它和自己过往接触到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案例进行对比,那种碰撞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学和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将“人才”这个抽象概念,落地到了可量化、可干预的“资源配置”层面。它不再是空谈“吸引人才”,而是详细分析了吸引人才背后的“引力场”——包括政策环境的稳定性、科研投入的持续性、以及社会对知识和专业性的尊重程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区域间人才流动的再平衡”那一章,它没有简单地指责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的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中西部地区在构建“人才蓄水池”的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和高端科研平台投入上的结构性不足。这种由内而外的解剖,比那种简单的口号式呼吁要深刻得多。它展示了一种务实的、系统性的思维:人才的繁荣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健康运作的综合体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再只是看GDP数字,而是会下意识地去评估它对高层次智力资本的“承载力”和“转化效率”。
评分这部作品集,光是看那个沉甸甸的标题——“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资源》精选集(第6卷)”——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厚度和政策导向。我通常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官方出版物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很多时候,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然而,真正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并非仅仅是堆砌陈词滥调的宏伟蓝图。它更像是对国家人力资源战略在特定历史阶段进行的一次全景式扫描。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结构性人才短缺”那几篇的论述,作者们试图解构当前产业升级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如何与现有教育和培养体系产生错位的。那种深入到具体行业数据层面的分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能体会到决策者在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储备时所面临的巨大张力。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一个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当前“人才地图”上的高地与洼地,迫使读者思考,究竟哪些“资源”才是真正稀缺且需要被优先配置的战略性资产。这本书为我理解宏观人力资源政策的底层逻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政策表象的议论上。
评分这部精选集,无疑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的参考书目,它浓缩了国家层面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深度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深感敬佩其对“人才生态”整体性构建的关注,这远超出了单一部门或行业的范畴。例如,书中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之间的反馈回路进行了详尽的建模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如果激励机制不匹配,再多的科研投入也可能变成“沉没成本”。它不是在抱怨人才流失,而是在系统性地寻找如何优化内部环境,让“良禽择木而栖”变成“良禽不愿离巢”的内在驱动力。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社会进步的“系统视角”——人才的“强”与“弱”,绝不是个体努力的结果,而是国家制度设计和资源调度的综合体现。它迫使我从一个更宏大、更具战略眼光的维度去理解我们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接受知识灌输,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高层次的智力对话。它不像某些大众化的管理书籍那样追求易读性和即时满足感,它的文本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和查阅背景资料。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许多数据和案例,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反映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节点。比如关于“新型职业教育”的论述,它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对“学历”的过度崇拜,强调了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对人才定义的拓宽,是政策层面的重大进步。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国家人才战略框架,一个能够容纳“非标准路径”成功者的框架。这种努力,对于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未能完全施展抱负的实干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心剂,它预示着未来对多元化贡献的认可度会越来越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