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沒有我們的世界:如果人類消失,世界將會怎樣?
作 者:[美] 艾倫·韋斯曼 著,劉泗翰 譯
ISBN :9787229128401
齣 版 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8年4月版
印刷時間:2018年4月次印刷
字 數:韆字
頁 數:300頁
開 本:16開本
包 裝:平裝
重 量:KG
定 價:49.8元
? 啓示錄般的奇想 驚世駭俗
? 冷靜科學的推理 無懈可擊
在閱讀《沒有我們的世界》之前,“你要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因為你會被艾倫?韋斯曼‘劫持’到另一個世界裏,久久沉迷其中。”
在好萊塢的大片、影視作品中,不乏世界末日的題材,而我們人類總有辦法力挽狂瀾、逃齣生天,我們也為此驕傲不已,揚揚自得地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卻從未設想過:如果沒有瞭人類,世界會怎樣?
我想,很多人一定對科幻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瓦力孤獨地清掃地球的場景印象深刻,難道這就是地球的未來?
人類自以為聰明,相信利用自己的聰明纔智,可以用技術解決一切問題,但殊不知卻製造瞭更大的麻煩。塑料在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在汙染環境,細小的塑料顆粒威脅著全世界特彆是海洋生物;我們喜歡用鮮花裝點生活,但殊不知種植鮮花浪費瞭大量的水資源,肥料、保鮮劑更嚴重汙染著周圍的環境;人們不惜開墾雨林、濫伐樹木、破壞草地、濫用農藥化肥,隻為收獲更多的糧食,卻從未想到過原本生活在此地的動植物會遭遇什麼;核電站雖然清潔無汙染,但切爾諾貝利、福島事件也在危及人類生活。汙濁的空氣,擁擠的交通,糟糕的居住環境,地震不斷洪水連天,等等,一些科幻大片中齣現過的災難將頻現,我們再也不能無視眼前的一切瞭。
*知名的科學記者艾倫·韋斯曼用冷靜而不失溫度的筆觸描述瞭一幅幅“沒有人類”的地球畫麵:
第1天,城市整個就會癱瘓,地下排水係統失靈;
第1周,核反應堆將熔化爆炸,核電站周圍的一切都將毀於高溫和大火;
第1年,道路開裂,雜草橫生;
第5年,城市道路已被樹木雜草占領;
第10年,屋頂的鐵釘銹跡斑斑,開始漏水,傢具腐爛;
第100年,城市的大多數房屋傾倒塌陷,飛禽走獸成為城市新的主人;
第500年,在溫帶,森林會取代瞭都市……
第100000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終於降到瞭*次工業革命來臨之前,地球終於迴歸到那個農耕文明的自然時代;微生物繁衍分裂,終於可以進化到可以分解塑料製品;
……
如現實般逼真的畫麵,也讓我們看清瞭我們人類給這個星球究竟帶來瞭什麼。相對於漫長的宇宙來說,人類的曆史太短暫瞭,我們每一次對於自我的選擇都是對於自然規律的背離,貪得無厭終將付齣沉重的代價。
但我想韋斯曼創作《沒有我們的世界》的初衷,並不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他熱愛我們的地球,並對未來充滿瞭希望,他說,“我不願意生活在一個沒有音樂、沒有詩歌、沒有藝術的世界裏,正如我不願意生活在一個沒有樹的世界裏一樣。我寫《沒有我們的世界》,不是贊同悲觀的論點。相反,人類要作為當前生態係統的一分子繼續留下來。就像《華盛頓郵報》書評所說‘這個星球將繼續運轉許多時光,而我們卻不會存在到那*。事實上,我們有更多必須停止掠奪地球和過度消耗資源的理由: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我們將創造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
對於一個玩弄自身命運的物種而言,《沒有我們的世界》是本極其重要的書。
序麯 :一隻猴子的公案
目錄 Contents
*篇Part I
一.2. 伊甸園餘香繚繞
二.7. 夷平我們的傢園
三.13. 沒有我們的城市
四.32. 人類齣現之前的世界
五.47. 消失的動物園
六.62. 非洲悖論
第二篇Part II
七.86. 什麼會消失
八.98. 什麼會留下
九.108.聚閤物恒久遠
十.125.石化廠房
十一.142.沒有農田的世界
第三篇Part III
十二.142.新舊世界奇景的命運
十三.181.沒有戰爭的世界
十四.189.沒有我們的鳥類
十五.200.燙手的遺産
十六.219.我們的地質記錄
第四篇Part Ⅳ
十七.236.現在何去何從
十八.248.我們身後的藝術
十九.259.海洋搖籃
尾聲.273.我們的地球,我們的靈魂
人類一直以地球的主人自居,並因自己所創造的光輝燦爛文明而揚揚得意,相信運用自身的聰明纔智,可以用技術解決一切問題,但從未設想過如果高傲的我們以某種形式被從這個紛繁世界抽離,地球將會怎樣?
熱愛自然的科學作傢艾倫?韋斯曼在本書中構想瞭這樣一個超現實的場景:在水、空氣和植物的夾擊下,自然界對人類文明的侵蝕在時間的維度中一步步殘忍展現——城市癱瘓、電力中斷、地下水係統崩潰、石化廠自燃、核輻射物流散、雜草肆虐、飛禽走獸進駐、大廈傾倒、世界七大奇跡消融……人類的成就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偉大和恒久!
或許,如今草長鶯飛、靜謐祥和的切爾諾貝利真實描畫瞭“沒有人類”的世界。人類缺席之後的世界如此美好,如果人類迴歸、重建伊甸園,又應當怎麼做?
對於一個玩弄自身命運的物種而言,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
艾倫.韋斯曼(Alan Weisman)
美國*科學作傢、新聞記者,《哈珀斯》《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雜誌版)》《探索》等雜誌以及美國國傢公共廣播電颱重要的撰稿人和製作人,著有《葛維歐塔村:重新發現文明世界》《沒有我們的世界》《*》等作品,並獲洛杉磯記者協會*佳專題報道奬、西方*佳新聞寫作奬、羅伯特?肯尼迪新聞奬、聯閤媒體奬、巴西政府頒發的全國*佳新聞奬等多項殊榮。
其中《沒有我們的世界》登上《時代》雜誌年度非虛構圖書*,獲美國*佳科學寫作奬、中國第四屆文津奬等多項大奬,入圍美國國傢圖書奬、安東尼?盧卡斯非虛構類圖書奬等奬項,並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齣版發行。其續篇《*》也榮獲《洛杉磯時報》圖書奬、鸚鵡螺圖書奬等奬項。
譯者 劉泗翰
*譯者、齣版傢,著作等身,譯有《查令十字街84號》《喂,有人在嗎?》《傾聽動物心語》等作品。
“沒有我們的世界”這個書名,如同一個沉重的問號,直接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未知和存在的思考。我常常會想象,當人類這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後,這個星球會變成怎樣一番景象。是一種寜靜的迴歸,還是某種新的、我們無法理解的生命形式的崛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具體、非常生動的方式,來描繪這樣一個 hypothetical 的世界。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時間”這個概念的。是從人類消失的瞬間開始,還是會拉長時間綫,去描繪幾百年、幾韆年甚至更久之後的世界?我會想象那些曾經繁華的都市,是如何被植被一點點地侵蝕,直到最終成為一片荒野。那些曾經被我們製造齣來的各種機器,又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生銹、瓦解。更讓我好奇的是,在沒有瞭人類的監管和影響後,那些我們曾經竭力保護或控製的野生動物,又會以怎樣的姿態繁衍生息?它們是否會因為突然的“自由”而展現齣我們未曾見過的行為模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單單是對一個科幻場景的想象,更像是一次關於“存在”與“消失”的深刻對話,它會讓我重新審視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跡,以及這個星球在沒有瞭我們之後,究竟會走嚮何方。
評分“沒有我們的世界”這個書名,如同一聲遠古的召喚,瞬間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某種探求欲。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如果”,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去探索那些我們從未真正觸及的領域。我一直覺得,人類的視角太過於狹隘,我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評判和解讀這個世界。但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們從這個舞颱上謝幕,那麼那些不以人類意誌為轉移的自然法則,那些在漫長歲月中默默運行的生命係統,又會如何展露齣它們最真實、最純粹的麵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角落,去觀察那些在人類文明的陰影下悄然生長的生命。例如,那些曾經被我們開發殆盡的資源,在沒有瞭人類的索取後,又會如何自我修復?那些被我們汙染的土地和水源,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淨化?我設想,作者或許會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生態係統的細緻描繪,來展現一個沒有瞭人類乾預的世界所呈現齣的多樣性和活力。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喚起我們對當下生態危機的警醒,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的繁榮並非是理所當然,而我們對地球的影響,也遠遠超齣瞭我們的想象。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感和引人遐想的空間。“沒有我們的世界”,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的腦海裏湧現齣無數畫麵。我一直對那些關於人類消失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的科幻設想著迷,總覺得那是一個既令人恐懼又無比奇妙的可能。想象一下,那些曾經被我們占領、改造的城市,會如何被大自然重新吞噬,摩天大樓被藤蔓纏繞,街道上奔跑的不再是汽車,而是野生動物。那些曾經承載著人類文明痕跡的藝術品、書籍,又將如何在這無聲的世界裏獨自腐朽,或者,是否有某種奇跡會讓它們以另一種形式延續?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這種“沒有聲音”的世界的。是沒有瞭人類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風的低語,雨的呢喃,以及各種生命體發齣的原始的、充滿野性的聲音嗎?那種寂靜,究竟是壓抑還是釋放?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將這個想象中的世界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親身經曆一次這場宏大的、寂靜的迴歸。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物理層麵的想象,更能觸及到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當“人類”這個概念被剝離後,剩下的“世界”又將如何定義自身。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簡單卻充滿瞭哲學意味。“沒有我們的世界:如果人類消失,世界將會怎樣?”這個問題,在我看來,遠不止於一個簡單的科幻設定。它更像是在剝離“人類”這個標簽之後,去審視“世界”本身。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當人類的痕跡逐漸被自然抹去,那些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文明成果,如高聳的建築、錯綜復雜的交通網絡、以及那些記錄著我們思想和情感的文字,又將走嚮何方?是被風雨侵蝕,還是被植物重新覆蓋?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是否會從一個更宏大的時間尺度去觀察這個“沒有我們的世界”。例如,地球的地質構造是否會繼續演變?大氣成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那些曾經被我們改造過的地貌,是否會恢復到它們原本的樣子?我想象著,數萬年、數十萬年甚至數百萬年後,這個世界會呈現齣怎樣的景象。或許,那些我們曾經創造的微不足道的印記,終究會被無情的歲月所吞噬,而地球則會以一種我們無法想象的、更加古老而寜靜的麵貌繼續存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超越人類視角的宏大感受,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沒有我們的世界:如果人類消失,世界將會怎樣?”無疑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最深處。我一直覺得,人類作為地球上目前占據主導地位的物種,我們的存在對這個星球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是顛覆性的。所以,當我看到“人類消失”這個假設時,我立刻聯想到的是我們留下的那些“遺産”——那些龐大的基礎設施,那些曾經代錶著我們智慧和創造力的科技産物,那些被我們改變瞭的地貌和生態係統。我想象著,如果人類一夜之間蒸發,這些東西將會經曆怎樣的變化?是會因為缺乏維護而迅速衰敗,還是某些更加堅固的結構會奇跡般地存續更長的時間?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會如何描繪其他生命體的反應。它們會因為突然的“解放”而欣欣嚮榮,迅速填補我們留下的生態位嗎?那些曾經被我們馴化的動物,它們的命運又會如何?是迴歸野性,還是會因為失去人類的庇護而走嚮滅絕?我腦海裏閃過無數個畫麵:被遺忘的太空站漂浮在漆黑的宇宙中,巨大的核電站最終會發生怎樣的連鎖反應,那些被封存的危險品又將如何影響著土地和海洋。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個“後人類”世界的描繪,更像是一次對人類在地球上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