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精要”丛书:商鞅
定价:20.00元
作者:申屠炉明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1392935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商鞅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商鞅变法”,人人有所耳闻;商鞅后被“车裂”,众所周知。但商鞅何以叫商鞅?“商鞅变法”具体怎么变,有何历史沿革?商鞅将死之时是如何惶恐如何被唾弃的?为何商鞅死后,他的思想还依旧被秦统治者使用,始皇帝甚至仗此建立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商鞅》拨开迷雾,探索其历史真相。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生平和在秦国变法的经历,重点叙述和分析了他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内容(改革户籍制度、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民风民俗,制定严酷法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收复河西等)以及《商君书》中体现出的商鞅思想。
内容提要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介绍了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通过主持“商鞅变法”,改革秦国的户籍、军功爵位、土地、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制度以及民风民俗,制定严酷的法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收复河西之地,使秦国变为强国,为后来兼并六国、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也成为后世秦国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毛赞其为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之政治家”。
目录
章 商鞅的生平
一、商鞅的身世
二、商鞅的经历
第2章 商鞅所处的时代
一、战国初期的社会与各国形势
二、秦国的历史和现状
第3章 商鞅入秦
一、秦献公时期的改革
二、商鞅入秦
三、商鞅变法前的准备
第4章 商鞅变法
一、秦孝公的改革
二、商鞅的次变法
三、商鞅的第二次变法
四、商鞅遇害
五、商鞅的功过评说
第5章 商鞅及其后学派的著作
一、商鞅的著作
二、商鞅与《商君书》
三、商鞅的思想
四、商鞅学说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申屠炉明,1963年9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孔颖达颜师古评传》《常州学派研究》等。
文摘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
后来在秦国,由于功绩卓著,秦封给他于、商二地十五个“邑”的地方作为奖赏,也就是说,他是这些地方的主人,或者说是高行政长官,所以他又被称为“商君”。联系他的本名,又称为“商鞅”。因此,商鞅这个名字是他到秦国被封为商君以后才有的。本书为了叙述的方便,对他一律用后世通称的名字,称作商鞅。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姓与氏有别。这里的“卫”“公孙”“商”都是古代的氏。很明显,“卫鞅”是以圉家的名称作为氏.“商鞅”是以所居住地方的名字作为氏,“公孙鞅”是以王父的字作为氏。至于他的姓是什么,据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他的祖上本是姬姓。因为周天子姓姬,卫是周的同姓诸侯,当然与周天子同姓。不过,后来姓氏混一,也无须再作分别。
商鞅的祖国卫国,是周朝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卫国的始封君叫卫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原来武王克殷以后,将殷余民一部分封给纣王子武庚,以奉其先祀不绝。武王不放心,让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监国。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执政。这引起了管叔、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独揽大权,不利于孺子(成王)。”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见机会来临,乘机勾结管、蔡等人发动了武装叛乱。周公受成王命东征,杀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东征胜利后,又在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分封诸侯。以武庚的股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康叔就这样被分封在黄河、淇水之间的殷墟,建立了卫国。到了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与秦、晋、郑三国之君因护送有功被载入史册,周平王册封卫武公为公。春秋至战国时代,卫乱不断,父子相杀,兄弟相灭。到了卫成侯时,更加不济,贬号日侯。卫国也因是一个小国家,常常作为大国的附庸而生存。
卫国处于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国都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卫虽然是小国,但因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很发达,是各大国之间商品贸易的中心之一。由于经济上的繁荣,文化艺术也很发达。不同学派的学者都在这里活动过。卫灵公三十八年(前497),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很敬重孔子,让他得到了如同在鲁国时的待遇。但孔子并不是为待遇而来,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理想不能够实现,孔子便离开了。后来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来到卫国,就在卫国的西河地方教授学生,属于儒家的一派。法家的吴起也是卫国左氏人。商鞅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详细的家世等情况由于缺乏记载,已经不可详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卫国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下,商鞅学到了各种知识,为将来的出仕打下了坚同的基础。
司马迁《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少年时代就很喜欢“刑名之学”。“刑”同“形”,“名”即名称、名号。
……
序言
阅读的过程,如同置身于一场精心编排的时光穿梭剧。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描摹细腻入微,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到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结构、文化氛围乃至人们的思维定势之中去剖析。特别是对特定制度变革的阐释,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环节,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豁然开朗,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原本枯燥的古代政治史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简直像是在阅读一部悬疑大片,每一步的推理都充满了说服力。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体会历史决策背后的权衡与不易,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细节考证方面的严谨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关键论断的提出,背后似乎都有一叠厚厚的原始资料作为支撑。注释的详尽程度和参考引文的覆盖范围,都体现了编撰者极高的学术操守和不懈的求真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可以作为研究参考的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即便是对某些观点持有不同看法的读者,也会因为其背后扎实的论据而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这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论述,赋予了全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重量,并对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心生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散发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历史感的魅力。那种深沉的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沉淀了岁月的精粹。光是翻开扉页,那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号,就让人感到一种被尊重的阅读体验。印刷质量无可挑剔,油墨饱满而不渗漏,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历史人物的深度解读,也能被这种精致的制作工艺所吸引。整体而言,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绝非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可比拟,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预示着里面必然是精心打磨的史学精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真正下足了功夫的试金石,让人对接下来要进行的思想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评分文字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平衡感。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精准与严谨,避免了空泛的口号式论述,又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将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在挣扎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行文间不时穿插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总结,让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疲惫感。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脸谱化的倾向,而是将其还原为有血有肉、在巨大历史洪流中挣扎和奋斗的个体。这种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文风,无疑大大拓宽了这类严肃历史读物的受众面,让即便是初次涉猎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并被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所深深吸引和折服。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或许在于它对“影响”与“遗产”的探讨,那种穿透时空的深远见解。它不仅仅满足于复述历史,更着力于剖析一个关键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如何如同涟漪般扩散,最终塑造了后世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观念。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全局观和长远视野令人震撼,能够将看似零散的改革措施串联成一个宏大而自洽的体系。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具历史深度和前瞻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永恒张力,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