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DK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 978756139293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RTDK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 978756139293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屠炉明 著
图书标签:
  • 商鞅
  • 法家
  • 历史人物
  • 思想史
  • 春秋战国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RTDK
  • 大家精要
  • 政治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92935
商品编码:295956819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精要”丛书:商鞅

定价:20.00元

作者:申屠炉明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1392935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商鞅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商鞅变法”,人人有所耳闻;商鞅后被“车裂”,众所周知。但商鞅何以叫商鞅?“商鞅变法”具体怎么变,有何历史沿革?商鞅将死之时是如何惶恐如何被唾弃的?为何商鞅死后,他的思想还依旧被秦统治者使用,始皇帝甚至仗此建立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商鞅》拨开迷雾,探索其历史真相。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生平和在秦国变法的经历,重点叙述和分析了他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内容(改革户籍制度、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民风民俗,制定严酷法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收复河西等)以及《商君书》中体现出的商鞅思想。

内容提要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介绍了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通过主持“商鞅变法”,改革秦国的户籍、军功爵位、土地、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制度以及民风民俗,制定严酷的法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收复河西之地,使秦国变为强国,为后来兼并六国、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也成为后世秦国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毛赞其为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之政治家”。

目录


章 商鞅的生平
一、商鞅的身世
二、商鞅的经历

第2章 商鞅所处的时代
一、战国初期的社会与各国形势
二、秦国的历史和现状

第3章 商鞅入秦
一、秦献公时期的改革
二、商鞅入秦
三、商鞅变法前的准备

第4章 商鞅变法
一、秦孝公的改革
二、商鞅的次变法
三、商鞅的第二次变法
四、商鞅遇害
五、商鞅的功过评说

第5章 商鞅及其后学派的著作
一、商鞅的著作
二、商鞅与《商君书》
三、商鞅的思想
四、商鞅学说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申屠炉明,1963年9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孔颖达颜师古评传》《常州学派研究》等。

文摘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
  后来在秦国,由于功绩卓著,秦封给他于、商二地十五个“邑”的地方作为奖赏,也就是说,他是这些地方的主人,或者说是高行政长官,所以他又被称为“商君”。联系他的本名,又称为“商鞅”。因此,商鞅这个名字是他到秦国被封为商君以后才有的。本书为了叙述的方便,对他一律用后世通称的名字,称作商鞅。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姓与氏有别。这里的“卫”“公孙”“商”都是古代的氏。很明显,“卫鞅”是以圉家的名称作为氏.“商鞅”是以所居住地方的名字作为氏,“公孙鞅”是以王父的字作为氏。至于他的姓是什么,据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他的祖上本是姬姓。因为周天子姓姬,卫是周的同姓诸侯,当然与周天子同姓。不过,后来姓氏混一,也无须再作分别。
  商鞅的祖国卫国,是周朝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卫国的始封君叫卫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原来武王克殷以后,将殷余民一部分封给纣王子武庚,以奉其先祀不绝。武王不放心,让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监国。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执政。这引起了管叔、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独揽大权,不利于孺子(成王)。”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见机会来临,乘机勾结管、蔡等人发动了武装叛乱。周公受成王命东征,杀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东征胜利后,又在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分封诸侯。以武庚的股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康叔就这样被分封在黄河、淇水之间的殷墟,建立了卫国。到了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与秦、晋、郑三国之君因护送有功被载入史册,周平王册封卫武公为公。春秋至战国时代,卫乱不断,父子相杀,兄弟相灭。到了卫成侯时,更加不济,贬号日侯。卫国也因是一个小国家,常常作为大国的附庸而生存。
  卫国处于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国都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卫虽然是小国,但因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很发达,是各大国之间商品贸易的中心之一。由于经济上的繁荣,文化艺术也很发达。不同学派的学者都在这里活动过。卫灵公三十八年(前497),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很敬重孔子,让他得到了如同在鲁国时的待遇。但孔子并不是为待遇而来,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理想不能够实现,孔子便离开了。后来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来到卫国,就在卫国的西河地方教授学生,属于儒家的一派。法家的吴起也是卫国左氏人。商鞅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详细的家世等情况由于缺乏记载,已经不可详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卫国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下,商鞅学到了各种知识,为将来的出仕打下了坚同的基础。
  司马迁《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少年时代就很喜欢“刑名之学”。“刑”同“形”,“名”即名称、名号。
  ……

序言



《古史探微:先秦思想流变与制度构建》 (本书不包含《RTDK “大家精要”丛书:商鞅 978756139293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的任何内容。) 导言:文明的基石与思想的碰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早期历史,特别是先秦时期,是中华思想、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列国争霸的复杂局面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恢弘景象。本书旨在深入考察这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学派的思想如何回应现实挑战,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形塑了后世的制度实践与文化认同。我们着重于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入手,剖析早期国家形态的演进,并细致梳理了在这一过程中,诸子百家为解决“乱世”所提供的多元化“药方”。 第一章:周室衰微与礼乐重构的时代困境 本章首先勾勒了西周“封建”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张力。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制度与礼乐规范,在春秋时期,因王室权力下移和诸侯国势力的膨胀而逐渐瓦解。我们分析了“礼崩乐坏”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而非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批判。通过考察青铜器铭文和早期文献记载,本书重建了周王室权威衰落的具体图景,并指出这种权力真空如何为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土壤。重点探讨了在维护周室正统性与适应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之间,早期士人群体所面临的知识困境。 第二章:儒家学说的仁爱理想与现实操作 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的统一。本章详细阐释了儒家学说如何从对逝去黄金时代的追溯中汲取力量,构建了一套以道德修身为基础的政治哲学。我们不仅分析了《论语》中的核心概念,如“克己复礼”、“正名”,更着重考察了其在战国初期,特别是鲁国等保守势力的实践效果。本书侧重于辨析儒家理论中理想化的道德要求与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之间的张力,探讨了孔门弟子在不同诸侯国中推行其学说的策略变化,以及早期儒家在面对权力更迭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第三章:道家哲学的超验追求与无为之治 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道家学说代表了一种对既有社会秩序的深刻怀疑与超越。本章深入探讨了老庄思想中“道”的本体论地位及其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消极评价。我们分析了“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它并非简单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顺应事物自然规律的最高政治智慧。通过考察《道德经》中关于“小国寡民”的构想,本书试图揭示道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兼并战争背景下,过度干预社会所造成破坏的一种形而上的抗议。此外,还比较了早期道家对技术和知识的警惕态度,这与同时期强调法令和技术进步的思潮形成了有趣的对话。 第四章:墨家学说的平等主义与实用理性 墨家,作为先秦时期最具组织性和社会关怀的学派之一,其思想核心在于“兼爱”与“非攻”。本章详细梳理了墨家学说中朴素的平等主义观念,分析了他们如何将社会利益置于血缘和宗族关系之上。本书特别关注墨家在军事技术、工程学以及逻辑学方面的贡献,探讨了这些实用技能如何支撑了他们介入诸侯争端,以调停者和防御者的身份存在于战国舞台。通过分析《墨子》中的“尚贤”制度,我们探讨了墨家对于选拔人才的理性标准,并将其置于当时世袭贵族制度的对立面进行考察。 第五章:名家与法家:逻辑重构与权力技术 在思想的另一极端,名家和法家试图通过严密的逻辑界定和彻底的制度重塑来解决乱世。本章首先剖析了名家对语言和概念的辨析,如“白马非马”,指出其对早期逻辑思维的贡献,以及这种对概念清晰化的追求如何在政治辩论中转化为对权力基础的精确界定。随后,本章将重点转向法家思想的兴起。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彻底扬弃传统道德,将国家治理简化为一套可操作的“术、法、势”体系。通过考察李悝、申不害等人的思想碎片,本书阐明了法家建立的中央集权、以耕战为核心的社会动员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在短期内提升国家效率的强大效力。 第六章:百家争鸣的制度化:稷下学宫的意义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齐国设立的官方学术机构,是先秦思想交流的最高平台。本章不再将诸子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考察他们在稷下这一特定制度环境下的互动与辩论。我们分析了君主(如齐桓侯、威王)如何利用稷下学派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以及这种官方庇护如何促进了思想的竞争与相互参照。这种制度化的思想竞争,实质上是早期国家在寻求最佳治理模式过程中的一种“智力实验”。本书强调,正是这种多方位的思想碰撞,使得先秦学说具备了后世难以企及的广度和深度。 结论:先秦思想遗产与后世的制度选择 本书最后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对秦汉以降中国政治文化形态的深远影响。先秦的辩论并非没有结果,而是以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形态被后世所继承。秦朝对法家的极端实践,汉代对儒家的独尊,以及道家在统治者个人精神生活中的持续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通过对这些早期思想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百年间对社会结构挑战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回应与选择的结果。理解先秦的多元性,是理解中国历史连续性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或许在于它对“影响”与“遗产”的探讨,那种穿透时空的深远见解。它不仅仅满足于复述历史,更着力于剖析一个关键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如何如同涟漪般扩散,最终塑造了后世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观念。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全局观和长远视野令人震撼,能够将看似零散的改革措施串联成一个宏大而自洽的体系。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具历史深度和前瞻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永恒张力,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细节考证方面的严谨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关键论断的提出,背后似乎都有一叠厚厚的原始资料作为支撑。注释的详尽程度和参考引文的覆盖范围,都体现了编撰者极高的学术操守和不懈的求真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可以作为研究参考的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即便是对某些观点持有不同看法的读者,也会因为其背后扎实的论据而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这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论述,赋予了全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重量,并对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心生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散发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历史感的魅力。那种深沉的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沉淀了岁月的精粹。光是翻开扉页,那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号,就让人感到一种被尊重的阅读体验。印刷质量无可挑剔,油墨饱满而不渗漏,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历史人物的深度解读,也能被这种精致的制作工艺所吸引。整体而言,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绝非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可比拟,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预示着里面必然是精心打磨的史学精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真正下足了功夫的试金石,让人对接下来要进行的思想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评分

文字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平衡感。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精准与严谨,避免了空泛的口号式论述,又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将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在挣扎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行文间不时穿插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总结,让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疲惫感。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脸谱化的倾向,而是将其还原为有血有肉、在巨大历史洪流中挣扎和奋斗的个体。这种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文风,无疑大大拓宽了这类严肃历史读物的受众面,让即便是初次涉猎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并被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所深深吸引和折服。

评分

阅读的过程,如同置身于一场精心编排的时光穿梭剧。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描摹细腻入微,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到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结构、文化氛围乃至人们的思维定势之中去剖析。特别是对特定制度变革的阐释,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环节,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豁然开朗,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原本枯燥的古代政治史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简直像是在阅读一部悬疑大片,每一步的推理都充满了说服力。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体会历史决策背后的权衡与不易,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