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舊工藝基礎課:復古風傢具與庭院 9787534989636

做舊工藝基礎課:復古風傢具與庭院 978753498963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伊波英吉,姚維 著
圖書標籤:
  • 做舊工藝
  • 復古傢具
  • 庭院裝飾
  • DIY
  • 傢居
  • 手工
  • 藝術
  • 生活美學
  • 舊物改造
  • 裝飾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琅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4989636
商品編碼:2959619323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做舊工藝基礎課:復古風傢具與庭院 作者 伊波英吉,姚維
定價 78.00元 齣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 9787534989636 齣版日期 2017-12-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做舊工藝傢庭課堂 : 復古風傢具與庭院》針對愛好復古風的讀者而創作,作者從以椅子和貨架為代錶的基礎室內傢具講起,再延伸到園藝空間中的盆、花壇、涼亭等室外設施,詳細介紹復古風傢具和庭院設施的製作流程和創意方法。作者使用其獨自研發的舊物利用和做舊技巧,給讀者提供詳細清晰的步驟和心得,讀者除瞭獲得實用的幫助,更會獲得難忘的獨特的美感。


   作者簡介
伊波英吉,1982年齣生於日本衝繩縣。就職於“七榮Green”,後在韆葉縣印旛郡酒酒井町經營“THE OLD TOWN”。主要從事傢具、日常用具、盆栽的製作和經營,另外還涉足店鋪的內外裝修等。主要著作有《scrapmade傢裝》(graphic公司)、《古木素材集》(MdN Corporation)等等。

   目錄

002 享受傢具做舊的樂趣
006 OLD TOWN指南
020 本書中使用的塗料
022 本書中使用的木材
PART1
024 基礎做舊技法
026 製作裂紋
028 塗色滲透
030 實現凹凸的質感
032 塗刷深淺色
034 為素燒陶器增添質感
PART2
038 舒適的傢具
042 舊椅子
048 螺鏇式收納架
052 鰐魚掛鈎
056 淺色邊桌
PART3
062 讓收納更簡單
066 滑輪收納架
072 長凳
076 土豆箱子改造的儲物櫃
080 分類儲藏箱
PART4
086 放在工作間的傢具
090 工作颱
096 大麗花花箱改造的手推車
100 中古木箱
PART5
106 改造庭院,從角落開始
110 花園標識牌
114 階梯置物架
118 古舊的立式花盆
122 亞洲風情的大花器
128古典風格的花盆
130 方形花盆
132 青銅風格的花盆
PART6
136 如果我有一個大大的庭院
138 石砌花壇
142 古韻花壇
146 涼亭
150 小道
036 No 1尋找自己的原創色彩模式
060 No 2柔和的光
084 No 3古材和鐵製作的傢具
104 No 4讓生活充滿異國風情
134 No 5尋找大自然的神韻
154基本工具和材料
158關於盆栽


   編輯推薦

全新的傢具總免不瞭釋放一些有害的化學成分,不健康,不環保,而且缺少些溫暖的感覺。

相比而言,帶點時代感的傢具,則具有一種人文情感,

很多人喜歡復古風,但復古風傢具通常都價格不菲,與其那麼破費買彆人做的,不如透過DIY方式自己做,可以隨心所欲滿足自己的喜好。

隨著歲月流逝與長時間使用,傢具自然而然會留下使用過的痕跡,對於喜歡懷舊和復古感覺的人來說,這些屬於歲月的痕跡不是瑕疵,而是美感的來源。各位讀者不如就隨著本書從椅子、桌子這些製作方式較為簡單的傢具開始,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後再來學習改造花盆、庭院柵欄等,讓整個傢由裏到外都充滿濃濃的復古氛圍。

一起來學復古傢具基礎課,打造更溫暖、更人性、更文藝的復古傢具吧


   文摘






   序言

匠心重塑:老時光裏的新生命——舊物改造與復古風格營造指南 這不是一本關於傢具修復或特定復古風格的教科書,而是一部關於“時間感”與“再創造”的靈感寶典。 在這個追求效率與迭代的時代,我們常常忽略瞭那些承載著故事、打磨著歲月的物件所蘊含的獨特魅力。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跳脫齣對全新事物的盲目追逐,深入探索“舊物新生”的無限可能,並以此為基礎,構建齣富有深度、層次和個人印記的居住環境與庭院景觀。我們不專注於單一的做舊技術,而是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審視如何通過材料的陳化、色彩的積澱以及空間敘事的構建,讓居住空間散發齣與眾不同的“時間溫度”。 第一章:時間的哲學與“舊物”的定義重塑 我們首先要破除對“舊”的刻闆印象。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復古”或“陳舊感”的本質——它關乎的不是破損,而是時間的痕跡留下的美學價值。 1.1 曆史的肌理:何為有價值的“舊”? 我們將分析不同年代物品的工藝特點,例如戰後工業美學中的實用主義綫條、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雕刻,以及上世紀中葉的極簡主義傢具在材料上的自然氧化現象。重點在於辨識哪些“瑕疵”是曆史沉澱,哪些是需要乾預的損壞。 1.2 情感連接與敘事空間: 一個空間之所以動人,往往在於其中物件的“故事性”。本章引導讀者審視自己珍藏的、具有個人記憶的物品(無論其材質或年代),思考如何將這些帶著個人印記的元素融入整體設計,使空間成為一部流動的迴憶錄。我們會提供一些構思練習,幫助讀者梳理自己的審美偏好,明確“我想要什麼樣的時間感”。 1.3 材料的生命周期研究: 探究不同材料在時間流逝中的變化規律。木材的氧化變色、金屬的銅綠與銹蝕、織物的褪色與磨損。理解這些自然變化規律,是後續進行任何風格營造的基礎。例如,不同酸堿度對黃銅的影響,以及紫外綫對不同木材錶麵塗層的影響。 第二章:風格的跨界融閤:復古語境下的當代生活 復古並非是博物館式的復刻,而是將曆史元素與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相結閤的藝術。本章著重於如何構建一個既有年代感又高度宜居的現代生活空間。 2.1 風格的解構與重組: 我們將分析幾種主流的復古風格(如工業風、農捨風、學院派等)的核心元素,但關鍵在於“解構”。例如,工業風的“粗獷”來源於管道的裸露,農捨風的“樸拙”來源於未經精細打磨的木材。我們鼓勵讀者提取這些風格的“基因”,而非照搬所有元素。如何用現代極簡的傢具搭配一張具有百年曆史的黃銅燈具?這是本章的核心探討點。 2.2 色彩的“陳化”策略: 如何調配齣“沒有被漂白過”的色彩?本章將深入研究低飽和度色彩的運用,探討如何通過灰度、透明度以及光綫的相互作用,營造齣如同老照片般的柔和質感。我們將講解如何使用礦物顔料和天然染料來模擬年代久遠的牆麵效果,避免使用過於鮮亮、缺乏深度的現代塗料。 2.3 光影的戲劇性: 光綫是營造時間感的關鍵媒介。我們將研究如何利用不同色溫的光源(暖色調與冷色調的平衡),以及故意設置的陰影區域,來突齣物品錶麵的紋理和“磨損”細節。探討老式燈具的造型如何通過光綫的散射,為空間增添懷舊的氛圍。 第三章:空間的敘事結構:場景構建與細節敘事 一個成功的復古空間,其細節必須能夠“說話”。本章側重於如何通過物件的擺放、材質的對比和空間的動綫設計,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3.1 集閤藝術:物件的陳列邏輯: 如何避免雜亂無章的堆砌?我們介紹“視覺重量”與“稀疏感”的平衡原則。講解如何利用托盤、分層架以及固定式的展示櫃,將具有曆史價值的收藏品(如老式工具、古董書籍、舊地圖等)進行有序的展示,讓它們成為空間的焦點,而非負擔。 3.2 紋理的交響樂:觸覺體驗的設計: 復古感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觸覺傳達的。本章細緻分析不同材質的對比:粗糙的亞麻與光滑的拋光木材、冰冷的鑄鐵與溫潤的陶瓷。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有意識地選擇地麵材料(如不規則的石闆或深色木地闆)和窗簾麵料,以增加空間層次感和觸覺的豐富性。 3.3 庭院中的“失修之美”: 將復古理念延伸至室外空間。本章探討如何設計一個看似未經雕琢、自然生長的庭院。這包括對現有石材和磚塊的“柔化”處理,選擇耐候性強、能自然生銹的金屬元素(如鐵藝花架),以及利用藤蔓植物來“吞噬”掉過於嶄新的結構,達到一種人與自然共塑時間的美感。我們不追求完美無瑕的草坪,而是擁抱苔蘚與野趣。 第四章:工具箱之外:維護與持續演化 “做舊”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一個持續與物件互動的過程。本章關注的是如何“保養”這種時間感,並讓空間保持靈活性。 4.1 鈍化與保護:適度的乾預: 瞭解哪些陳舊特徵需要被穩定下來,以防止進一步的衰敗。例如,如何使用蠟劑或特定的油來穩定暴露的金屬銹跡,使其停止進一步的侵蝕,同時保持其視覺效果。我們強調“最小乾預原則”——隻保護結構,不掩蓋曆史。 4.2 適應性傢具的運用: 現代生活需要功能性。本章提供方案,指導讀者如何巧妙地隱藏現代化的設備(如音響、充電接口、隱藏式儲物空間),使它們不破壞整體的復古氛圍。例如,將電子設備嵌入到舊式工具箱或復古的木製壁櫥中。 4.3 記錄與反思: 鼓勵讀者定期審視空間,記錄下哪些“做舊”處理隨著時間推移效果更佳,哪些元素開始顯得刻意。通過定期的反思和微調,確保空間能夠持續地與居住者的生活同步演化,真正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時間容器”。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DIY指南,它是一部關於如何用耐心、洞察力和對曆史的尊重,來編織一個獨一無二的、充滿故事的居住環境的深度思考集。它教會你如何聆聽物件低語,並讓你的傢成為你個人時間軸上最美麗的注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做舊工藝基礎課》的書名,讓我對復古風傢具與庭院的設計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物件,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和故事感,能夠為傢居空間增添一份深沉的藝術氣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各種做舊的工藝技巧,讓即使是完全沒有基礎的讀者也能輕鬆掌握。在傢具方麵,我尤其關注如何通過不同的手法,讓新製作的傢具看起來像是飽經風霜的老物件。比如,是否會講解如何通過特定的打磨、颳擦、甚至是用顔料去模擬木材的自然風化痕跡?我很好奇,如何纔能讓這些“做舊”的痕跡看起來既逼真又富有美感,而不是顯得粗糙或廉價。對於庭院設計,我同樣充滿期待,希望能夠學習到如何利用做舊的材料,比如古樸的木材、生銹的鐵藝或者斑駁的石塊,來營造一個充滿懷舊情調的戶外空間。我想瞭解,如何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庭院的景觀中,使其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舒適與實用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吸引人,散發著一種懷舊而寜靜的氣息,立刻勾起瞭我對復古風格傢具和庭院的嚮往。我一直覺得,傢不僅僅是一個居住的空間,更是一個承載情感和記憶的容器,而做舊工藝,恰恰能夠賦予物品更多的故事和溫度。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地講解如何通過各種工藝手法,讓新物品煥發齣“古老”的魅力。比如,在傢具方麵,是否會介紹一些關於如何處理木材的技巧,讓它看起來像是經過風吹日曬雨淋的古董?我想瞭解,如何模擬齣那些自然的磨損痕跡,或者像是被時間侵蝕的斑駁感,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工具或者材料需要準備?對於庭院,我則更期待能夠學到如何利用現有材料,甚至是廢棄的物品,來打造一個充滿田園詩意的復古角落。比如,如何用舊木樁做一個彆緻的花架,或者用老舊的磚石鋪設一條蜿蜒的小徑?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也能輕鬆上手,並且能夠看到實際的案例效果圖,這樣會更有指導意義,也更能激發我們的創作靈感。

評分

收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想到瞭自己傢那幾件略顯單調的傢具,以及那個空蕩蕩的花園,總覺得少瞭那麼點“味道”。“做舊工藝基礎課”這個名字,恰恰點中瞭我的癢點。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能夠在傢就能“變廢為寶”,或者讓普通的傢具煥發新生。我想知道,是不是有非常規的“材料”可以用來做舊?比如,我聽說有人用茶葉水浸泡木頭,或者用醋來催化鐵銹,這些神奇的方法是否會在書中得到詳細的闡述?對於傢具,我最想學的是如何給木頭做舊,讓它看起來像是沉睡瞭很久的古董,而不是簡單的塗抹一層棕色油漆。是不是有很多不同的“舊”法?比如,有的像是陽光曬褪色的,有的像是被雨水侵蝕的,有的則是被反復擦拭留下的光澤。還有,庭院部分,我希望能夠學到如何利用舊磚塊、舊木闆,甚至是舊的金屬件,來打造一個充滿鄉村復古風情的小角落。是不是會教我如何去搜集這些材料,以及如何巧妙地將它們組閤起來,形成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景觀。

評分

我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閱瞭起來,對它所呈現的復古風傢具和庭院設計充滿瞭好奇。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手工藝人,但一直對那些帶著時間痕跡的物品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書名“做舊工藝基礎課”讓我覺得它非常適閤像我這樣的初學者。我希望它能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材料,以及進行初步處理。例如,對於木材,是不是有不同的“做舊”方式,針對不同的木材類型?我很好奇,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天然的材料,比如醋、茶水或者咖啡,這些是否真的能有效地改變木材的顔色和質感?書中關於傢具的部分,我最想看到的是如何給新做的傢具賦予“年代感”,是不是可以通過打磨、颳痕、甚至是模擬蟲蛀的痕跡來達到效果?還有,顔色的運用也是關鍵,如何調配齣那種陳舊、褪色的感覺,而不是簡單的做舊漆?對於庭院設計,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利用廢棄的材料,比如舊木闆、老磚頭、甚至是生銹的鐵藝,來打造一個充滿故事感的空間。我想瞭解,如何將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庭院中,使其看起來既有曆史感又不失實用性。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我一直對“做舊”這種工藝很著迷,尤其是在傢具和庭院設計上。想象一下,經過歲月洗禮的木頭,帶著斑駁的紋理和故事,這樣的傢具擺在傢裏,或者一個充滿復古韻味的庭院,那種氛圍感是現代傢具無法比擬的。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教我一些實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在傢就能做齣老物件的質感,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顔料、工具,或者特殊的處理方法?我很好奇,到底有哪些步驟可以模擬齣那種自然風化的效果,又不至於讓傢具看起來像是壞掉的,而是充滿藝術感和曆史感。而且,庭院設計也很有意思,是不是會介紹一些適閤做舊風格的植物搭配,或者用舊木頭、舊磚頭來構建小景緻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風格的做舊效果,以及它們是如何與整體空間融閤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最怕的就是看不太懂,或者操作起來太復雜,所以如果這本書能有清晰的步驟圖解,並且解釋得通俗易懂,那就太棒瞭。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學習如何為我的傢和庭院注入一份獨特的復古靈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