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美关系战略报告2013(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打造的学术报告)
定价:60.00元
作者:吴心伯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8023271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系列作品。
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新形势下,中美两个隔海相望的大国如何建立起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特征的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
主题报告:中美关系新开局、中美安全关系、中美经贸关系、中美人文交流。
2013年中美关系大事记。
内容提要
2012年中国提出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2013年中美两国元首达成共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本书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主编,汇集多位专家从多方面详细论述了中美两国在2013年取得的成绩。
目录
一、主题报告
章中美关系开新局吴心伯
第二章中美安全关系 张军社
第三章中美经贸关系宋国友
第四章中美人文交流潘亚玲
二、大事记
2013年中美关系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份报告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独特视角。作为一个希望深入理解中美关系的读者,我最想避免的就是阅读到那些被西方媒体反复炒作或被国内简单口号所概括的观点。我寄希望于复旦美国研究中心,能够以其深厚的区域研究积累,提供一种更具穿透力的解读——例如,对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如何影响对华政策的微观分析,或是对中国自身战略选择的内在逻辑的审视。这份报告并非仅仅是向外看,它更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内学界对这一复杂双边关系最深刻的认识和最谨慎的评估。因此,其语言风格可能会偏向于审慎、克制且逻辑严密,避免任何夸张的辞藻,因为真正的战略洞察往往是在平静的叙述中体现出来的。阅读这样的报告,就像是与一位极其博学且持重的专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私下对话,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理性预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初印象,米白色的封面配上深蓝色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感。尽管我尚未深入研读全部内容,仅凭其作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出品这一标识,就足以让我对其中蕴含的严谨性和深度抱有极高的期待。这类智库报告通常意味着对复杂国际议题的系统梳理和前瞻性研判,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观点简化或情绪煽动的通俗读物,而是为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真正关心中美两国互动脉络的深度观察者准备的“硬核”资料。我预感,翻开这本书,迎接我的将是一系列翔实的数据支撑、精密的理论框架构建,以及对当时(2013年)两国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关键节点的回溯与分析。这种机构出品的报告,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对信息源的精准把控和研究方法的专业性上,它更像是一张高分辨率的地图,而非一张风景明信片。因此,我的初步判断是,它会提供一个冷静、去情绪化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驱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潜在风险点,而非仅仅停留在新闻热点的表层喧嚣之上。那种将复杂的国际博弈还原为清晰逻辑链条的努力,本身就极具阅读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从我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能体会到,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睡前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备上笔记本和高亮笔才能攻克的专业文献。我尤其好奇的是,作为一份2013年的“战略报告”,它在当时是如何定位和解读奥巴马政府中期战略调整的——彼时,美国刚刚经历完全球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同时“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意图正在逐步清晰化。报告必然会触及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差异,以及双方在贸易摩擦、南海问题上的早期信号捕捉。学术报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会只关注“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分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我期待看到,复旦的学者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来解构美方的战略意图,并提出相应的中国应对思路。这种由国内顶尖研究机构提供的、具有前瞻性和内部视角的分析,其价值是外部观察者难以企及的。它如同一个高倍显微镜,将当时中美关系的微妙张力进行了结构性的剖析,这种结构分析能力,是普通新闻报道无法比拟的深度。
评分如果用一种音乐风格来形容我对这份报告的预期,那它绝不可能是快节奏的流行乐,而更像是一部结构严谨的交响乐或者一部需要耐心体味的室内乐。它的阅读体验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国际关系和宏观经济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中术语的精确含义和论证的层层递进。我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报告在探讨“战略互信”和“战略竞争”这两个核心矛盾时,采取了何种平衡的措辞和论证角度。在2013年那个时间节点,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既有合作的惯性,又有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优秀的战略报告应当能清晰描绘出这种“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的复杂状态,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友好”或“对抗”的标签。我设想,报告的结论部分一定包含了对未来几年两国关系走向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是否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对双方领导层决策逻辑的深入洞察,将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关键标尺。它必须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论和分析框架,而不是一堆等待被验证的预言。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来看,这类官方学术报告通常都会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这意味着清晰的章节划分、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以及可能存在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部分。这给了读者一种强烈的信号:你所阅读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扎实的研究工作作为支撑。我特别看重报告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中美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2013年的格局是历史长期互动的产物。我期待看到报告如何巧妙地将冷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经验,与当时的现实挑战相结合,为理解当前的困境提供历史纵深感。如果它能成功地将眼光从当下的具体事件中抽离出来,提升到“大战略”层面进行考量,那么它就真正配得上“战略报告”的称号。这种报告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观点输出,而在于构建起一套观察和理解中美互动的分析工具箱,让读者在面对未来纷繁复杂的新闻时,能够快速定位其在历史坐标系中的位置,不至于人云亦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