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
定价:98.00元
作者:陈申,谢建国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9014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
2.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
3.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内容提要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目录
序
主编的话
导论
一、1839-1900 年间中国影像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1839-1900 年间中国影像的生产场域分析
三、1839-1900 年间中国影像的自身场域分析
四、1839-1900 年间中国影像的传播场域分析
章 1839-1900 年的影像传播与中国社会
节 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人对中国的幻想
一、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
二、利马窦和耶稣会传教士
三、外销瓷器和外销画里的中国风情
四、西方版画中的中国印象
第二节 摄影术传入前的中国人物写真画
一、毛延寿和“昭君出塞”
二、顾闳中和《韩熙载夜宴图》
三、郎世宁和宫廷人物画
第三节 外患内乱下的晚清中国
一、战争前夕的中国
二、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三、农民革命斗争
四、清的洋务运动
小 结
第二章 1839-1900 年的影像技术发展
节 摄影术的诞生
一、摄影术诞生前的光学、化学探索
二、摄影术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摄影的开端
一、中国早的摄影活动记录
二、于勒·埃及尔和中国首批影像
三、邹伯奇和他的“摄影之器”
第三节 各阶段影像文化的发展特征
一、1839-1860 年的中国影像
二、1861-1880 年的中国影像
三、1881-1900 年的中国影像
小 结
第三章 1839-1900 年的影像生产场域
节 1839-1900 年的主要摄影方法
一、达盖尔银版摄影术
二、卡罗式摄影法
三、火棉胶湿版法
四、安布罗式摄影法和锡版摄影法
五、干版摄影法
第二节 1839-1900 年的照片规格
一、大尺寸照片
二、立体照片
三、名片格式照片
四、立柜式照片
第三节 1839-1900 年的中外摄影师
一、1839-1860 年的摄影师
二、1861-1879 年的摄影师
三、1880-1900 年的摄影师
小 结
第四章 1839-1900 年的中国照相馆
节 从 “影像铺”到照相馆
第二节 1839-1900 年的香港照相馆
一、香港的洋人照相馆
二、香港的华人照相馆
第三节 1839-1900 年的上海照相馆
一、上海的洋人照相馆
二、上海的华人照相馆
第四节 1839-1900 年的广州照相馆
第五节 1839-1900 年其他地区照相馆
小 结
第五章 1839-1900 年的影像构成特点
节 肖像摄影
一、家庭肖像
二、晚清官员
三、宫廷摄影
四、伶人和
第二节 风景摄影
一、自然风光
二、建筑景观
三、城市风貌
第三节 纪实摄影
一、百姓的工作和生活
二、战争和起义
三、外交活动
四、新闻事件
小 结
第六章 1839-1900 年的影像传播场域
节 中国早期报刊与影像传播
一、《中国杂志》
二、《远东》杂志
三、《点石斋画报》
四、其他刊物
第二节 早期摄影人才培养和摄影团体
一、早期摄影人才培养
二、中国早的摄影团体
第三节 摄影书籍的出版
一、德贞和《脱影奇观》
二、徐寿、傅兰雅和《色相留真》
三、丁韪良和《格物入门》
四、其他摄影书籍和摄影文章
第四节 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影像
一、照相与石版印刷
二、影像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证作用
三、早期医学影像
小 结
第七章 1839-1900 年影像的主要作者
节 华人摄影师
一、邹伯奇
二、赖阿芳
三、梁时泰
四、任庆泰
第二节 外国摄影师
一、于勒·埃及尔
二、费利斯·比托
三、弥尔顿·米勒
四、威廉 桑德斯
五、约翰·汤姆逊
六、托马斯 查尔德
小 结
第八章 1839-1900 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 结束语
一、半殖民化的影像生存
二、西洋生活方式的介入
三、中国文人的影像体验
四、晚清照相馆之所为
五、影像的社会学意义
参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出版物奖,*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高奖“金眼奖”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文摘
序言
读罢《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掩卷之余,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就像一位穿越时光的向导,引领我踏入那个风云变幻、充满冲击与融合的时代。1839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划破了古老中华的宁静,也开启了西方影像技术在中国初步登陆的序幕。我仿佛能看见那些早期的摄影师,带着笨重的器材,在陌生的土地上捕捉着一切:巍峨的城墙、熙攘的市集、异域的风情,以及在战火与变革中跌宕起伏的中国人。 作者对于史料的搜集和梳理堪称严谨。书中收录的大量珍贵影像,许多是我从未见过的,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这些影像,我得以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貌,以及西方文明涌入带来的视觉冲击。比如,那些描绘西方人在中国生活的照片,既有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也隐约透露出殖民者视角下的审视。而描绘中国官员、士绅、普通百姓的照片,则让我看到了传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挣扎与无奈,以及潜藏在其中的生命力。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细致的文字解读,将影像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我得以理解,在那个“照相术”刚刚兴起的年代,中国人如何看待和使用这种“鬼神之术”,如何将它与传统观念融合,甚至在一些政治宣传中加以利用。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影像作为一种历史证据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第二卷聚焦于1839年至1900年这一关键时期,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天朝上国”到被迫开放,从闭关锁国到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影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直观方式记录下了这一切。我看到了近代化进程的初步显现,比如火车站、轮船、电报局等西方科技的引入,它们在影像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同时,我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在西方冲击下的变形与坚守,比如官员的服饰、寺庙的建筑、民间艺术的遗存,它们在影像中展现出一种复杂的张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关于视觉文化与历史互动的深刻探讨。它提醒我们,在解读历史时,不能仅仅依赖文字,而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包括影像在内的多元化史料。《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历史视野,让我得以用更立体、更生动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我非常期待作者后续的卷册,继续这场精彩的视觉之旅。
评分手捧《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我仿佛置身于19世纪末的上海滩,耳边回响着马蹄声与蒸汽机的轰鸣。1839年,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起点,中国与西方的命运在此交汇,而影像,则成为这段复杂叙事的沉默见证者。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一个被视觉图像重塑的历史空间。 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影像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每一幅照片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景点。他不仅展示了宏大的历史场景,更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观细节。例如,他对那些描绘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影像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也感受到了传统制造业在近代化冲击下的艰难处境。 书中对不同群体,如官员、商人、学者、妇女、孩童等的影像记录,都给予了细致的分析。我得以看到,在那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是如何面对西方文明的涌入,他们的反应是好奇、是抵触、是学习,还是模仿?这些多元化的个体命运,汇聚成了时代洪流中的一幅幅生动图景。 1839年至190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屈辱与抗争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期。影像,以其前所未有的直观性,记录下了中国社会在变革中的种种面貌。我看到了晚清官场的腐败与无奈,也看到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努力。在书中,我甚至能感受到影像本身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从最初的猎奇,到后来的宣传,再到作为历史证据的价值,都得到了深入的阐释。 《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度的人文体验。它挑战了我过去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历史更真实、更生动的一面。通过这些影像,我不仅学习了历史,更学会了如何“看”历史。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信息,更在于引发思考。
评分翻开《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透过泛黄的玻璃,我窥见了那个波涛暗涌的年代。1839年,一个注定被铭记的年份,标志着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开启,也预示着西方影像技术开始悄然渗入这片古老的土地。书中的每一幅图像,都像是一个沉默的证人,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我看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的屈辱,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挣扎。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枯燥的历史故事,更像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通过对影像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影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信息。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描绘普通百姓生活场景的影像的分析,从中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日常劳动、他们的家庭聚会、他们的信仰习俗,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遥远,而是鲜活了起来。 其中,关于中国人在摄影术初期的反应,让我觉得尤为有趣。书中提及了一些当时人们对摄影的惊奇、恐惧甚至误解,这充分展现了新事物在中国社会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与碰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各种声音和观点,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1839年至1900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时代。影像,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以其直观性和震撼力,记录下了社会形态的剧变。我看到了中国城市的面貌在西方建筑和交通工具的影响下悄然改变,也看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装束的并存与交融。这些视觉化的证据,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激发我的思考。 《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并非一本仅仅堆砌图片的书,它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挖掘和视觉呈现。它让我明白,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塑造者。通过这本书,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影像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视觉上的。1839年,那个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开端,也开启了影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奇妙旅程。我曾以为历史就是文字的堆砌,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旁征博引式的学术论文写法,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向我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故事里充满了图像的魔力。我看到了那些最初拍摄中国风光的西方摄影师,他们的镜头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无论是雄伟的山川,还是熙攘的市井,都仿佛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影像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像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语境。 书中对1839年至1900年这段极为关键的历史时期的影像梳理,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变迁。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浪潮中逐渐消失的传统,也看到了那些萌芽中的现代力量。作者对不同类型影像的分类和解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政治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于影像“观看者”的分析。他探讨了当时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摄影术的,他们是被吸引,还是被排斥?这种从“被观看者”到“观看者”的视角转变,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复杂心态和自我认同的探索。同时,他也揭示了影像在那个时代如何被政治化,如何被用来传播特定信息和建构话语。 《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视觉叙事和历史解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影像的力量远不止于记录,它能够穿越时空,直击人心,引发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生动了,也对影像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全新维度。1839年,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不仅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的剧变,也为西方摄影术的进入打开了大门。我曾以为自己对那个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影像资料和深刻的解读,颠覆了我的一些刻板印象。 作者的叙事风格十分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影像作为切入点,展开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讨论。这让我感觉像是自己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每一张照片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线索。我尤其对书中对那些描绘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影像的分析感到兴趣,这让我能够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书中对1839年至1900年这段时间的影像记录,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急剧变迁中的种种面貌。我看到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衰落,也看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同时,我也看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涌入,如火车、轮船、电报等,它们在影像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揭示了技术变革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影像仅仅视为被动的记录,而是强调了影像的能动性,即影像本身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他探讨了当时西方媒体如何通过影像来构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及中国自身如何开始尝试利用影像来表达民族立场和文化认同。这种对影像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解读和理解这些影像背后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能够用一种更具象、更直观的方式去感受历史,去反思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