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
定价:48元
作者:张国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4359
字数:330000
页码:3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从人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层面,对现代文明修身展开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
本书把对人与世界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与人们的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与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进行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古代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对儒家修身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研究,重点揭示了现代文明修身这一话语体系和实践机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启示和重要意义。全书从过程规定性、目的规定性、要素规定性和关系规定性维度系统分析了现代文明修身的科学内涵和逻辑起点,梳理和研究了现代文明修身理论的历史资源与现代承接、哲学基础与借鉴理论,并对现代文明修身的科学性、价值性、实践性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力图阐述现代文明修身对人的“秩序理性”孕育与“自由个性”培养的独值。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国启,男,汉族,1975年1月生,河南西华人。中山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先后在《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轨迹。从宏观的历史哲学维度切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内在矛盾,然后逐步将焦点收窄,深入到个体心理层面,最终落脚于对当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批判性反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穿梭自如的能力,他既能引述康德的绝对命令,也能迅速转向福柯的权力谱系,而这一切的转换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仿佛这些理论本就是为了共同探讨“秩序”与“自由”这一核心议题而生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意识到,任何单一的学科视角都无法完全捕捉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全貌。读罢全书,感觉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更立体、更有层次的思维模型,用来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矛盾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实在是太“硬核”了,完全是思想的重装甲车在开进。我得承认,有些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是一般读物那样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尤其是在论述“个性”如何从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阶段演变为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对象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辨和晦涩的概念。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它迫使我跳出自己惯有的思维框架,去思考那些关于“我是谁”以及“我如何存在于一个被规范化的世界中”的终极问题。这种深刻的内省过程,远超出了普通社科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部面向未来社会理论的奠基之作。对于那些寻求思想深度而非表面观点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厚礼。
评分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冷峻感。它并非那种充满激情的呼吁解放或强烈控诉不公的文本,而是以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笔调,描绘了人类文明中“秩序”与“自由”这两种永恒力量的角力。作者对“理性”的探讨,尤其触动我,他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最坚不可摧的理性结构,其内部其实充满了自我否定的因子。这种深刻的辩证法,让我感到既压抑又充满希望——压抑于我们似乎永远无法逃脱某种结构性的限制,但希望在于,只要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的来源和运作机制,个体便拥有了抵抗和创造的空间。通篇下来,文字的力量在于其克制,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煽动情绪,而是用精准的概念和严密的推导,撬动读者的认知深处,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丝迷茫的,标题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发现它绝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地连接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困境。书中关于“个性”如何在新自由主义的效率逻辑下被“标签化”和“工具化”的分析,让我对职场上的“自我实现”口号产生了强烈的警惕。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解剖师,精确地展示了现代性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体的独特光芒磨平,使其适应于一个追求最大化产出的“秩序”。这种细致入微的社会观察,让我对自己日常决策背后的驱动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和理论的交织,让你自己得出“原来如此”的结论,这种被引导的顿悟感非常令人上瘾。
评分这本《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读来,给我一种置身于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感觉。作者似乎带着一种冷静而深邃的眼光,剖析了人类社会在追求结构化秩序与个体解放之间反复拉扯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他对“理性”在构建制度中的双刃剑效应的描绘——它既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引擎,也常常成为压制生命力的藩篱。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契约理论的梳理,尤其精彩,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运行规则的根基。比如,书中对比了早期古典自由主义对秩序的依赖性与后现代对结构瓦解的渴望,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理性如何被挪用以服务于特定的“秩序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制度安排,有了一种抽离出来审视的距离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开始探寻其背后深藏的哲学意图和潜在的权力运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