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心理学:婚姻是好的修行
定价:32.00元
作者:(美)霍妮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13373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接地气的婚恋幸福宝典,值得一看的两性情感。★世界知名两咨询专家,帮助成千上万问题家庭走出婚姻困境,经典的两性婚恋图书,疯狂畅销50年,揭秘婚姻真相的角角落落。★婚姻不是终点,幸福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才能爱得明白,活得轻松,把握终身幸福。★婚姻不在于选择合适的人,而在于让对方变为合适的人。★《婚姻心理学》是对任何年纪的夫妻都管用的好书,无论你已经结婚多年还是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本书都有助于帮你更好地提升经营婚姻的智慧和能力。
内容提要
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当然,经营婚姻虽然并不容易,但婚姻也并不是可怕的。维持幸福婚姻的储蓄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一句温柔的情话,一杯淡淡的热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争执的让步,一个冷战后的拥抱……都会大大提升婚姻的弹性和质量,使爱情之花常开不败。
确实如此,获得幸福婚姻的有效方法就是两个人都提高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相处起来才会轻松,也只有这样,婚姻才不会对双方构成束缚。在幸福的婚姻里,有一些共同的法则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聪明人与笨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善于借鉴和学习,而后者要自己吃亏受挫后才能醒悟,本书为你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些成功法则,借助这些法则,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目录
01 婚姻究竟是什么
白头偕老的秘密
关于婚姻,《》怎么说
婚姻--上帝赐予的礼物
美好的婚姻就是相互滋养
婚姻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婚姻是一个完善自身的过程
婚姻不再是碰运气
02 婚姻是爱情的延续还是终结
让婚姻赢在起跑点
面包和爱情,婚姻需要什么
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如何相处
让友谊天长地久
那些美丽的婚姻谎言
你们的时间谁说了算
03 男人应该是裘皮大衣还是贴身棉袄
女人不了解男人,男人更不了解自己
为什么男人不愿意付出
理解男人的洞穴情结
读懂男人的情绪密码
征服男人心中的温柔之剑
男人在竭力隐藏什么
04 寻找真爱的练习
理解和尊重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给予,而非索取
付出和接受成熟的爱
相信对方的心
如实看待对方,打破心理错觉
越狂热的爱越危险
精进我们爱的能力
05 有矛盾,是舌战还是沟通
今天,你“吼叫”了吗
夫妻为什么会吵架
亲爱的,有话好好说
夫妻间为何总用“编码”交流
温情时刻与艰难争吵
双面胶的“痛苦”
婚床上应当只有你们两个人
06 婚姻背后的孤单
“称职丈夫”和“妻子”的真相
当他的工作变成她的生活
别让感情老化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集中你的婚姻注意力
面对激情的召唤
共同的梦想是婚姻的保鲜剂
07 床单下的性福秘密
让人惊叹的性能量
费洛蒙之谜:两性吸引是怎么发生的
因爱而性,还是因性而爱
亲密绝不只是肌肤之亲
性爱吸引力是保持婚姻的支点
“后戏”更多才是真的爱你
08 亲爱的,我们还要不要一起走下去
为什么我们会伤害我们爱的人
为婚姻筑起一道防火墙
良好的沟通是通向幸福的桥梁
别让沉默“断送”婚姻
到底是你变了,还是他变了
改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男人出轨背后的真相
你能做出怎样的改变
09 结下幸福姻缘的心灵法则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幸福
重要的不是他怎么想
你所拥有的,正是你所期待的
并非事事都能如你所愿
越乐观,越幸福
后记
作者介绍
卡伦·霍妮,生于德国汉堡,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1912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求学于弗洛伊德的朋友卡尔·亚伯拉罕(KarlAbraham)。1932年移民美国,于1941年组建成立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成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自任所长。她的论文因远远了她所处的时代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注意,但自1967年《女性心理学》重版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首位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文摘
序言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拿到这本书时还有点担心会遇到太多专业术语而望而却步,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她仿佛就是一个经验丰富、阅人无数的长辈,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人生经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去妖魔化”倾向。很多时候,我们把伴侣的某些行为归咎于“他/她变了”或者“我们不爱了”,这本书却引导我们看到,很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源于双方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错位,或者仅仅是沟通机制的失灵。它没有提供快速修复的创可贴,而是提供了工具箱,让你学会自己诊断和修补关系中的裂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的亲密关系有了一种更坚韧的预期,不再是那种一帆风顺的童话幻想,而是接受了它必然会经历风雨,而我们已经准备好撑伞前行。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算轻松,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自我反思时间。我通常是晚上睡前翻几页,然后就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着天花板思考很久。它没有那种轻松愉快的叙事节奏,更像是导师在你耳边低语,不断叩问你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承诺与自由”平衡的讨论。我一直认为,亲密关系就意味着牺牲一部分自我自由去换取安全感,但作者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真正的连接,恰恰建立在双方都拥有完整自我的基础之上。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以为两根绳子必须系紧才能不散开,结果这本书告诉你,只有两根绳子各自拉直,彼此的张力才能构成最稳定的结构。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比任何实际操作技巧都要深刻和持久。
评分我是在一个情绪非常低落的时期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对生活的所有期待都快要崩塌了,尤其是感觉和身边最亲近的人之间,隔着一层怎么也捅不破的雾。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修行”这个词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太玄乎,不接地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对“修行”的定义非常务实:它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去磨砺自己的心性。书里举的那些案例,特别生活化,像是从我隔壁邻居家发生的事情里摘出来的。我特别喜欢它对“非暴力沟通”那部分的论述,那种把攻击性语言拆解成需求表达的过程,就像是外科医生在做精细手术一样,精确而温柔。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我信息”来代替“你总是”的指责句式,虽然刚开始很不习惯,但效果立竿见影,那股僵持的氛围竟然真的松动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未来会怎样,而在于让你学会如何“现在”处理当下的每一次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推进的,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前头部分着重于理论构建和历史溯源,让你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反应,而后半部分则迅速转向具体情境的分析,比如如何处理经济分歧、如何应对性生活中的不协调等等。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强,她能用非常学术的词汇来描述最日常的情感困境,但神奇的是,你又完全不觉得晦涩难懂。我记得有一段讲到“边界感的模糊”,作者用了“情感的溢出与渗透”来描述,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总是替伴侣承担不该有的情绪负担。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在我的日常交流中尝试划定更清晰的界限,虽然过程有些摩擦,但长远来看,双方都感到更舒服了,不再是那种混杂不清、互相消耗的状态了。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那种沉静的蓝色调,配上那种古朴的字体,总让人觉得里面藏着些许深奥的智慧。我一直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有着近乎偏执的好奇心,总想弄明白那些纠缠不清的情感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可以遵循的规律。读完第一遍后,我发现它并没有给我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成秘籍,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把我那些模糊的、难以言说的内心感受,清晰地投射了出来。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拿捏”对方的书,而是引导你去审视自己。比如,书中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自己在面对冲突时,总会不自觉地采取父母辈的应对模式。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让我对自己的某些固执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释怀,感觉自己终于能从过去的情感模式中,探出一点点呼吸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