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

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丹尼尔·史密斯,未读 出品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失物
  • 探秘
  • 趣味
  • 科普
  • 悬疑
  • 收藏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12502
商品编码:2961151690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

定价:88.00元

作者:(英)丹尼尔·史密斯,未读 出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96125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6
01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的飞机残骸 10
02 罗曼诺夫王朝的复活节彩蛋 13
03 化石战争中遗失的恐龙化石 16
04 达维多夫-莫里尼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18
05 查特酒的秘方 20
06 肯尼迪的大脑 22
07 电影《凯利帮的故事》 25
08 尼斯湖水怪 28
09 消失的罗阿诺克殖民地 31
10 失落的印加文明——帕依提提古城 34
11 圣 杯 36
12 富兰克林失踪的船队 39
13 莎士比亚剧作 《爱得其所》 4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时光的幽灵:那些悄然褪色的珍宝》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它承载着无数文明的兴衰、思想的碰撞、艺术的辉煌,也悄无声息地带走了许多曾经鲜活的存在。它们并非消失于硝烟战火,也非被巨浪吞噬,而是如同一缕轻烟,在岁月的流转中,从人们的记忆和史籍的视野中渐渐隐去。它们曾是某个时代的骄傲,是无数人心中的珍爱,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齿轮,是构成人类文化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不对称、研究的局限、价值观念的变迁,使得这些曾耀眼夺目的事物,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甚至完全被遗忘。 《时光的幽灵:那些悄然褪色的珍宝》并非一本简单的物品图鉴,也不是一本陈腐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寻觅之旅,一场对被遗忘的宝藏的深情回溯。本书旨在点亮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黯然退场的“幽灵”,揭示它们曾经的辉煌,探究它们消失的原因,并引发我们对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的深刻反思。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脆弱,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与无常,并激发出对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被遗忘的角落的关注与珍视。 第一章:失落的技艺与智慧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数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智慧曾是社会运转的基石,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浪潮,技术的迭代,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被视为“吃饭的手艺”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古老的手工纺织与染色技艺: 在工业机器取代人工之前,纺织是一门耗时耗力的艺术。从羊毛的梳理、棉花的种植,到麻线的捻制、丝绸的缫丝,再到复杂的织机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经验与智慧。染料的提取和运用更是门学问,天然植物、矿物甚至动物的血液,都被巧妙地转化为斑斓的色彩,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服饰纹样。然而,合成染料的出现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得这些繁复而精美的技艺逐渐被边缘化,许多秘方也随之失传。那些用指尖和汗水编织出的布匹,如今只能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或者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勉强寻觅到它们昔日的荣光。 古法酿造与发酵的秘学: 无论是醇厚的黄酒、清冽的白酒,还是酸甜的泡菜、风味独特的酱油,在工业化生产之前,每一种食物的制作都蕴含着对微生物的深刻理解和精妙控制。古老的酿造秘方,往往与季节、地域、水质甚至当地的传说紧密相连,它们并非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巧妙利用。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种,往往是家族世代传承的“活宝贝”,它们的活性和特性直接影响着最终的风味。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流程虽然效率惊人,但往往牺牲了那些微小但至关重要的细节,许多古法酿造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也因此消逝在标准化的大潮中。 传统草药与民间疗法的失传: 在现代医学尚未普及的年代,乡村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偏方是人们健康的主要依靠。他们熟悉土地上的每一株植物,了解其药性,并能针对不同的病症开出独到的方剂。这些知识往往通过口耳相传,凝聚了长久的实践经验和对自然的体悟。然而,现代医学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药物的普及,使得许多草药的知识和运用逐渐被遗忘。一些珍贵的药材因环境破坏而濒临灭绝,更使得这些古老的疗愈智慧,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第二章:消失的社群与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样是许多事物从历史中淡出的重要原因。曾经承载着特定群体生存模式和文化意义的社群,以及伴随其存在的独特生活方式,也如同潮水退去后的沙滩,留下了印记,却失去了原有的鲜活。 独具特色的水乡渔村文化: 依水而生的社群,往往形成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在曾经的水乡,渔民们的生活与河流、湖泊息息相关,他们的作息、语言、节庆,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捕鱼的技巧、船只的设计、水上的交易,构成了独特的水上经济和文化景观。然而,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传统渔业的衰退,使得许多水乡的独特风貌和生活方式逐渐消失。那些依水而建的房屋、在水道上穿梭的船只、以及世代传承的渔歌,如今在许多地方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乡村集市与赶集人的时代: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乡村集市是连接城乡、交流信息、满足需求的中心。每逢集日,四面八方的人们带着自家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前来交易,热闹非凡。集市上不仅有商品的流通,更是社交、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它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人情味。随着电商的兴起和超市的普及,传统的乡村集市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许多曾经充满烟火气的集市,如今只留下寥寥几个,或已完全消失。 特定行业社群的消亡: 历史上,许多行业拥有独立的社群,他们共享技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行规和文化。例如,曾经的镖局、戏班、甚至特定行业的工匠协会,都曾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传承方式和江湖规矩,对外则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行业的衰落或转型,使得这些社群也随之瓦解,它们的组织形式、行话、以及内部的文化,都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第三章:被遗忘的器物与载体 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让许多曾经不可或缺的器物,如今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或者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它们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和技术水平。 老式煤油灯与油纸伞: 在电灯普及之前,煤油灯是夜晚主要的照明工具。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读书、谈话,充满了温馨的氛围。而油纸伞,曾是人们遮风挡雨的必备之物,其精美的工艺和淡雅的色彩,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如今,塑料雨伞和LED灯充斥市场,这些承载着复古情怀的器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老式电话机与拨盘电话: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固定电话是主要的通讯工具。笨重的铸铁机身,清晰的铃声,以及需要用手指逐个拨动的电话号码盘,都曾是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每一次通话,都伴随着机械的转动声,那是一种独特的通话体验。如今,这些老式电话机,只能在一些老电影或怀旧场景中看到,成为了技术的变迁的见证。 手摇式留声机与黑胶唱片: 在数字音乐爆炸的时代,手摇式留声机和黑胶唱片,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它们以一种缓慢而纯粹的方式,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每一次播放,都需要手动转动发条,然后聆听唱针在唱片上摩擦出的沙沙声,最终品味那温暖而富有颗粒感的音质。这些承载着音乐记忆的载体,如今已成为收藏家的珍爱,或者只能在独立的唱片店里,感受到它们曾经的魅力。 第四章:褪色的娱乐与信息 娱乐方式和信息传播的变革,同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也带走了许多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娱乐形式和信息载体。 老式戏曲与曲艺表演: 在电视和网络普及之前,戏曲、评书、相声等传统表演形式,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它们以唱念做打、故事叙述的方式,传递着历史故事、道德伦理和人生百态。那些曾经万人空巷的戏园,如今大多已人去楼空,许多经典的剧目和表演风格,也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去而逐渐失传。 报纸、杂志与手写书信: 在数字化浪潮之前,报纸和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每天清晨,翻阅报纸,了解时事;订阅心仪的杂志,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而手写书信,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和思念。如今,各种数字媒体层出不穷,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手写书信也逐渐被即时通讯取代。 老式电影与黑白胶片: 早期电影的粗糙画面、单声道配乐,以及黑白胶片的独特质感,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那些经典的老电影,虽然没有如今高清的画质,却以其朴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随着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老式电影的放映方式和观影体验,也成为了历史的印记。 结语 《时光的幽灵:那些悄然褪色的珍宝》不仅仅是对过去事物的简单罗列,它更是一次关于“失去”与“珍惜”的探索。通过这些消失在历史中的事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理解时代的变迁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本书希望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大家对历史的好奇,对文化的敬畏,对当下生活的审视。那些曾经鲜活的存在,虽然已化为“幽灵”,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回望来路,方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织的“遗失物清单”,这份清单里收录的不是普通的物件,而是那些曾经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角色”,而它们却因种种原因,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非常有兴趣了解,这些“消失的东西”是怎样被“发现”的?是凭借文献记载,还是通过考古发掘,抑或是某种偶然的线索?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神秘感,仿佛在说,“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秘密,你敢来听吗?”我猜测,书中会涉及许多跨学科的知识,可能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艺术史,甚至是科学史。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罗列事实,而是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又或是怎样的惊叹。它会让我思考,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变迁,有些事物会崛起,有些事物则会消亡,而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又该如何理解这一切?

评分

我对《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如何巧妙地将“消失”这个概念具象化,并赋予其生命力。我不希望它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清单,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失落的存在重新呈现在我的眼前。比如,如果书中提到了某种曾经广泛使用的古代建筑材料,我希望它能描绘出这种材料在当时建筑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它为何最终被淘汰。又或者,如果书中讲述了一种已经失传的表演艺术,我期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观众的热情,以及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让读者在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之余,也能审视当下的发展。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导游,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访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曾经照亮过人类文明的“火种”。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挑衅,一种“你敢不敢来一场寻宝之旅”的邀请,而我,确实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接受这份挑战,去揭开那些关于“消失”的谜底。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叫《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开它,光是看这个书名就已经让我充满了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什么都能轻易获得,然而,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却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事物,反而更让人心生探究的冲动。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宝箱,预告着里面装着的将是那些我们或许从未听说过,又或者曾经耳熟能详却早已被遗忘的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消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消失的?在它们消失之前,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宏伟的建筑,是精妙的工艺,是独特的习俗,还是某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沉浸在书中的场景,与那些失落的文明、消逝的技艺、被遗忘的故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未知”的吸引力,一种探索未知的冒险召唤。我期待它能带我踏上一段充满惊喜的旅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珍贵片段,填补我对世界认知的空白,并从中获得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兴衰更替的深刻启示。

评分

这本《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的书名,与其说是在邀请读者去“找”,不如说是在激起读者内心深处一种对“未知”的敬畏与探索欲。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古老神话中的失落文明,或是考古学家在荒漠中发掘出的破碎遗迹。那些“消失的东西”,绝非寻常之物,它们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可能代表着一种曾经辉煌的巅峰,也可能是一种走向衰落的必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浩瀚的历史中甄选出这100种“消失物”的?它们的标准是什么?是数量上的锐减,还是功能上的被取代?亦或是文化意义上的彻底淡化?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悬念迭起的侦探故事,每一个“消失物”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一段关于人类智慧、创造力、甚至愚蠢与贪婪的历史。我预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是对那些曾经鲜活存在过的事物的一种怀念与追溯。它可能会让我反思,在当今社会,哪些东西也正在以某种形式“消失”,我们是否又浑然不觉?这本书,似乎正在向我抛出一个严肃而有趣的哲学命题。

评分

读到《你敢去找吗:消失在历史中的100种东西》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尘封的古籍、被遗忘的地图、逐渐模糊的传说……这本书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而门后,是无数等待被重新发现的秘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消失”的?是指彻底灭绝,还是指其影响力的大幅衰退,以至于在现代社会几乎无人知晓?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前辈的智慧与努力的结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种已经失传的建筑技术,它在当时是如何解决工程难题的,又为何最终被新的技术所取代?又或者,是一种已经不再被人们沿用的社交礼仪,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消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存在”与“变化”的书。它会引导我思考,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哪些东西正在悄然消失,我们又该如何去珍惜和传承那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