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力半导体新器件及其制造技术
定价:99.00元
售价:74.3元,便宜24.7元,折扣75
作者:王彩琳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114757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介绍了电力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设计、制造工艺、可靠性与失效机理、应用共性技术及数值模拟方法。内容涉及功率二极管、晶闸管及其集成器件(包括GTO、IGCT、ETO及MTO)、功率MOSFE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以及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功率集成技术、结终端技术、制造技术、共性应用技术、数值分析与仿真技术。重点对功率二极管的快软恢复控制、GTO的门极硬驱动、IGCT的透明阳极和波状基区、功率MOSFET的超结及IGBT的电子注入增强(IE)等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力半导体器件制造及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科技管理人员参考。
电力电子新技术系列图书序言
前言
章绪论
1.1 电力半导体器件概述
1.1.1 与电力电子技术关系
1.1.2 定义与分类
1.2 发展概况
1.2.1 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发展
1.2.2 制造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功率二极管
2.1 普通功率二极管
2.1.1 结构类型
2.1.2 工作原理与I-U特性
2.1.3 静态与动态特性
2.2 快速软恢复二极管
2.2.1 结构类型
2.2.2 软恢复的机理及控制
2.3 功率肖特基二极管
2.3.1 结构类型与制作工艺
2.3.2 工作原理与I-U特性
2.3.3 静态特性
2.4 功率二极管的设计
2.4.1 普通功率二极管的设计
2.4.2 快速软恢复二极管的设计
2.4.3 功率肖特基二极管的设计
2.5 功率二极管的应用与失效分析
2.5.1 安全工作区及其限制因素
2.5.2 失效分析
2.5.3 特点与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第3章 晶闸管及其集成器件
……
第4章 功率MOSFET
第5章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第6章 功率集成技术
第7章 电力半导体器件的结终端技术
第8章 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
第9章 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共性技术
0章 电力半导体器件的数值分析与仿真技术
评价五: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辨识度,一看就知道是属于技术类书籍,其简洁的设计风格也符合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我一直关注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颠覆现有技术的创新。这本书的标题“电力半导体新器件及其制造技术”正好契合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希望能够了解当前电力半导体领域有哪些突破性的新器件,以及这些新器件是如何通过创新的制造技术实现的。例如,我一直对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电力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感到着迷,这本书很可能对此有深入的探讨。此外,制造技术是实现这些新器件的基础,因此,书中关于先进制造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关于未来电力半导体器件发展趋势的洞察,并为我的科研或工程项目提供灵感。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专业,封面线条硬朗,配色沉稳,给人一种可靠、扎实的感觉。我一直从事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工作,深知器件的选择和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成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新器件”和“制造技术”,这让我看到了它可能带来的革新性内容。我个人对能够提高功率密度、降低开关损耗的器件技术非常感兴趣,例如,文中提到的GaN HEMT等。同时,制造技术的进步往往是推动器件发展的关键,因此,书中关于先进制造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如何通过改进制造流程来优化器件的性能,以及如何应对当前半导体制造面临的挑战。作为一本技术专著,我预期这本书会包含大量的理论推导、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这对我进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评价三: 我最近在研究新能源领域中的电力转换技术,而高性能的电力半导体器件是实现高效能量转换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电力半导体新器件及其制造技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正是我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我注意到这本书涵盖了从器件结构到制造工艺的完整链条,这对我理解整个电力半导体产业链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新型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氮化镓)在器件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材料的独特制造工艺。我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效、高可靠性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书中介绍的新型器件和制造技术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些前沿技术的宝贵资源。从书的厚度来看,内容应该相当丰富,相信会给我带来不少收获。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一看就知道是偏向技术类而非科普类的读物。我个人对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提升器件性能、降低损耗的新型制造技术。这本书的标题正好触及了这个核心点,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些我一直在寻找的深入见解。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随手翻阅了几页,发现其中涉及了一些关于材料生长、刻蚀、掺杂等微观层面的技术细节,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器件的物理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缩写也表明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克服现有制造瓶颈、如何实现更高集成度和更高效率的讨论。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最关心的是技术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前景,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启发。从视觉上看,书的尺寸适中,便于携带和查阅。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字体清晰,阅读体验很舒适。我原本是抱着学习一些电力电子基础知识的目的来挑选的,但拿到这本书后,发现它侧重于更前沿的领域,这让我有些意外,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书中的一些图表和示意图画得非常精美,有助于理解复杂的概念。封面设计也很有科技感,一看就知道是专业领域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从目录来看,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从MOSFET、IGBT到SiC、GaN等新型材料的器件,以及相应的制造工艺,这些都是目前电力电子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也比较新,理论上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产业动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并了解一些关键的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案。从整体的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诚意十足,作为一本技术参考书,它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应该是有保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