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院长、科技部“863”计划主题专家、第七届***科技委学部委员、十三五重点专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盟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光纤与光纤器件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军品配套以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80余项,授权40余项。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和3)、***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2);获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南粤创新奖以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
前言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2.1 发光离子的能级
1.2.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3 谱线展宽
1.3.1 均匀展宽和非均匀展宽
1.3.2 介质中发光粒子的光谱
1.3.3 谱线展宽与激光
参考文献
第2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特性及测量方法
2.1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参数
2.1.1 功率、波长以及光谱特性
2.1.2 单纵模特性
2.1.3 模式质量
2.1.4 偏振态
2.2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特性及测试方法
2.3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特性
2.3.1 强度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2.3.2 频率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产生
3.1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3.1.1 分布布拉格反射(DBR)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2 分布反馈(DFB)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3 环形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 短线型DBR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1 高增益光纤材料的制备
3.2.2 异质光纤熔接技术
3.2.3 连续单频光纤激光腔的设计与制作
3.2.4 脉冲单频光纤激光器
3.2.5 频率调制单频光纤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4章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产生机理及其抑制技术
4.1 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4.1.1 强度噪声机理
4.1.2 频率噪声机理
4.2 噪声抑制技术
4.2.1 强度噪声抑制
4.2.2 频率噪声抑制
参考文献
第5章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控制与稳频技术
5.1 单频光纤激光的线宽控制
5.1.1 线宽压窄技术
5.1.2 线宽展宽技术
5.2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稳频技术
5.2.1 单频光纤激光器频率稳定方法
5.2.2 DBR短腔单频光纤激光器稳频实例
参考文献
这本关于光学基础的书籍真是让人受益匪浅,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清晰,即便是像我这样对物理学只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书中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探讨深入浅出,特别是对衍射和干涉现象的解释,配上丰富的实例和图示,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经典光学理论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现代技术应用,比如如何利用这些原理设计出高性能的光学元件。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做得很好,术语的解释和公式的推导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揭开光的世界的神秘面纱。读完之后,我对光学领域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专业内容,这本书无疑为我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对光谱学的应用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介绍光谱仪的原理和结构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仅详尽地描述了色散元件(如光栅和棱镜)的性能参数和选择标准,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光路布局来提高仪器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尤其精彩,针对不同波段(从紫外到红外)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具体的系统设计案例和调试经验。作者对仪器的“性能瓶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处理杂散光和热噪声问题。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的光谱采集到复杂的数据处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是从事光谱分析和仪器研发人员不可多得的优秀参考书。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超快激光的进展,所以翻阅了这本介绍激光物理与工程的专著。这本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到各种工作介质的特性分析,再到后端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拓展,都有详尽的论述。对于如何优化腔内光场分布以实现高增益和低阈值,书中的数学建模和仿真方法非常实用,让我得以理解当前许多前沿研究背后的理论支撑。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每一处论断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支撑,这对于需要进行严谨实验设计的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某些高级主题的推导过程略显复杂,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但这恰恰说明了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它更像是一本为研究生和资深工程师准备的参考手册,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是一本写给光学仪器设计人员的宝典级读物。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光的基础理论的数学证明,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将光学原理转化为可制造、可量产的精密仪器上。书中详细阐述了光学系统误差分析、公差分配的实用技巧,以及如何利用像差理论优化镜头组的设计。特别是关于计量光学和传感技术应用的章节,提供了许多标准化的设计流程和测试方法,对于项目经理和系统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按图索骥的指南。语言风格偏向工程实践,非常直截了当,没有太多文学色彩,直击痛点,效率极高。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光学工程师在进行项目复盘,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窍门”和权衡之道。
评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在于材料科学与光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那几个章节,作者对拉曼散射、倍频以及自相位调制等现象的物理图像刻画得非常到位。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来佐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踏实。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材料体系——从无机晶体到有机聚合物——在强光作用下的响应差异的对比分析,这对于开发新型光电器件材料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遗憾的是,相较于理论的深度,书中对最新的超材料或拓扑光子学等新兴领域的介绍相对比较简略,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补充阅读,但就其核心内容的扎实力而言,它绝对是领域内的佼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