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世界经典发明和创新故事(全集) | 作者 | 知行 |
| 定价 | 1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313140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数 | 页码 | 37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681Kg |
| 内容简介 | |
《世界经典发明和创新故事(全集)》通过讲述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故事,阐述这些经典发明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探索这些科研成果带给人类的启迪意义,给读者展示一部脉络清晰的世界世界科学史,洞开波澜壮阔的人类探索历程,凸显重大发明和人类文明的关联,加深青少年读者对科学改变世界的理解,启发新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培养创新思维。行文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青少年详述这些经典发明背后的故事,帮助青少年认识那些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并为我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发明家们。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科学年鉴 n(史前至公元前6000年) n制作工具 n栽培作物 n科学年鉴 n(公元前6000~前4000年) n轮子的发明 n文字与数字 n科学年鉴 n(公元前4000~前2500年) n医学的起源 n古埃及金字塔 n科学年鉴 n(公元前2500~前1500年) n金属制品 n科学年鉴 n(公元前1500~前850年) n早期历法 n科学年鉴 n(公元前849~前251年) n古希腊神庙 n科学年鉴 n(公元前250~前51年) n古印度的先进技术 n科学年鉴 n(公元前50一公元264年) n玛雅人的天文与历法 n科学年鉴 n(公元265~524年) n中国古代科学 n科学年鉴 n(公元525~774年) n水车 n阿拉伯科学 n科学年鉴 n(公元775~999年) n纸的使用 n维京人驾船远航 n科学年鉴 n(公元1000~1174年) n风车 n小数与对数 n科学年鉴 n(公元1175~1249年) n城堡与桥梁 n科学年鉴 n(公元1250~1324年) n指南针与罗盘 n科学年鉴 n(公元1325~1424年) n计时工具 n和火器 n科学年鉴 n(公元1425~1474年) n印刷术的发展 n科学年鉴 n(公元1475~1524年) n达·芬奇 n帆船 n科学年鉴 n(公元1525~1574年) n地理大发现 n哥白尼和日心说 n科学年鉴 n(公元1575~1624年) n马铃薯与 n科学年鉴 n(公元1625~1644年) n伽利略 n科学年鉴 n(公元1645~1659年) n摆钟的发明 n科学年鉴 n(公元1660~1674年) n气压计与真空泵 n科学年鉴 n(公元1675~1689年) n艾萨克·牛顿 n科学年鉴 n(公元1690~1704年) n望远镜 n科学年鉴 n(公元1705~1719年) n光的性质的确定 n科学年鉴 n(公元1720~1734年) n鼓风炉 n科学年鉴 n(公元1735~1749年) n定位经纬度 n科学年鉴 n(公元1750~1764年) n本杰明·富兰克林 n科学年鉴 n(公元1765~1774年) n蒸汽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775~1783年) n詹姆士·瓦特 n科学年鉴 n(公元1784~1791年) n纺织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792~1799年) n农业机械 n科学年鉴 n(公元1800~1806年) n运河 n科学年鉴 n(公元1807~1813年) n铁路的诞生 n科学年鉴 n(公元1814~1819年) n化石里的信息 n科学年鉴 n(公元1820~1825年) n照相机与胶片 n科学年鉴 n(公元1826~1830年) n迈克尔·法拉第 n科学年鉴 n(公元1831~1835年) n左轮手枪 n科学年鉴 n(公元1836~1839年) n查尔斯·达尔文 n科学年鉴 n(公元1840~1844年) n蒸汽船 n科学年鉴 n(公元1845~1849年) n水涡轮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850~1854年) n万国博览会 n科学年鉴 n(公元1855~1859年) n孟德尔与遗传学 n科学年鉴 n(公元1860~1864年) n电报 n科学年鉴 n(公元1865~1868年) n潜水艇 n科学年鉴 n(公元1869~1872年) n元素周期表 n科学年鉴 n(公元1873~1876年) n月球与火星地表图 n科学年鉴 n(公元1877~1880年) n细菌与病毒 n科学年鉴 n(公元1881~1884年) n内燃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885~1888年) n电池 n科学年鉴 n(公元1889~1892年) n无线电技术 n科学年鉴 n(公元1893~1896年) n神秘的电子 n科学年鉴 n(公元1897~1900年) n汽车 n科学年鉴 n(公元1901~1904年) n飞艇 n科学年鉴 n(公元1905~1907年) n飞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908~1910年) n赫罗图 n科学年鉴 n(公元1911~1913年) n合成药物 n科学年鉴 n(公元1914~1916年) n巴拿马运河 n科学年鉴 n(公元1917~1919年) n机枪_ n科学年鉴 n(公元1920~1922年) n亚原子粒子 n科学年鉴 n(公元1923~1925年) n电视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926~1928年) n火箭 n科学年鉴 n(公元1929~1931年) n青霉素的发现 n科学年鉴 n(公元1932~1934年) n人造纤维 n科学年鉴 n(公元1935~1937年) n直升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938~1940年) n雷达的应用 n科学年鉴 n(公元1941~1943年) n布劳恩与火箭 n科学年鉴 n(公元1944~1946年) n原子核裂变 n科学年鉴 n(公元1947~1949年) n计算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950~1954年) nDNA一双螺旋 n科学年鉴 n(公元1955~1959年) n新元素的探测 n科学年鉴 n(公元1960~1964年) n射电望远镜 n科学年鉴 n(公元1965~1969年) n激光的应用 n科学年鉴 n(公元1970~1974年) n行星探测器 n科学年鉴 n(公元1975~1979年) n阿波罗计划 n科学年鉴 n(公元1980~1983年) n个人电脑 n科学年鉴 n(公元1984~1987年) n航天飞机 n科学年鉴 n(公元1988~1991年) n超导体 n科学年鉴 n(公元1992~1995年) n哈勃太空望远镜 n科学年鉴 n(公元1996~1999年) n动物克隆 n温室效应 n科学年鉴 n(公元2000~2005年) n人类基因组计划 n万维网 |
| 编辑推荐 | |
| 纵观世界发明史,人类的祖先有着无数而智慧的古老发明,今人也创造了众多无与伦比的新型发明,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拉链、回形针……这些成果无不包含着发明家的奇思妙想和辛勤汗水。这些我们熟悉不过的物品,都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它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发明故事呢? 《世界经典发明和创新故事》通过讲述科学家发明的过程和故事,阐述发明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向读者展示一部脉络清晰的世界发明和发现的历史,洞开波澜壮阔的人类探索历程,凸显重大发明和人类文明的关联,加深青少年读者对科学改变世界的理解,启发新的科学发明,培养创新精神。 |
| 文摘 | |
| 制作工具 500万年前,人类的进化史拉开了序幕。真正的约出现在距今240 万年前的东非。他们学会了取火,并且能够越来越熟练地制作工具,这些工具初是生活生产用品,后来还被用于祭祀中。 n 在23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和225万年前的中国,人类的祖先开始制作工具。大约在200万年前,坦桑尼亚奥杜韦大峡谷的能人用一块石头打磨另一块石头,制作出器。器锋利的一侧可以用来切或锯,而不锋利的一侧则可以用来打碎石头或骨头。能人制作了很多不同尺寸、不同类型的器,它们是奥渡湾文化的组成部分。 n 能人只生活在非洲。后来出现的直立人从非洲迁徙到欧亚大陆。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85万年前到40万年前,他们能制作出比早期原始人更精致的工具。但是直立人采用的加工方法却没有变化,依然是用一块石头打磨另一块石头。早的由直立人制作的工具发现于奥杜韦大峡谷,距今已有140 万年,这些工具是阿舍利文明的一部分。直立人更喜欢用燧石制作工具,但燧石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当没有燧石可用时,阿舍利人就会使用石英等其他岩石——燧石和石英都属于硅石,成分均为二氧化硅。 n 阿舍利人不再用石头打磨同种石头,他们用石锤制作刀与手斧,这些工具比以前的器有着更长、更直的切割边缘。大约100万年以前,他们发明了一项新的技术——用鹿角做锤,这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精度,打造出更多用于切、钻、成形和锤打的工具。 n 尼安德特人(即尼安德特智人)生活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和中东的一些地区,同时期在一些地方还生活着现代人。尼安德特人早出现在约10万年前,在约3万年前灭绝。他们制作出许多石制工具,但技术水平较低。 n 现代人,即智人,在距今4万年前制作出更加高效的工具,佩里高尔第文化和奥瑞纳文化(分别以在法国发现的两处遗址命名)的人们制作出了80 多种不同的石制工具。人们还制作出在木制或角制的手柄上安装有石刀片的工具。克鲁马努人(克鲁马努是法国南部的一个岩洞)生活在距今3。5万年至l万年间,他们制作出雕刻精美的骨制工具,可能是用于祭祀。他们还制作了其他许多工具,如凿子、锥子和划开动物皮做皮革的刀具。2。1万年至 1。7万年的法国东南部,索鲁特文明的人们制作出柳叶和月桂树树叶形状的刀具。 n 石制工具可以长久地保留,这也是考古学家可以探索其发展历程的缘由;而人们也已使用其他材料做的工具,比如木制的和植物纤维制的工具,但这些工具在被遗弃后很快分解、消失。这样的工具有安装箭头和矛头的木杆、射出箭的木弓等。人类还开始穿着衣服——早期岩画中就有着衣的人物形象。件衣服可能是妇女们穿的,她们把绳条绑在带子上做成裙子。大约在2万年前,人们把纤维缠绕成绳索。那时的人们还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篮子和渔网,也用缠好的绳子做渔网。可以想见,人们只需要稍加改进,即可应用类似的技术制造衣物。人类利用棕榈叶、剖开的芦苇和其他植物纤维编织篮子的早证据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埃及法尤姆城。在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人已用蚕丝织布。 n 许多文明均以鱼作为重要食物来源,同时每个人都需要淡水来饮用、烹调、洗涤和加工纤维。当附近的河流或小溪很小且浅时,狩猎者可以蹚过水流,撒下渔网或者用鱼镖捕鱼。北欧一幅雕刻于达大约1万年前的岩画描绘了一艘载着狩猎者的船追赶一只在河里游的驯鹿的情景,画中的船与传统的因纽特皮船、爱尔兰的克勒克艇和英国的科拉科尔小艇有着类似的结构,在木制框架上覆盖着动物皮。 n 北欧地区在1万年前近的一次冰川期中才出现,当时那里是苔原,针叶林后来才出现。狩猎者们可以获得充足的小木材,但能够用来挖空树干制作独木舟的大树却很少。欧洲早的此类船只发现于荷兰的庇斯,它由松木制成,距今大约有8000年。英国东部亨伯河口南岸菲利比·斯鲁伊斯发现的3只船部分使用木板建造,距今已有2900年。 n 栽培作物 全世界共有超过7。5万种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但是世界粮食的60%仅仅来源于其中3种:小麦、玉米和水稻。 n 人类初只是狩猎者和采集者。我们的祖先以野外采集的植物为食,但如今,野生植物在我们的食谱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人工培育的植物不同于野生植物,在人类人工筛选后,它们经历了快速地进化,人工培育的植株所具有的特征譬如尺寸大、口味好、产量高等,与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而且现在大多数人工培育的植物需要完全依赖人类才能生存。 n 农业早期的发展可能已涉及到对持续性发展的认识。植物采集者们意识到,如果把某种植物挖出吃光,这种植物就会永远消失。但如果只收集起一部分,或者等植物已经完成散播种子以后再收获,就仍可以在将来获得此种食物。 n 依赖野生植物为食的一个困难在于,野生植物往往分布在范围很大的一个区域,而且还和那些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植物混杂在一起。人类农耕业的谨慎尝试出现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的中东“新月沃地”,该地区从尼罗河三角洲北部到地中海东海岸,横跨今天的伊拉克,直达波斯湾。这里的人们开始在居住地附近播种从野生大麦和小麦中收集的谷粒,使得来年采集谷物变得更加容易。有证据表明,中国大约在公元前6500年或者稍晚时开始种植水稻。采集到耕作的转变,让人类得以结束狩猎一采集这种生活方式,有利于更稳定地生存、更容易地预测未来,因而也更容易产生新的生活方式。 n 自然变异造就了一系列小麦,如种头结合紧实的单粒小麦。普通的野生小麦种头结合较松,很容易从麦穗上脱落,这一点对野生植物很有利,因为这可以使种子散播更为广泛。但在耕作时却恰恰相反,分散开的种子将会丢失,人们只能收获仍然留在麦穗上的种头。而来年的庄稼只能依靠播种这些种子获得。因此农民们一开始就选择种头结合紧实的品种,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n 大约一万年前的“新月沃地”,单粒小麦自然地与另一种野生小麦杂交,产生了新的小麦品种。单粒小麦是二倍体小麦,共有两套7条染色体。 n 多数杂交植物不能繁育,但一些植株是特例,如染色体数目加倍,导致四倍体的杂交植物产生,这就是可以结果的二粒小麦(共有4套染色体,每套有7条染色体)。二粒小麦的颗粒含有丰富的谷胶,可以用来制作高质量的面粉。另一个变种也适时出现,这一新品种即硬质小麦,具有优于其他品种的重要特点——易于通过打谷脱壳,因而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轻松。现代大多数面包用的小麦源自另一杂交品种,即二粒小麦与一野生品种杂交得到的品种产生的具有6套染色体(六倍体)和高营养麦粒的品种。 n 早期小麦是一种相对低产的农作物,农民们种下一粒种子只能收获6粒麦粒。然而,出现在约7000年前的美洲的另一种农作物——玉米要高产得多,农民们每种下1粒玉米,就可以收获45粒之多。可能是因为早期小麦的低产,导致欧洲大陆上的畜牧业发展得比美洲大陆快得多。新大陆的玉米如此高产,使得人们种植玉米就足以维持生存,不求牟利的农民也就没有多少动力去培育新的变种。 n 谷类是人类早系统化栽培的农作物,可能大麦、小麦在前,水稻和玉米在后。接着,根茎可食的作物和荚果开始出现,例如甜菜和豆荚。 n 继而出现了果树、叶菜和用来喂养家畜的农作物。2000年前,人们开始培育特殊用途的农作物,如医用和烹制用的药草。人们甚至栽种一些仅仅是出于装饰目的的作物。尽管如今人们对植物的培育局限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如观赏性和稀有植物的培育,但人工栽培植物的历程始终没有停步。 n …… n |
| 序言 | |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激发我的“好奇心”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常常在阅读一个发明的故事时,会引发出一连串的联想,然后去主动搜索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例如,在阅读到关于“声音的传播与记录”那一章时,我被留声机的发明深深吸引,然后就去了解了声学原理,以及后来出现的录音技术的发展。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挖掘,他会去探究发明家们最初的灵感来源,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将这个模糊的构想,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的。这种“追根溯源”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过瘾。而且,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连锁反应”式的创新的例子,比如,某一项发明的出现,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和新的发明。这种“蝴蝶效应”般的叙事,让我看到了创新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新并非孤立的事件,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发明家们的执着与坚韧所打动。他们并非都是天生的天才,许多人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遭受过嘲笑与质疑,但正是他们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继续探索,直到成功。特别是读到关于早期航空技术的章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试飞失败的先驱者们,他们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能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潜能,让我们看到,平凡的人也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非凡的成就。作者在叙述这些故事时,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发明家们的心路历程。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失败”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失败,而是将它们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对于正在追求目标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次尝试、学习、改进的循环过程。它教会我,拥抱失败,从中汲取经验,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
评分我之所以如此着迷于这本书,还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永不停止的学习”的精神。书中每一个发明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发明家们持续学习、不断钻研的历程。无论是材料科学的突破,还是计算机算法的优化,都离不开对前沿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造材料”的那部分内容,它详细地讲述了科学家们如何从自然界的物质中汲取灵感,然后通过化学合成等手段,创造出具有革命性用途的新材料,比如塑料、尼龙等等。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它们的身影。作者在描述这些过程时,非常注重科学细节的呈现,但他又不会让这些细节显得过于生硬,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我在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关于各种发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待问题,如何去“思考”创新。它让我明白,创新的源泉,往往来自于对现有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
评分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头脑风暴”。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通信技术”的章节,它不仅仅讲述了电话、电报的诞生,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作者在叙述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社会层面的影响,他会描述这些发明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怎样的轰动,以及它们如何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他会讲述第一部电话是如何被安装到家庭中的,以及人们第一次使用电话时的那种新奇与不适。这种细节的描绘,让科技的发展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生活。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标准化”的讨论,比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通信协议上的协调与统一,这让我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规则和标准的约束。这本书让我对“连接”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信息与思想的连接,而创新,正是实现这种连接的重要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时间”有了更宏观的认知。每一个发明,每一次创新,都像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记着我们在某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时间测量”和“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史非常感兴趣。从古代的日晷、沙漏,到现代的原子钟、GPS系统,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GPS系统的出现,使得精准导航成为可能,它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业,更在军事、科研、民用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历史的还原度,他会引用当时的文献资料,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这些伟大发明的诞生。而且,书中还会讨论到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但又是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科技成果,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前辈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整体色调沉稳大气,却又不失活泼的细节。当沉甸甸的书捧在手里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仿佛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生动补充,有时甚至比文字本身更能传达出那个时代的发明精神和创新场景。例如,在介绍蒸汽机的章节,那幅详细的内部构造图,让我这个对机械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其工作原理,而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作者在叙述上,也很有技巧,他并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年份和数据,而是将每一个发明置于一个具体的故事背景下,讲述发明家们在怎样的困境中,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如何历经艰辛,最终实现了突破。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们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著名发明,比如电灯、电话时,并没有停留在“谁发明了什么”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发明背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重塑了整个世界的格局。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创新”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串联起人类历史发展的珍珠项链。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事物”来切入。这本书正是以“发明和创新”为载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窗户。我尤其钟爱书中关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创新故事。从早期疫苗的发现,到DNA结构的揭示,再到现代基因工程的突破,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更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探索。书中对那些在关键时刻,敢于挑战权威、突破常规的科学家们的刻画,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并非只是埋头苦干的书呆子,更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他会清晰地梳理出前人在技术或理论上的铺垫,以及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突破。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类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过程,认识到每一个伟大的创新,都离不开前人的积累与探索。而且,书中还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关于“科学伦理”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并非总是纯粹的,它同样需要我们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评分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发明”本身,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史诗。我常常在阅读某个故事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然后从中找到一些启示。例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相关的技术创新时,书中提到的那些为了解决污染问题而不断尝试的科学家们,他们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并没有一味地赞颂成功,而是同样花了篇幅去讲述那些虽然未能实现,但依然具有重要探索意义的创新尝试。这让我明白,创新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最终的成果,更在于探索的过程本身,在于那些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从技术本身出发,更会关注到这些发明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比如,火车的发明,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进步,它还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和生活节奏。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创新”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暂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或者与其他读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评分我一直对科学史和技术发展史非常感兴趣,但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著作。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革新,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我对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上的名字和发明,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在讲述光盘技术的那一章,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市场对存储介质的需求,以及科学家们如何从光学原理出发,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最终诞生了那种小巧却能容纳大量信息的圆形介质。这种从需求出发,到原理探索,再到最终实现的逻辑链条,被清晰地展现出来,让我不仅了解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而且,书中还涉及了许多跨学科的融合,比如,在讨论数字通信技术时,作者也穿插了数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普及,让我在阅读科技故事的同时,也能温习和学习到一些基础的科学原理,感觉非常有价值。作者的叙事风格也非常多变,有时候像一位博学的学者,娓娓道来,有时候又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分享人生的智慧,这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非常庞大,正如其名“全集”所暗示的那样,它几乎囊括了人类历史上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与创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被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叹所包围。每一个故事都像一个精心雕琢的微缩模型,将那个时代的技术背景、社会需求、以及发明家们的智慧与努力,都浓缩其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部分,从早期的计算机诞生,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移动通信的革命,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技术本身的进步,更深刻地揭示了技术如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思维方式。作者在描述这些变革时,非常注重细节,他会引用当时人们的反馈,描绘技术普及初期的种种趣事,让整个过程更加鲜活可感。比如,他会讲述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如何发送的,或者人们第一次使用搜索引擎时的那种好奇与探索。这些细节,让冰冷的技术名词变得有温度,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脉搏。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创新并非总是来自实验室里的灵光一闪,更多时候,它源于对现有问题的敏锐洞察,以及对解决方案的持续打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