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旅游研究 2008
: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2008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63720712
字数:257000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作为北京市首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工作之一就是不断总结我国旅游学科的新研究成果。《中国旅游研究》系列文集是这一工作的直接载体。在全面检索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精心挑选,《中国旅游研究·2008》集中向社会展示2008年度中国旅游学术界在旅游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及学者们关于旅游业热点、旅游发展价值命题等方面的新观点。
  与《中国旅游研究·2007))相同,本次文集的编辑工作依然分为3个步骤。步,首先请基地秘书处的几位博士制定出选稿框架。本次选稿把旅游类论文分成旅游研究综述、旅游者研究、旅游企业研究、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产业研究、休闲经济研究、旅游新业态研究和旅游基础研究8个专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的8位二年级的研究生围绕这8个专题,检索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从每个专题中挑选出好的20篇文章,并对选出的论文编号,删除作者信息。第二步,请3位专家分别对挑选出的l60篇匿名论文,按学术标准进行打分;然后按照每位专家的专业领域不同,对专家打分赋予不同权重,按加权平均分的高低评选出每个领域的前5篇论文。后,基地学术委员会在这40篇文章中按照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全面反映旅游研究的原则遴选出20篇文章。
我是在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会上,听闻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就对它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文化真实性”这两个旅游研究中的永恒矛盾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没有给出简单粗暴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妙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去审视特定情境下的权衡取舍。书中对于“旅游异化”现象的讨论,颇为尖锐,它没有简单地将所有商业化都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探讨了在市场驱动下,地方文化如何进行自我重塑和适应性表达的过程。我感觉作者的视角非常具有时代性,能够敏锐捕捉到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复杂张力。例如,书中对于某个特定文化符号在不同市场被“挪用”的案例分析,非常细致入微,展示了从符号生产到符号消费的全过程,读完后对“文化商品化”有了更辩证的认识。这本书对于指导地方政府和社区如何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旅游发展战略,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它提供的知识密度确实非常高,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更像是给一个研究生准备的精读材料,而不是给一个普通旅行者准备的行前指南。然而,正是这种深度,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你在了解一个地方的风景之前,先去理解那个地方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我注意到,书中对旅游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进行了精妙的融合,使得对旅游现象的阐释更加立体。每一次当我试图去概括书中的核心观点时,都会发现这个观点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拒绝简单的归类和标签化。这种复杂性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对现实世界多样性的忠实反映。总而言之,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但如果你渴望获得一套系统化、深入骨髓的工具来剖析旅游业的内在运作机制,那么它无疑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典。
评分这部书,初翻开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扎实、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装帧虽然朴素,但内页的排版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感。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对“旅游研究”这个宏大命题的好奇心来的,毕竟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总觉得需要一本能提供清晰脉络和深刻洞察的著作来梳理思绪。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得很有条理,似乎是按照某个既定的研究框架层层递进的,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案例分析,过渡得相当自然。特别是对于一些行业内的热点问题,作者似乎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那些被引用的数据和图表所揭示的趋势,这不像是一些流于表面的游记式描述,而是真正触及了旅游现象的本质。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行业报告,为那些希望从“游客”身份跃升到“研究者”视角的人提供了一张高质量的路线图。读完一部分后,感觉对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些复杂现象,比如可持续发展、地方认同构建这些议题,都有了更立体、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读起来有点让人望而却步,充满了专业术语和精确的学术表达,完全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我得承认,为了跟上作者的思路,我不得不翻阅了好几次注释和专业词汇表。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模式,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就开始展现出极强的吸引力。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论点都做了充分的文献支撑和实证检验,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链条几乎无懈可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几个关键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那些对比不仅仅是简单的优劣陈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政策环境、地理禀赋和社会结构如何共同塑造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这种深度分析,使得即便是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鸣或启发,因为它揭示的是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规律。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啃”的学术著作,但回报是扎实的知识结构和深刻的见解。
评分说实话,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或突破性理论的“黑马”作品,所以对这种标准化的、教科书式的研究文献通常保持警惕。但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虽然结构规范,但在某些章节的案例选择上却出人意料地大胆和新颖。它没有拘泥于那些已经被写烂了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反而将目光投向了一些相对边缘化、但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通过对这些“非常规”案例的剖析,作者成功地验证了其理论框架的普适性和延展性。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它对某种特定生态旅游模式的兴起原因的探讨,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口号,触及到了现代都市人对“真实体验”的深层心理需求。阅读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的深度访谈,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之旅,让我不禁感叹,即便是看似成熟的研究领域,依然有如此多未被充分挖掘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