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66号公路
定价:35.00元
作者:【加拿大】昂放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140818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炫目的美国风光 *养心的文化现场!
是旅行参考,更是心灵鸡汤!养心、养眼一本全!
自由与梦想,中国版的《在路上》!
亲身前往时,此书是*细致的参考;
寂寞苦闷时,此书是*温暖的慰藉。
《66号公路》,满足你对自由、远行的一切想象!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说,走一次66号公路是他们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与他们相遇。
▲66号公路上有三种人文风景。一,扮新的旧物。二,烟火气强烈的人家店铺。三,遗迹废墟。我的价值观永远不属于**种。
▲我是66号的信徒。我反复的行走。路是我的世界。我的宗教。虽然偶尔我会背叛他,可是我们*终相互原谅。总有什么,在路的尽头。
▲66号公路上时光悠长。它被无尽的大地围困。只有敬畏。只想穿越。狂奔。
▲66号公路穿行一座城的废墟。想象一切粗野和。想象某个窗口有一把枪正对着你。
▲66号公路穿行一片叫“画布”的沙漠。一场全世界的海市蜃楼,在所有假象的背后伫立。
▲66号公路穿越赌城。一张纸片飘落在我的手上,这个姑娘的口号是:“干掉拉斯维加斯!”
▲在66号公路上奔驰,公路沿途那些优雅的酒吧、霓虹闪烁的汽车旅馆、旧式而古老的加油站,西部的传奇轶事在眼前纷纷闪过。
内容提要
《66号公路》是为一条公路而书写的心灵散文。66号公路,自芝加哥的密歇根湖岸起始,横穿八个州、跨三个时区抵达洛杉矶的圣莫妮卡海滩,全长近4000公里。沿途聚集着美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作者的旅程从芝加哥开始,一人、一车、一相机,向西南方向斜穿美国全境,历时24天,抵达洛杉矶。一路精彩尽收眼底。
本书以八个州作为空间分野,以“一天”作为时间单元。亲历性书写,自然、人文、际遇,文字与图片互为见证。从天空到天空,从土地到土地,从大海到大海,从人们到人们。一条路可以给你的,66号公路都能给你。
从来没有一条路,像美国的66号公路这样传奇--它拯救过大萧条时期成千上万的美国失业工人,它充当过二战时期的军资命脉,它催生了《愤怒的葡萄》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它曾是美国流行文化符号,它还是美国西部片不可或缺的背景元素。66号公路非常深刻的影响了美国的历史文化。
目录
作者介绍
昂放
加拿大华人作家、摄影家。生于中国。旅居加拿大、美国、法国。
大学时即开始记者生涯。从事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行业。四面八方的生活。之后,决定远行。不断远行。摄影,写作,自由。“路”是他的宗教,就像《66号公路》里说的那样,他相信“总有什么,在路的尽头。”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碎片化、但又极度连贯的。它就像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哀婉,时而激昂澎湃。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到某一段描写时停下来,望向窗外,不是因为内容有多么震撼,而是那种文字所营造出的氛围感太强了。例如,书中有一段对夏日午后柏油路面热浪蒸腾的描绘,那种视觉上的扭曲和温度的炙烤感,简直让人感觉自己的皮肤都在微微发烫。这本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主角更像是一个行走在边缘的观察者,他对世界的看法充满了哲学性的反思,但这些反思又绝不枯燥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场景转换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处理,它在这里仿佛被拉伸、被压缩,有时候感觉一个章节过去了,却仿佛只过去了几分钟;有时候,短短几页的描写,却承载了十几年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不适合快速浏览,它需要你放慢呼吸,用心地去体会那种缓慢渗透的力量。
评分我很少给一本书打出如此高的评价,但这本书确实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某些不易察觉的情绪。它的力量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其氛围的纯粹和情感的克制。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艺术,他总是恰到好处地收住笔锋,将最富张力的部分留白给读者去想象和填补。这本书中关于“寻找”的主题,没有落入俗套的英雄史诗,反而将重点放在了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与执着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那些不加修饰的俚语、地域性的参照物,都让文字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真实的质感,仿佛我真的能闻到那种夹杂着植物腐烂气息的潮湿空气。读完之后,我的世界观并没有被颠覆,但看待日常的方式却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更加留意那些平时会被我视为背景的声音和景象。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所有热爱深度阅读的同好们珍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故事,它是一种沉浸式的精神体验。
评分这是那种读完后,你会立刻想找个人分享,但又觉得任何语言都无法准确描述其精髓的奇书。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消化”它,而且每隔几天,我都会重新翻看其中几页,总能从中发现新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不断地在回忆、现实和近乎梦境般的场景中跳跃,但奇怪的是,这种跳跃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混乱,反而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张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失去”的探讨。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悲伤,而是一种渗透在所有美好事物底下的底色,像背景音乐一样若隐若现。那些丢失的物件、被遗忘的承诺、消逝的面孔,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圣的意义。读到最后,我反而对故事的结局本身不再那么执着了,因为真正的旅程,早已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了。它教会了我,有时候,最值得珍视的,恰恰是那些我们无法真正把握住的东西。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带着斑驳光影的复古感,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冒险的旅程中去。我是在一家街角旧书店偶然发现它的,书脊上那种岁月留下的痕迹,让我立刻有种“它在等我”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给抓住了。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慢慢走过那些似乎平淡无奇,却又暗藏玄机的风景。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干燥的尘土味和远处传来的汽油味,那种广袤无垠的孤独感和自由感,在你阅读的时候,会真实地渗透进你的骨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过往行人的侧面描绘,那些一闪而过的眼神、不经意的动作,都透露出他们背后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去想象。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完全沉浸到那个由文字构建的世界里去,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个沉默的旅伴,跟随着主角一起,寻找着那个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终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艺术电影的剧本,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的对话尤其精彩,看似平淡的交流,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潜台词。我必须承认,有些情节的跳跃性让我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它没有给你清晰的“地图”来指引方向,你需要自己去拼凑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线索。这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解读能力,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尊重读者的智力,邀请你去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来。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尤其是关于夜晚和光线的处理,简直可以用“绘画般”来形容。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那些被我忽略的角落,似乎也在这本书的映照下,折射出别样的光芒。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就像你在同一条路上走了很多次,但每次都会发现新的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