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神的孩子都要去西藏
定价: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假想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086472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西藏旅游随身导航
10年专注藏地深度旅行的玩家
超的西藏玩全指南
30副精准手绘地图秒杀官方地图
30条旅行路线让你旅行前功课
58万粉丝专业见证
不去西藏,会后悔;
去西藏,会上瘾!
去西藏,一本就够了!
内容提要
路线规划 景点贴士 食宿锦囊 朝圣攻略
实用的西藏旅行导航,全面的当地出行资讯,的“西藏专业户”
喜欢西藏的,想去西藏的,去了没去够还想再去的——
这一本就够了!
什么时候去西藏*?
初次游西藏,大概要多少天够用?
经典的线路是什么?费用多少?怎么游便宜?
西藏治安怎么样,住宿条件怎么样?
藏民好接触吗?他们热情吗?
西藏可以一直骑行吗?次去会有高原反应吗?
在西藏旅行有什么禁忌?
西藏,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无数人向往之,却又因其特殊的文化和地貌而不知如何走近它。10年专注藏地深度游的玩家@西藏-假想敌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系统化地将整个藏地旅行事项全部分类归纳,精心设计30条旅行路线,并提供30幅精准手绘地图,清晰、实用,完胜官方地图。从入藏前的相关准备,到进藏的时间路线规划、不同路线的玩法、景点小贴士、沿途食宿、注意事项……关于西藏游你想知道的一切以及你没想到的,全部涵盖书中。无论你是学生穷游、白领假日游,还是搭伴自驾游、家庭亲子游,都可以通过本书DIY适合自己的旅行计划,实现你的完美西藏之旅!
目录
作者介绍
西藏-假想敌
西藏-假想敌,真名李翀,北京人,10年专注藏地深度旅游的玩家,西藏户外旅行圈人,微博名人,长期在微博上为进藏驴友解答各种西藏旅游问题,同时为艺龙、携程等多家旅游媒体的西藏专栏撰稿。从2004年起次踏上雪域高原,10年的时间里,走遍西藏的每一个角落,2008年在一次西藏行结束后,辞去了北京的工作,专注于藏文化的传播和西藏旅游路线的深度发掘,从此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其的“神的孩子都要去西藏”一语,已在驴友中广为流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近乎原始的敬畏感。它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根植于对大地和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作者似乎在用文字记录一种古老的契约,即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个体生命与更宏大命运之间的那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读到关于信仰力量的探讨时,我感到了一种超越文化背景的共鸣。它不是在宣扬任何既定的教条,而是探讨了“相信”这件事本身对人类精神结构的意义。这种探讨非常细腻,它触及了人在面对未知和无常时,如何构建意义系统的核心问题。全书弥漫着一种对“真实”的探寻欲望,这份欲望驱动着每一个角色(或者说,每一个意象)不断前行,即便前路充满荆棘与幻象。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并开始怀疑它们的稳固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也是极具回报的。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能迅速抓住你的注意力,它更像是一面高纯度的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深处那些你试图逃避的阴影和渴望。作者的笔力非常内敛,但情感的张力却在不动声色间达到了顶峰。尤其是一些关于告别与重逢的片段,处理得异常干净利落,没有煽情,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反而更显出作者对生命体验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痛苦或喜悦,往往不需要声嘶力竭的呐喊。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留白之处,正是读者自己的生命经验得以介入、故事得以继续的地方。读完之后,世界似乎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的“感知系统”却被重新校准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提高了,对自身的怀疑也变得更加宽容。这是一部值得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重新对话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里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是那种直白地讲述故事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色彩浓郁的唐卡。初读时,我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些跳跃的意象、时不时冒出来的哲思,像是从一个极为古老却又无比鲜活的灵魂深处喷涌而出。它不是在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在让你“感受什么”。那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欲,那种对世俗喧嚣的疏离感,构建了一个既遥远又亲近的内心疆域。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光影变幻的笔触,仿佛能透过书页闻到高原上凛冽的空气和酥油茶的香气。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朝圣,引导着读者去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匆忙忽略的、真正沉甸甸的东西。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就像在同一块石头上看到了不同的纹理。它需要你慢下来,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接纳它,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如珍珠般闪耀的智慧之光。这绝非一本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娱乐读物,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关于时间、关于信仰、关于存在的本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跋涉,但终点却不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孤独”的诠释。它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需要被填补的空虚,反而将其塑造成一种孕育力量和清晰洞察的温床。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他们身处何种境遇,似乎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稳定和自我对话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试图向外证明自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我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放下”和“舍弃”的段落,它们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浸透了深刻体验的沉淀。每当生活中的琐事将我拉回惯常的焦虑轨道时,这本书中的某些句子就会像锚一样将我拽回更坚实的基础。它教会我,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求。这种内在的坚韧和自足,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实际的收获,比任何一本教人成功学的书都要有效得多。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一种解构与重组的艺术。它似乎故意打破了线性叙事的时间观,将过去、现在和某种永恒的“此时此刻”糅合在一起。初看时,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确实让人感到一种“迷失感”,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作者是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体验空间。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的载体,为整体的情感基调提供了厚重的背景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那种极简主义的表达,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山川河流的宏大与冷峻,这种克制反而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它没有过多冗余的形容词堆砌,一切都服务于那种“在路上”的动态感和不断变化中的不变性。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中精妙的层次感,绝对不是一次性消费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