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功率谱估计基础
:40.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0.8元,折扣73
作者:何平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2963149
字数: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功率谱估计基础》阐述了功率谱概念的建立,介绍了经典功率谱估计方法,简要介绍了现代功率谱估计方法中具代表性的AR模型法。
《功率谱估计基础》的特点是强调功率谱概念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强调功率谱估计的数学基础。
《功率谱估计基础》所述内容属于信号处理范畴,是气象雷达信息提取技术的理论基础。气象雷达主要包括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两大系统。天气雷达一直以来沿用随机过程的相关理论进行基本气象信息的提取。风廓线雷达是新兴的地基遥感系统,采用随机过程的谱理论进行基本气象信息的提取。通过《功率谱估计基础》加强对气象雷达信息提取技术的理解是《功率谱估计基础》的期望。
《功率谱估计基础》适合于大气探测与遥感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作为辅助学习材料,也可以供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何平,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近25年,现工作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雷达室。多年从事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等方面的研究与业务应用工作。
第1章傅里叶变换1
1.1傅里叶变换定义1
1.2傅里叶变换本质5
1.3傅里叶变换性质7
1.4广义傅里叶变换13
第2章随机过程19
2.1随机变量19
2.1.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20
2.1.2数字特征22
2.1.3特征函数27
2.1.4随机变量函数29
2.1.5复随机变量29
2.1.6多维随机变量30
2.1.7极限定理32
2.1.8常见连续分布随机变量33
2.2随机过程39
2.2.1定义与基本概念39
2.2.2二阶矩过程42
2.2.3增量过程44
2.2.4平稳过程45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有一种与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并肩学习的感觉。它不像某些经典教材那样,要求读者具备深厚的测度论基础才能入门。相反,它采用了非常务实的“问题导向”教学法。开篇就设置了一个场景:如何从一段含有未知周期信号的噪声数据中,准确地分离出信号的真实频率成分?然后,所有的理论推导都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展开。这种讲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发现作者在解释现代谱估计技术,例如自回归(AR)模型或最大熵法(MEM)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矩阵运算,而是先从低阶模型的拟合开始,逐步增加复杂性,让读者能够跟随思路自然地接受更高级的概念。尤其是对于滞后窗口的选择和参数估计的收敛性分析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精妙,既保证了数学上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初学者对模型稳定性的直观感受。这本书绝对是理工科学生进入高级信号处理领域的优秀“敲门砖”,它培养的不是解题能力,而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好像进行了一次对信号世界底层逻辑的“大扫除”。很多我以前模糊理解的概念,比如什么是真正的随机性,什么是白噪声的“理想化”模型,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区分。作者对频率分辨率和统计分辨率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我们设计频谱分析实验时的成本和有效性。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非平稳信号,比如突变信号或慢变频率调制信号时的章节安排。它没有陷入单一方法的泥潭,而是系统地比较了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小波变换以及Wigner-Ville分布的优缺点,特别是对后者的交叉项问题进行了非常坦诚和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读者明白任何工具都有其局限,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假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选择”的艺术,而不是简单地教会我“计算”的方法。它让我对如何从噪声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件事,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更具批判性的眼光。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信号处理领域一些基础概念的固有看法。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和晦涩理论的教科书,而是真正用心去构建一个清晰、直观的理解框架。比如,它对随机过程的阐述,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学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傅里叶变换在分析周期性信号时如此强大,以及它在处理非平稳信号时的局限性。作者似乎很擅长把复杂的数学工具“翻译”成工程师能够立刻理解的语言,这一点在处理时域和频域转换的章节尤为突出。我特别欣赏它对功率谱密度的引入方式,没有直接跳到拉普拉斯或Z变换,而是从能量分布的角度循序渐进,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物理图像。读完这部分,再去看那些复杂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的推导,感觉突然之间豁然开朗,仿佛所有零散的知识点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非常到位,那些精心设计的示意图,远比冗长的文字描述更有说服力,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性夯实频域分析基础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上佳之选。
评分我作为一个资深射频工程师,阅读了市场上几乎所有关于频谱分析和噪声理论的书籍,但说实话,大部分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真实世界”信号处理挑战的深刻洞察。它没有回避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中的那些“脏活累活”,比如栅栏效应(Leakage)、白化处理以及非均匀采样带来的误差分析。它不是简单地介绍如何使用MATLAB或Python库函数,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某些估计方法在特定噪声环境下表现更优,以及如何根据实际信噪比来权衡偏差(Bias)和方差(Variance)。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周期图法与重叠平均法(Welch's Method)的对比分析,它不仅展示了后者的优势,还详细解释了窗口函数选择对谱估计分辨率和谱泄漏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对工程权衡(Trade-offs)的深入探讨,是理论教材里常常缺失的宝贵经验。读完后,我立即回去重新审视了我们项目中一个遗留已久的高频干扰源定位问题,发现通过调整谱窗类型和数据段长度,确实得到了更干净、更具物理意义的结果。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非常枯燥,毕竟是关于“功率谱估计”这种听起来就很底层的数学工具。但事实证明,我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活泼且富有洞察力,它成功地将看似枯燥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动的物理现象联系了起来。例如,在介绍维纳-霍夫方程在谱估计中的应用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通过模拟一个反馈控制系统来解释为什么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自然而然地导向了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E)的形式。这种跨学科的类比,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瞬间具象化了。此外,书中关于随机信号的采样定理和量化噪声对功率谱估计的影响分析,也极其细致到位,这对于我们在进行ADC选型和系统设计时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对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和DFT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清晰地界定了工程实践中两种工具的适用边界。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地观察和量化随机世界”的哲学导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