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治国良臣系列:治国良臣 管仲
定价:43.80元
作者:姜正成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542405
字数:
页码:2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物质生活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受到人们的肯定。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很高,他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主张,中原诸侯真有可能败于夷狄,华夏文明也无法延续。
目录
章 管仲拜相
礼崩乐坏的时代
齐国的建立
齐襄公小霸
管仲与鲍叔牙
齐襄公之死
鲍叔牙让贤
庙堂陈谋
因能授官
第二章 君臣磨合
长勺之战
齐宋联盟
拿谭国开刀
竖刁与易牙
第三章 宏图初展
杏坛会盟
曹刿劫持齐桓公
高人宁戚
文姜回娘家
遂国事件
幽地会盟
讨伐卫国
第四章 尊王攘夷
讨伐山戎
深入不毛
远征孤竹
讨伐冷支
存邢救卫
齐楚争霸
辩士屈完
葵丘会盟
管仲之死
第五章 管仲的政治思想
三国五鄙
顺应民心
整肃吏治
第六章 管仲的经济思想
以农为本
取民有度
宏观调控
刺激消费
第七章 管仲的法制思想
以法治国
礼法并重
附录
《管子》选译
管仲年谱
作者介绍
文摘
《治国良臣:管仲/治国良臣系列》:
不久,郑部发生了矛盾。大臣祭仲虽因拥立厉公有功,大权在握,但他为人很,这就引起了精明能干的厉公的不满。郑厉公四年(公元前697年),厉公计划让祭仲的女婿雍纠在郊区设宴招待他的岳父,趁机杀掉祭仲。但雍纠却回家同妻子雍姬商量此事。两边都是亲人,雍姬拿不定主意该帮谁,便去问她的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个更亲一些?”她的母亲回答道:“只要是男人都可以成为丈夫,而父亲只有一人,这怎么可以相比呢!”雍姬遂下定决心帮助父亲,就把她知道的情况告诉了母亲。祭仲知道此事后,立即把雍纠杀掉。郑厉公见阴谋败露,恐祭仲加害自己,就载着雍纠的尸体逃到蔡国去了。厉公出逃,昭公乘机回来复位。
这时,宋国又开始支持厉公。在宋国的暗中支持下,厉公不久即潜人郑国南部的栎邑(今河南禹县),并把栎人鼓动起来,杀掉了栎邑的长官檀伯而占据了栎邑,公开与昭公的政权相对抗。宋庄公这时便联合鲁国、齐国、卫国和陈国一同伐郑,想把厉公强行送回去复位,但失败了。于是宋国又派军队帮助厉公据守栎邑,使郑昭公不敢贸然采取军事行动。
第二年春,宋国又与鲁、蔡、卫在曹开会,商量伐郑,并在这年的初夏一同伐郑。此次伐郑直到秋天才结束,仍然没有结果。
在宋与郑对立之初,鲁齐桓公起初充当的是调解人的角色,但由于宋庄公的强硬态度,调解失败。鲁齐桓公感到丢了面子,便转而支持郑厉公,并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亲自率师伐宋,却吃了败仗。鲁齐桓公不甘心,第二年又带着一向追随鲁国的纪国,协助郑国与宋、齐、卫、燕联军大战,这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郑厉公出逃,昭公复位后,鲁国同郑国的关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鲁国加入了以宋国为首的伐郑大营。
齐襄公即位后面临的形势是:南面的鲁国和西面的宋国都是实力较强的国家,较难对付。北面的燕国比较弱,但那不是争雄之地。东边的纪国比较弱小,与齐国又是世仇,齐早就打算把纪灭掉。齐僖公时,就与郑庄公以朝纪为名,想乘机灭掉纪,但是其阴谋被纪人知道了,没有得逞。如果能灭掉纪国,就比较容易把领地拓展到山东半岛的东头,于是齐襄公决定先从纪国下手。但是,纪国与鲁国的关系很密切,纪国的国君娶的是鲁女,而且纪国以前一直追随鲁国参与中原的活动。在郑与宋的对抗中,齐支持宋,鲁支持郑,结果郑、鲁及纪的联军大败宋、齐、卫、燕的联军,这使本来已很紧张的齐、纪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齐襄公灭纪计划的步就是与鲁修好,尽量使鲁国在齐的灭纪行动中保持中立;同时,加强对纪的压迫。纪在齐国的压迫下只好寻求鲁的保护。而鲁与齐刚修好,不便与齐翻脸,但更不愿看到齐灭掉纪。于是鲁齐桓公再次充当调解人,在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春带着纪君到齐国的黄地与齐襄公谈判,并签订了盟约。但是齐灭纪的决心已定,所以“黄地之盟”后仍然加紧对纪的压迫,齐、鲁遂翻脸。这年五月,齐入侵鲁。两国在鲁的奚地开战,结果鲁军战败。
第二年,齐襄公就强占了纪国三个邑。到齐襄公七年(公元前691年),纪国就在齐国的压迫下发生分裂。纪君的弟弟纪季就逃到齐国,献上自己的封地,做了齐的附庸。
……
序言
说实话,我本来对“姜正成”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以为会是那种套用前人理论的“学术模仿秀”。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读起来有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与犀利并存的韵味,行文间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但绝不拖沓,反而在关键的转折点上处理得干净利落。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论述管仲的经济思想时,那种深入浅出的能力。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名词,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细致描绘,让“富国强兵”的底层逻辑清晰可见。那种将宏大战略与具体民生紧密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这个平时对这类内容敬而远之的读者,也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忍不住想回头去查证一些具体的史料佐证。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不仅是历史的搬运工,更是思想的梳理者和再创造者,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语境下重新焕发光彩,显得既有深度又极具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传记时,容易陷入“史实堆砌”的困境,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太故事化,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这套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扣人心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维度”的把控。当描绘管仲推行改革时,作者会时不时地跳出叙事主线,用简短的段落回溯几年前的某个铺垫,或是展望未来的深远影响。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厚度和张力,让人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对全局的掌控感,而不是被淹没在琐碎的年代更迭中。而且,书中的引文和注释做得非常克制而精准,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流畅感。每次看到一个关键论断,总能找到出处,但又不显得卖弄,这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历史必然性”的探讨。我们总习惯于用现代的标准去审视古人,但作者似乎深谙“时代局限性”这一哲学命题。他没有把管仲塑造成一个预知未来的“先知”,而是着重展现了他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利用现有的工具、资源和观念,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那种“就地取材”的智慧。比如,书中关于盐铁专营的讨论,作者分析的不是“好”与“坏”的简单对立,而是这种政策在当时如何解决了国家财政的燃眉之急,以及它在权力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审视角度,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对错题,而是关于资源整合和权力平衡的终极难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很多当代社会问题时,也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其历史根源和结构性制约,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历史人物看法的全新大门!我一直以为像管仲这样的人物,无非就是教科书里那些刻板的功绩罗列,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将他从历史的尘封中“唤醒”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仅仅是复述事件,更深入地挖掘了管仲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那些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他早年经历的刻画,那种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智慧和韧性,让他后来的政治才能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而不是凭空出现的“天才光环”。尤其是描绘他与齐桓公初次相见时的那段心理博弈,文字的张力十足,仿佛我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和试探。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像,而是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人,在权谋漩涡中的取舍与代价。读完后,我感觉对春秋战国时期那种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智慧与权力的教科书,但它摒弃了说教的姿态,用故事的魅力来引导读者思考。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管仲的印象,可能停留在“霸业的奠基者”这一标签上。但姜正成的笔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文化构建者”的另一面。书中对管仲如何通过礼仪规范、文化制度来重塑社会风气和贵族阶层的论述,细腻入微。这部分内容,比那些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描写要更具穿透力。作者通过对礼乐制度的阐释,揭示了权力如何从纯粹的武力压制,转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共识的社会治理。我特别喜欢那种将“形而上”的文化理念与“形而下”的行政措施相结合的分析模式,它展现了一种极其高明的治国方略:先定“道”,再施“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良臣,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危机,更要为后世构建稳定运行的“操作系统”,而管仲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系统架构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