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唱腔賞析》由上海音樂齣版社齣版。
莊永平,上海市人,1945年生,音樂學傢。中國音樂傢協會上海分會會員、戲麯音樂傢協會會員。曾從事京劇音樂工作二十餘年。齣版有《戲麯音樂史概述》《京劇唱腔音樂研究》《琵琶手冊》《京鬍演奏法》等專著;主編我國首部《中國音樂主題辭典·器樂捲》;撰寫有《上海藝術史·音樂史》。發錶有《我國傳統聲腔音樂的演進和發展》《中國以往何以戲麯音樂發展為最》《京劇唱腔中的腔詞關係》《京劇中州韻辨正及聲調研究》等有關戲麯與京劇的論文,以及其他音樂論文60餘篇。曾參加《中國戲麯音樂集成上海捲》《上海京劇誌》撰寫工作。
一、評彈麯種簡介
(一)江南物阜民豐、錦綉文萃的麯藝奇葩——評彈
(二)從“吳歌”到“吳”——評彈唱腔的淵源與組成
(三)“老俞調”和“糯米腔”——評彈唱腔的流派與特點
(1)俞(秀山)調腔係
(2)馬(如飛)調腔係
(3)陳(遇乾)調腔係
二、怎樣欣賞評彈唱腔
(一)基本麯腔與特色麯調——知道一些評彈的腔調
(1)基本麯腔
(2)小調類麯腔
(二)陰上聲與入聲調——懂得一點評彈的語音
(三)真聲與假聲的結閤——掌握若乾評彈的演唱技巧
(四)宛轉悠揚與質樸蒼勁——學會選擇評彈的流派唱腔
三、詞格與唱吟節拍特點
四、評彈流派唱段賞析
(一)男腔
(1)陳(遇乾)調《篤窮》
(2)俞(秀山)調《宮怨》
(3)馬(如飛)調《哭觀音》
(4)魏調《哭塔》
(5)周調《文武香球》
(6)夏調《周文賓上堂樓》
(7)瀋調《見娘》
(8)薛調《哭塔》
(9)小陽調《閤鉢》
(10)徐調《寇宮人》
(11)祁調《夫妻相會》
(12)劉天韻《林衝踏雪》
(13)蔣調《杜十娘》《庵堂認母》
(14)張調《誤責貞娘》《顔大照鏡》
(15)嚴調《密室相會》
(16)楊調《劍閣聞鈴》
(17)周雲瑞《嶽雲》《鞦思》
(二)女腔
(1)硃慧珍《長亭泣彆》
(2)琴調、薛調《妝颱報喜》
(3)麗調《情探》《新木蘭辭》
(4)侯調《梁祝》
(三)譜唱詞麯
(1)《蝶戀花·答李淑一》
(2)《姑蘇水巷》
五、評彈伴奏藝術
(一)樂器概說與定弦、手法符號
(二)張(鑒庭)調琵琶伴奏
(三)薛(筱卿)調琵琶伴奏
CD目錄
我對這套叢書的整體編排思路非常欣賞,它真正做到瞭“從入門到精通”的階梯式設計。在最開始,它會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介紹背景和基礎知識,這滿足瞭“求知欲”;接著,通過大量清晰的簡譜和歌詞,引導讀者進入具體的“學習區”,這是“實踐區”;而穿插在其中的“藝術鑒賞”小欄目,則提供瞭更深層次的文化背景和曆史脈絡,這滿足瞭“求深區”。這種結構設計,使得讀者在學習具體技能的同時,不會感到枯燥,而是總能被新的知識點所吸引。它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知道何時該讓你動手,何時該讓你停下來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能教材,更像是一扇通往評彈藝術殿堂的門票,讓人帶著敬畏之心,一步步走進這個迷人的世界。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有興趣,但又苦於沒有係統學習資源的朋友們。
評分我之前嘗試過好幾本號稱是入門級的戲麯樂譜,但說實話,很多都顯得過於專業化或者信息量過於零碎,讓人抓不住重點。但這本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非常耐心地從最基礎的樂理概念入手,然後非常自然地過渡到評彈特有的記譜方式。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氣口”和“韻味”的文字描述,這部分內容往往是教材中最難用文字錶達的精髓,但這本書的作者卻用瞭一種非常形象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讓我這個外行也能隱約感受到那種腔調的流動性和情緒的起伏。更不用說那些詳盡的圖解,每一個指法和手勢的說明都配有清晰的圖示,這對於希望自學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對評彈藝術的整體框架有瞭一個清晰的認知,不再是霧裏看花,而是有瞭一張可以循著走的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摸上去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紙張的選取非常考究,即便是用來翻閱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綫譜和工尺譜,也絲毫沒有反光刺眼的感覺,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非常舒適。封麵設計古典而不失雅緻,那種留白的處理和色彩的搭配,透露齣一種內斂的藝術氣息,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就仿佛已經步入瞭蘇州園林的某個幽靜角落,準備聆聽那吳儂軟語的韻味。裝訂的處理也非常牢固,可以平鋪在書桌上,這對於學習樂譜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不用費力地去按住書頁,可以更專注於指法的練習和鏇律的把握。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字體的選用清晰易認,段落之間的間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初次接觸戲麯音樂符號的讀者,也能很快適應這種視覺上的閱讀節奏。整體來看,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算是一種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瞭,絕對是那種願意珍藏起來,時不時拿齣來把玩的精裝本。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類書籍最看重的就是其實用性,如果隻是紙上談兵,那還不如去看一些理論專著。這本教材在實用性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樂譜的堆砌。教材中穿插的那些“練習麯”或者“小片段賞析”,設計得極其巧妙。它們並非隨機選取,而是針對性地訓練瞭某種特定的技巧,比如某個高難度的滑音處理,或者某個需要快速轉調的段落。我按照書中的建議,配閤光盤進行嘗試,發現自己的進步速度明顯加快瞭。特彆是那些標記瞭“慢速示範”和“常速示範”的麯目,非常貼閤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而且,它似乎非常瞭解學習者的睏境,總能在關鍵時刻給齣“過來人”的經驗總結,比如在某個特定腔調轉換時,身體應該如何配閤,氣息應該如何調整,這些細節上的指導,是其他普通樂譜中絕對找不到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它所附帶的那個音頻材料上。我得說,很多附贈CD的音質簡直是對藝術的褻瀆,刺耳、失真,根本沒法用。但這張光盤的錄製水平絕對達到瞭專業發燒友的標準。音色純正,現場感十足,能清晰地分辨齣彈撥樂器和演唱者之間微妙的互動和空間感。更重要的是,音頻的編排邏輯和書本的內容是完全同步的。當你閱讀到一個特定的樂句時,你可以立刻切換到光盤上找到對應的音頻進行對比,這種“眼耳同步”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對音準和節奏的敏感度。通過反復聆聽那些大師級的範唱,我開始逐漸理解,書本上那些冰冷的符號背後,是如何被賦予瞭生命力和情感的。這光盤不僅僅是伴奏,它本身就是一本無聲的示範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