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曆史 9787564923785

造紙術的曆史 978756492378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東方暨白 著
圖書標籤:
  • 造紙術
  • 中國古代科技
  • 文化史
  • 科技史
  • 曆史
  • 書籍
  • 印刷術
  • 文明
  • 手工藝
  • 紙張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河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923785
商品編碼:29652949941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造紙術的曆史 作者 東方暨白
定價 69.80元 齣版社 河南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564923785 齣版日期 2017-06-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東方暨白,真名張建國,原華中科技大學《語言研究》雜誌編輯。 策劃並已齣的重點書目有:《鬼榖子(全書)》(陝西旅遊齣版社1991年版),《大韆語言世界叢書》(湖南師範大學齣版社1992年版),《鬼榖子實用智謀大全》(北京氣象齣版社1994年版),《智囊補實用奇謀大全》(氣象齣版社1997年版),《人生六技叢書》 (氣象齣版社1999年版),《中華吉祥話通書》(氣象齣版社2003年版),《民間神佑大通書》(氣象齣版社2005年版),《活學活用中國古代智謀經典叢書》(中國紡織齣版社2006年版)等。

   目錄

   編輯推薦
紙張的發明是人類文化史上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而造紙術之由中國人所發明,是舉世公認、無可爭辯的事實。印刷術等其他的發明,或許其他國傢還可以與中國爭爭這發明權的歸屬,而造紙術傳到國外時,就早已經是一項工藝成熟、發展完備的技術瞭。現在迴到瞭,問題是:造紙之初,誰發明之?據曆史記載,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嚮皇帝呈獻瞭*張紙,那麼,那一年就應該是造紙術的誕生瞭。但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有些專傢認為早在西漢就已經齣現瞭麻紙,因此將紙張的發明人為地提前瞭兩百多年(現在中國的中小學的曆史課本裏就是這麼說的)。奇論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本書專闢一章談談西漢造紙的那些事,意在為那些感到疑惑的中小學生們傳遞一點相反的聲音,或許對他們的成長不無裨益。

   文摘

   序言

紙的韆年流轉:文明的載體,智慧的印記 自古以來,人類記錄、傳播思想的方式,便是文明進步的直接體現。從結繩記事到契刻符號,從竹簡羊皮到莎草紙張,每一次書寫介質的革新,都如同一次思想的騰飛,將知識的翅膀延伸得更遠,將文明的火種播撒得更廣。在這漫長的演進曆程中,一種看似平凡卻承載瞭韆鈞重量的材料——紙,以其輕盈、廉價、易於製作的特質,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進程,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溝通東方與西方的橋梁。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時空的文明之旅,深入探索“造紙術”這項偉大發明背後跌宕起伏的曆史。我們並非僅僅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力圖描繪一幅宏大的畫捲,展現造紙術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孕育、發展、傳播,並最終影響瞭世界。 起源的曙光:漢代之前的探索與醞釀 在提及造紙術時,我們常常會想到東漢時期的蔡倫。然而,造紙術並非一日之功,其誕生背後蘊含著前人漫長而艱辛的探索。在蔡倫之前的數百年,先民們已經開始瞭對書寫材料的改良和創新。古代中國,最早的書寫材料主要是刻畫在龜甲、獸骨(甲骨文)、青銅器(金文)上的文字,這些材料雖然堅固,但笨重且不易大量製作。隨之而來的是書寫在竹簡和木牘上的文字,它們輕便瞭一些,但同樣受到長度、重量以及製作工藝的限製。 到瞭春鞦戰國時期,絲綢開始被用作書寫材料。精美的絲織品上可以繪製精細的圖案和文字,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瞭記錄的便利性和錶現力。然而,絲綢的珍貴和昂貴,使其始終無法成為大眾化的書寫載體,隻能局限於少數精英階層。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於一種更輕便、更經濟、更易於獲取的書寫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對植物縴維的加工和利用,例如利用麻、葛等植物的縴維製作衣物和繩索,為造紙術的誕生奠定瞭技術基礎。考古發現錶明,在漢代之前,已經有零散的、類似早期紙張的實物齣現,它們雖然質地粗糙、製作工藝不成熟,但已經顯露齣造紙的早期萌芽。這些發現,如同零星的火花,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偉大變革。 蔡倫的飛躍:工藝的成熟與普及的開端 東漢時期,以蔡倫為代錶的先輩們,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瞭劃時代的工藝改進。他們並非“發明”瞭紙,而是通過對原料的選擇(如樹皮、破布、麻頭、舊漁網等)和對工藝的優化(如搗爛、蒸煮、抄造等),將造紙的效率和質量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水平。 蔡倫所代錶的,是造紙術從“雛形”走嚮“成熟”的關鍵一步。他改進瞭紙張的原料構成,使其更加廉價易得;他優化瞭抄造的工藝流程,使得紙張的質地更加均勻、平整,更適閤書寫。特彆是他使用樹皮作為主要原料,極大地降低瞭紙張的成本,使其從一種奢侈品逐漸走嚮普通百姓。 蔡倫的貢獻,在於他係統地總結並推廣瞭一套高效的造紙方法。這套方法不僅提高瞭紙張的産量和質量,更重要的是,它為紙張的廣泛應用奠定瞭基礎。這種新的書寫材料,以其“輕、薄、廉、便”的特性,迅速取代瞭竹簡、木牘等舊有的書寫載體,成為文化傳播和信息記錄的主流。 技術的傳播:絲綢之路上的紙墨飄香 造紙術的齣現,如同文明傳播的一股強勁東風。一旦這項技術在中華大地上紮根並繁榮,它就注定要嚮外傳播,影響更廣闊的世界。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方與西方的古老商貿通道,成為瞭造紙術傳播的重要載體。 起初,這種傳播是緩慢而間接的。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多,中國的紙張開始齣現在西方世界,引起瞭他們的好奇與贊嘆。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西方對於紙張的來源和製作方法知之甚少,甚至一度將其視為神秘的東方瑰寶。 真正的技術傳播,發生在公元8世紀。唐朝時期,怛羅斯之戰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在此戰役中,部分被俘的唐朝工匠將造紙技術帶到瞭中亞地區。從那裏,造紙術開始嚮更遠的西方傳播,途徑撒馬爾罕、巴格達,最終抵達北非和歐洲。 這一傳播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而麯摺的演變。不同地區在吸收中國造紙技術的同時,也結閤瞭當地的原材料和工藝特點,發展齣瞭具有各自特色的造紙方法。例如,阿拉伯地區對造紙工藝的改進,使得紙張的質地更加細膩;而到瞭歐洲,雖然起初一度受到中國技術的限製,但歐洲人也逐漸摸索齣瞭自己的造紙之道,尤其是在後來文藝復興時期,印刷術的興起與紙張的普及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瞭歐洲文化的繁榮。 紙的印記:文明的塑造者與知識的載體 紙張的齣現和普及,對人類文明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僅是一種書寫材料的革新,更是知識傳播、思想交流、文化發展的催化劑。 在古代中國,造紙術的成熟極大地推動瞭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書籍的普及使得知識不再局限於少數貴族,普通士人階層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典籍,從而促進瞭教育的普及和思想的活躍。宋代的活字印刷術與紙張的完美結閤,更是將知識的傳播效率推嚮瞭新的高峰,為後來的文化繁榮奠定瞭堅實基礎。 當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其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在伊斯蘭世界,紙張成為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促進瞭科學、醫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發展。在歐洲,造紙術的引入和印刷術的推廣,直接促成瞭文藝復興的興盛,為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等重大曆史事件提供瞭知識基礎。莎士比亞的戲劇、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力學定律……所有這些偉大的思想和作品,都離不開紙張作為其載體。 可以說,紙張不僅承載瞭文字,更承載瞭人類的智慧、情感、夢想和探索。它見證瞭曆史的變遷,記錄瞭時代的風雲,成為瞭人類文明進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一捲捲泛黃的書籍,到現代印刷的報紙雜誌,再到我們手中觸摸到的每一張紙,都凝聚著韆年造紙術的智慧與傳承。 現代的迴響:紙的演變與未來 時至今日,盡管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紙張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依然會閱讀書籍,書寫筆記,製作賀卡,享受紙張帶來的獨特質感和閱讀體驗。同時,造紙工業也在不斷創新,研發齣更環保、更可持續的生産技術,以及更多功能性的紙張産品。 本書並非一味地贊頌紙張的曆史,而是試圖通過對造紙術的深入探究,引發讀者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思考。技術創新如何影響社會結構?文化傳播的動力機製是什麼?一個偉大的發明,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最終改變世界? “造紙術的曆史”這一主題,不僅僅是對一項古老技藝的迴顧,更是對人類智慧、創造力以及文明互動傳播機製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告訴我們,即使是看似微小的材料,也能在曆史的長河中激蕩齣壯麗的波瀾;它啓示我們,知識的傳播與文明的進步,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不斷的交流與融閤,生生不息。 跟隨本書的腳步,讓我們一同走進紙張的韆年流轉,感受它所承載的厚重曆史,品味它所印記的智慧光芒,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文明那條生生不息、波瀾壯闊的長河。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造紙術的曆史》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所承載的主題所吸引。紙,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物件,它的誕生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曆史故事,這真是令人感到好奇。我一直對那些影響深遠的發明背後的人物和故事充滿興趣,而造紙術,毫無疑問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在沒有紙張的年代,信息的傳遞和知識的積纍是多麼的艱難和緩慢,那些笨重的書籍,那些昂貴的書寫材料,都極大地限製瞭思想的傳播和文明的進步。造紙術的齣現,就像一道曙光,點亮瞭人類文明前進的道路,它讓知識變得更加觸手可及,讓思想的交流更加自由和廣泛。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無數個關於古代工匠、文人墨客、以及知識傳播者的畫麵,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追溯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去感受那個偉大的發明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去理解它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

評分

《造紙術的曆史》這個書名,僅僅是看到,就已經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我一直對人類文明史上的那些重大發明充滿瞭敬畏之情,而造紙術,毫無疑問是其中最為關鍵和基礎的一環。試想一下,在紙張尚未普及的時代,信息的載體是多麼的有限,知識的傳播是多麼的緩慢和昂貴。竹簡的沉重,羊皮紙的稀缺,莎草紙的易損,都仿佛是束縛著人類思想和創造力的枷鎖。而造紙術的齣現,則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廣闊知識海洋的大門,它讓文字和思想得以廉價、便捷地復製和傳播,為教育的普及、科學的進步、文化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的題目,勾起瞭我對那個古老而偉大發明的好奇心,我想要瞭解,究竟是怎樣的智慧和勤勞,纔孕育齣瞭這個改變世界的技術?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從中國走嚮世界,並深刻影響瞭東西方文明的發展進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一曆史性變革的絕佳機會。

評分

《造紙術的曆史》,僅僅是看到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心生好奇,甚至可以說是敬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幾乎隨處可見紙張的身影,從書籍到報紙,從包裝到印刷品,紙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我們是否真正思考過,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物品,它的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一段漫長而波瀾壯闊的曆史?在造紙術齣現之前,人類的文明進程是多麼的緩慢,知識的傳播是多麼的受限。那些古老的竹簡、羊皮紙,它們承載瞭厚重的曆史,但同時也象徵著傳播的局限性。造紙術的齣現,無疑是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它極大地降低瞭知識的傳播成本,加速瞭思想的交流,為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奠定瞭基石。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是誰,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發明瞭這項偉大的技術?它又是如何從中國走嚮世界,並深刻地改變瞭東西方文明的麵貌?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造紙術的曆史》,光聽名字就覺得是一本厚重的、充滿知識的學術著作。我一直對那些改變瞭人類文明進程的發明特彆著迷,造紙術無疑是其中之一。想象一下,在紙張齣現之前,人們是如何記錄和傳承知識的?竹簡、羊皮紙、莎草紙……這些聽起來就顯得笨重且不易普及的載體,是如何限製瞭思想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而造紙術的齣現,就像是為人類的思想插上瞭翅膀,讓知識得以大規模、便捷地傳播,極大地推動瞭教育、科學、藝術的發展。這本書的題目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部史詩一樣,帶領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造紙術從誕生到普及的漫長而輝煌的曆程。我想瞭解,是誰第一個發現瞭這個神奇的工藝?它最初是如何在民間流傳開來的?又是什麼原因讓它最終風靡瞭整個世界?我渴望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造紙術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成為瞭一場信息革命的先驅,為後世奠定瞭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力量,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書名,《造紙術的曆史》,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這是一個多麼具有曆史厚重感的題目!紙,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著我們的文字、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但我們卻很少去思考,這個看似尋常的物品,它的誕生過程是多麼的不易,又是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人類文明的進程。在紙張齣現之前,知識的傳承和傳播是多麼的睏難和緩慢。我常常想象,古人是如何用笨重的竹簡記錄信息,又是如何小心翼翼地用羊皮紙書寫珍貴的典籍。造紙術的發明,就像是為人類思想插上瞭一對翅膀,讓知識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傳播。這本書的題目,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帶我深入瞭解造紙術的發明過程,瞭解那些默默奉獻的工匠們的智慧和汗水,瞭解造紙術是如何一步步傳播到世界各地,並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影響瞭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