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普研究》文叢--科普學術隨筆選(續編)
定價:48.00元
作者:謝小軍,顔燕,王曉麗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00786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自創刊至今,《科普研究》從主要為中國科普研究所內部研究人員搭建學術平颱到嚮全社會科普研究人士搭建學術平颱,提供爭鳴場所,對中國科普研究所形象的宣傳、聲望的提高,及中國科普研究事業的發展都做齣瞭自己的貢獻。2010年,中國科普研究所建所30周年,2011年,《科普研究》公開發行5周年,為紀念這些時刻,同時也是為瞭迴顧和總結以往的工作,更好地記錄一些有價值、易讀性強的文章,讓這些文章在學術曆史的長河中再次以鮮活的姿態齣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讓人們以新的視角去品味和審視這些曾經的炫麗思想,使它們煥發新的光彩,《科普研究》編輯部計劃陸續將多年來的一些隨筆類、評論類、人物類等類型讀者麵廣的文章集結成冊,謝小軍、顔燕、王曉麗主編的《科普學術隨筆選(續編)》是本——《<科普研究>文叢·學術隨筆捲》的續編,將數十篇隨筆進行整理,齣版發行。
目錄
上篇
漫談我國現代科學小品
科普作譯者的一項基本功
引進國外數學科普讀物小議
蓋莫夫科普作品的特色
讀書·教書·寫書·做研究工作
科幻作品中的生活美與科學美
少兒科普創作的目的
兒童科普作品中的兒童味
兒童共鳴因素的探討
——關於科學童話的思索
我是怎樣寫《田園衛士》的
科學漫畫小議
科學漫畫的啓示
迴憶在上海編刊的歲月
中國文化必須注入科學
關於科普戰略的幾點想法
科學文化特徵芻議
曆史讓我們沉思
——我國近代的科技傳播與文化論戰
中篇
小議叢書
怎樣“為他人作嫁衣裳”
——科普文章“徵服讀者的藝術”
科普作品的命題藝術
要注重科普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發明、創造的思維方法——三“T”、二“S”
科學性與藝術性
——科普文學創作理論的幾點思考
知識與行為的統一
——全民科技脫盲的一個重要方麵
知識社會的興起
科幻——集真善美於一身的藝術形式
科幻與跨文化交流
高速發展的科技對人類的影響
外國科幻小說發展由來概覽
中國人的創造能力哪裏去瞭
淺析人纔與人纔的創造性
下篇
科學與魔術
我對“科學文學”概念的一點看法
引進文學手法創立科普美學
高士其及其作品
科學魂愛國心平民情
——竺可楨科普作品初探
換一個角度思考
——讀秦剋誠教授《郵票上的物理學史》
科普書插圖三題
科學與人類和諧
翻譯:溝通中西科學文化的恒久渠道
諾貝爾科學奬離我們有多近
——縱談科學成就的機遇問題
美國科普史研究方法探究
——讀《科學是怎樣敗給迷信的——美國的科學與衛生普及》
徐遲:文學與科學的交融·
用藝術展示技術文明
一群“鬆鼠”引發的論戰
——從連嶽序言引發的爭議看中國當下科學傳播理念的分歧
事情沒那麼簡單
——漫談錯誤的相對性及二元對立思維
一代巨匠,為世人留下什麼?
——讀《宇宙秘密》,憶阿西莫夫
看待復雜事物的角度問題
——以多維視野下的UFO現象為例
科學創新,社會的責任
——讀《居裏夫人文選》有感
傳播完整文化,就是傳播創造之種
——創造力的學習筆記
後現代的人文思考
探究科學普及的人文內涵
談談科學傢的人文精神
讓科學插上傳媒的翅膀
——《中國國傢地理》雜誌對科學傳播規律的探索
思量“因果關係”
芻議昆蟲文化與現代科普
三網融閤與中國科普電視的新生
科普與動畫的融閤發展
漫談核心科幻
科技傳播:非真暨憾
講真話: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
科普讀物麵麵談
——從德國的《什麼是什麼》說起
三種“科學”與三種“科學美”
不僅僅是點綴
——略談女性科幻與中國的科幻女作者們
科幻創作的小圈子和文學的大園地
——從個人創作齣發試談科幻小說與兒童文學、科普文學之關係
存在、宗教、傢園與世紀末情緒
——重讀《潘渡娜》
關於科普創作與科普作傢的思考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科普研究》這本續編,感覺就像是和一群博學而有趣的靈魂進行瞭一場深度對話。這些作者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但他們寫齣來的文字,卻沒有任何學術的架子,反而是充滿瞭人格魅力。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他們對研究的熱情,對世界的敏銳觀察,以及他們用科學的眼光去解讀世間萬物的獨特方式。有些篇章,甚至帶著一種孩童般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讓我覺得科學的本質,也許就是永不磨滅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賞的是,這些隨筆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科學領域,而是觸及瞭從微觀粒子到宏觀宇宙,從生命起源到意識本質的方方麵麵。這種廣闊的視野,讓我覺得科學的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也讓我意識到,人類對自身的理解,對宇宙的認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書中的一些觀點,甚至會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我們所看到的現實,是否就是全部?科學的進步,最終會把人類帶嚮何方?這些問題,書中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引導著我去探索。
評分這次讀完《科普研究》這套叢書的續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學並不總是擺齣一副嚴肅刻闆的麵孔,它也可以充滿詩意和想象力。文叢中的這些隨筆,與其說是嚴謹的學術論述,不如說是科學傢們在某個時刻,被靈感觸動後,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抒發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感悟。我能體會到作者們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執著,以及對自然界運行規律的深深敬畏。尤其是其中一些關於宇宙、生命起源的探討,寫得極其富有畫麵感,仿佛能看到星辰大海在眼前展開,也能感受到生命演化的壯麗史詩。其中有幾篇,簡直就像是在讀一篇篇關於科學的哲學童話,將復雜的概念用最簡潔、最動人的語言描繪齣來,讓我覺得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藝術的美感。我一直覺得,真正厲害的科學傢,不僅要有嚴謹的邏輯思維,更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懷,而這套文叢裏的作者們,無疑是這樣的人。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科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那些冰冷的公式和數據上,而是升華到瞭一個更高的層麵,一種對知識本身的尊重和對探索精神的贊美。
評分這本書,嗯,怎麼說呢,它真的填補瞭我知識領域裏的一些空白,而且是以一種我從未想過的方式。我一直覺得科普讀物要麼過於淺顯,要麼過於艱深,很難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但《科普研究》這套文叢,特彆是這本續編,卻做到瞭。它似乎抓住瞭讀者的“癢點”,總能在你似懂非懂的時候,用一個精妙的比喻,或者一個令人驚嘆的事實,將那個復雜的科學原理瞬間變得清晰明瞭。而且,作者們非常擅長將跨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你會在閱讀一篇關於物理學的隨筆時,意外地看到化學的影子,或者在探討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觸及到社會學的觀點。這種“點綫麵”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感覺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一張巨大的網絡,相互關聯,相互印證。我最喜歡的是其中一些對科學史的梳理,作者們不僅僅是列舉科學傢的功績,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去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趣聞軼事,去分析那些改變科學進程的關鍵轉摺點,讓曆史變得鮮活生動,也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背後的人性光輝和時代印記。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學術隨筆”這個詞,總覺得會有些距離感,以為會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但《科普研究》這本續編,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這裏的“學術”,更多的是指一種嚴謹的思考態度和深厚的知識積澱,而“隨筆”則賦予瞭它一種輕鬆、自然的錶達方式。作者們像是把最前沿的科學發現,最深刻的哲學思考,都用最易懂、最吸引人的方式講瞭齣來。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幾篇文章,在探討一些看似抽象的科學概念時,竟然能引用大量的文學、藝術甚至神話故事,將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讓原本冰冷的科學知識,充滿瞭人文的光彩和審美的意境。讀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獲取知識,更像是在欣賞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同時在接受一場思想的洗禮。這種將科學與人文深度融閤的寫作手法,讓我覺得非常耳目一新,也讓我重新認識瞭科普的無限可能。它讓我覺得,科學不僅是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理解人生、理解宇宙的一條重要途徑。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不是什麼科班齣身的科研人員,平時也接觸不到那些高深的學術論文,但《科普研究》這套文叢,尤其是這本《科普學術隨筆選(續編)》,卻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殿堂,並且是以一種極其輕鬆愉快的方式。我尤其喜歡裏麵那種“信手拈來”的敘事風格,作者們似乎是把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學原理,用日常生活的例子、生動有趣的類比,甚至是巧妙的情感聯結,一下子就變得立體起來,仿佛就在眼前發生一樣。讀的時候,常常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那種感覺比吃瞭一頓大餐還要滿足。而且,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思想的對話。作者們在探討科學問題時,往往不迴避那些復雜的哲學思考,比如科學的邊界在哪裏?人類的認知局限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常常在不經意間就被拋齣來,然後引著你去深入思考,甚至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我總覺得,一本好的科普讀物,不應該隻是告訴“是什麼”,更應該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和“怎麼樣”。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廣闊的認知空間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