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阳战车:人类飞行器史话
定价:25.80元
作者:孟微微,王新国,《飞向太空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9-01
ISBN:9787510005794
字数: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航天英雄作序推荐
图文并茂 热门主题 创意新颖
内容提要
一直以来,人类就梦想着更加自由地飞翔,也渴望着更加近距离地去探索太空的秘密。随着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陆续升空,以及新一轮登月竞赛在各国间的展开,全球的目光再一次被吸引到辽阔的天空以及更加浩瀚的宇宙,那些关于飞翔的梦想也更深入地植根于青少年朋友的脑海里心灵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走访神秘的金星
人类在登陆月球之后,各国科学家的下一个探索目标就是金星。之所以把金星作为下一个探测目标,一是因为金星是距离地球近的行星,二是因为在人类眼中,金星表面完全被浓厚的大气和云层所覆盖,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测看不到什么,这就增加了金星的神秘感。对于金星,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曾猜测说,金星表面的所有物体可能都是湿乎乎的。由于高温,植物生长很快,所以生物的寿命都很短。当时他相信,金星和2.5亿年前的地球相似,高达10米左右的蕨类植物茂盛,森林中生活着类似蜥蜴那样的爬行动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初步揭开了金星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人类对金星的探访历程。
苏联“金星号”探测器
1961年2月12日,苏联发射了“金星1号”,这是个飞向金星的探测器。“金星1号”探测器重643千克,在距金星9.6万千米处飞过,进入太阳轨道后由于通信中断,没有探测结果。
1965年11月12日和15日发射的“金星2号”和“3号”探测器,都因通信系统发生故障而未把金星的观测数据传回来。
1967年6月12日发射了重达1060千克的“金星4号”,经过大约35000万千米的远途飞行,进入金星大气层。然后着陆舱与探测器分离,降落在金星表面白昼黑夜交界线1500千米的地方。“金星4号”的着陆舱直径1米,重383千克,外表包着一层很厚的耐高温壳体。由于金星大气的压力和温度要比预想的高得多,所以着陆舱降落到金星表面时损坏了,未能发回金星上探测到的情况。
向地面传回金星表面温度等数据的探测器,是1970年8月17日发射成功的“金星7号”,它在同年12月15日实现在金星软着陆,这时地球与金星之间的距离为6060万千米。它的着陆舱重约500千克,测得金星表面的温度为447摄氏度,气压为90个大气压,大气密度大约为地球的100倍。“金星7号”是个到达金星实地察的使者。
此后,苏联又相继发射了9个“金星号”探测器。1975年6月8日和14日发射的“金星9号”和“lO号”,在金星表面各拍摄了一张金星全景照片,向人们展露出它的容颜。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发射的“金星13号”和“14号”,又拍得4张金星表面彩色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发现,金星表面覆盖着褐色的砂土,岩石结构像光滑层状板块。1983年6月2日和7日升空的“金星15号”和“16号”,均未携带着陆舱,而是历经130个昼夜,飞行3亿多千米,分别于同年10月10日和14日进入金星的卫星轨道运行,通过雷达对金星表面进行了连续综合察,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使人们对金星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美国从“水手号”到“麦哲伦号”探测器
冷战期间,美苏展开太空竞赛,各自发射探测器对金星进行探测。此时美国先后发射了10个“水手号”金星探测器。1962年7月22日发射的个“水手1号”重202千克,带两块太阳能电池板,但因火箭偏离轨道,发射失败。一个月后的8月27日,“水手2号”发射成功,到12月14日从距金星34800千米处飞过,探测了金星的大气温度。它发现金星没有磁场或者辐射带,表面既干燥又焦热,表面温度可达425摄氏度,大气压力是地球的20倍。“水手2号”揭开了人类探测金星的序幕。
1967年6月14日起飞的“水手5号”,飞到离金星距离只有4000千米的地方。“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11月3日发射。它重503千克,携带有紫外线分光仪、磁力计、粒子计数器、电视摄像机等仪器。1974年2月5日,它飞经距金星5760千米的地方拍摄了几千张金星云层的照片。“水手10号”探测器是个同时探测金星和水星的双星探测器,它于金星附近结束探测任务后又借力飞往水星。
1978年5月20日和8月8日,美国又先后发射两个“先锋”探测器,个进入金星轨道,近距离只有150千米,不断向地面传回观测到的情况;第二个则有4个子探测器在金星上着陆,其中一个撞击金星后未损坏,继续在灼热的金星表面上工作了68分钟,取得了实地察数据。
探测结果表明,金星表面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室,几乎没有风,由于它周围有着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温度高达摄氏470度。金星与地球的物理参数相似,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但却无水,上面不可能存在生命。
直到1989年5月5日,美国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一个以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命名的探测器带上太空,并在5月6日把它送上飞向金星的旅途。“麦哲伦号”探测器重3365千克,装有一套先进的电视摄像雷达系统,能透过厚实的云层测绘出金星上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物体图像,其清晰度能胜过以前所获金星图像的10倍。
它经过460多天的太空飞行,于1990年8月10日进入金星轨道,并于8月16日首先用合成孔径雷达对金星表面进行试验性测绘,发回张金星照片,该照片显示出金星表面一个面积为40千米×80千米大的熔岩平原。1990年9月15日,“麦哲伦号”探测器获得张完整的金星地图,从中发现金星上有巨大的熔岩流、数以千计的裂缝和火山口,还有高耸的山岭、巨大的峡谷、陨石坑、沙丘和活火山等。整个拍摄和测量过程历时4年,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1994年10月12日,“麦哲伦号”探测器进人金星稠密大气层,以试验一种新颖的空气制动技术,并获取金星稠密大气的数据。探测器在进入金星大气后烧毁。这是次利用一个行星际探测器进行这种破坏性试验。“麦哲伦号”探测器的飞行进一步揭开了金星的面纱。
序言
引言 飞翔的梦想与尝试
关于飞天的古老神话和传说
前人对飞行的研究和尝试
人类飞行的翅膀——飞行器
飞行从这里起步——热气球
装着帆和桨的气球——飞艇
章 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和直升机
和莱特兄弟一起飞翔
形形的军用飞机
蓬勃发展的民航机
灵活无比的直升机
第二章 飞向太空的运载工具——火箭
火箭技术源远流长
用途各样的现代火箭
屡创佳绩的苏联运载火箭
闻名遐迩的美国运载火箭
走向世界的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第三章 传输信号的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
颗人造地球卫星问世
人造地球卫星与飞行轨道
通信卫星传播信息
气象卫星测云卜雨
资源卫星探矿寻宝
导航卫星方向指南
侦察卫星太空千里眼
第四章 探测外星球的机器——空间探测器
空间探测器与飞行轨道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走访神秘的金星
寻觅火星生命之谜
细察土星奇观胜景
拜访硕大的木星
第五章 带你去太空——载人航天器
宇宙的帆船——载人飞船
中国的“神舟”飞船
巡航在太空的空间站
航天飞机设计思想的形成
航天飞机全新登场
第六章 未来我们将飞向何方
节能的太阳能飞机
微小的飞行器
更高更快更远的空天飞机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飞行器的诞生与演进,不仅仅是技术史上的篇章,更是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地理认知、战争模式、经济格局,甚至文化心理。作者将飞行器的发展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轰炸机的角色,以及冷战时期航空航天技术的竞赛。这些都让我认识到,飞机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更是力量、速度和视野的象征。书中对航空工业如何推动科技进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进行了精彩的阐述。我看到了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到后来的商业航空的兴起,再到如今的太空探索,飞行器始终走在人类文明的前沿。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可能引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飞行器的出现,无疑是其中最波澜壮阔的一笔。它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也激发了我们不断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的勇气。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太阳战车”,一个充满诗意和力量的名字,让人联想到光明、速度和无尽的能量。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个名字简直是恰如其分。它不仅仅是指代那些在蓝天中翱翔的机器,更是象征着人类不屈不挠、追逐光明的精神。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飞行器发展历程的描绘,就像是一场宏大的画卷,徐徐展开。我看到了法国人最初的浪漫尝试,英国人精巧的设计,德国人的严谨制造,以及美国人后来居上的创新活力。这种国际化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飞行领域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进步,虽然竞争激烈,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不为人知的飞行器和发明家的故事,它们揭示了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身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道来,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乏阅读的乐趣。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魅力的侧面,那种敢于挑战自然、超越自我的精神,是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一抹耀眼的金色,仿佛描绘着一辆承载着人类梦想与探索的战车,在广阔的蓝天甚至更遥远的宇宙中驰骋。翻开扉页,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漫长的时光隧道,亲眼见证着人类对飞行的渴望如何从古老的传说一步步走向现实。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没有枯燥地罗列年代和数据,而是将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勇敢的试飞员,甚至是那些为飞行事业付出一切的普通人,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莱特兄弟在车间里敲击金属的声音,感受到加加林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时的震撼,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早期飞行器,它们笨拙却充满智慧的设计,它们挣扎着升空的每一次尝试。书中对不同时期飞行器演变的阐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析,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次飞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思潮。那些关于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的进步,那些关于人类对自然法则的不断探索和理解,都被作者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早期滑翔机和热气球的章节,它们展现了人类最原始、最纯粹的飞行梦想,那种面对未知、挑战极限的勇气,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它点燃了我心中对探索与飞行的无限热情。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机械原理和工业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藏。它不仅仅是对人类飞行器发展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解剖,将那些精密的机械结构、复杂的工程挑战,以及背后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尝试,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对各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技术突破,例如内燃机的应用、航空材料的革新、以及空气动力学理论的成熟,都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飞行器设计理念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晦涩的专业术语,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让即使不是工程师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从早期的木质骨架、帆布蒙皮的简陋构造,到后来流线型金属机身、高性能喷气发动机的出现,每一步的跨越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书中对一些著名飞行器,如“风筝”号、Spitfire、B-29轰炸机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介绍了它们的设计特点和性能,还探讨了它们在战争和和平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从技术细节到宏观影响的全面解读,让我对飞行器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人类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这本《太阳战车》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梦想与勇气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并非生来就能翱翔于天际,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历程。从神话传说中夸父逐日般的朴素愿望,到达芬奇草图中的奇思妙想,再到莱特兄弟用实际行动证明“飞翔”的可能性,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突破。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的那份对飞行事业的热情,他不仅仅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描绘一群执着于梦想的人们。书中对于那些被遗忘的先驱者的记录,让我深感触动,正是因为他们不畏失败、不懈追求的精神,才有了后人可以站在肩膀上前行的基础。每一次的坠毁,每一次的伤痛,都成为了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飞机发展的章节所吸引,那个时代的飞机,既是承载着士兵荣耀的战友,也是改变战争格局的强大武器,它们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呼啸而过,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景观。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进步”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次微小努力汇聚成的洪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