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陽戰車:人類飛行器史話
定價:25.80元
作者:孟微微,王新國,《飛嚮太空叢書》編委會
齣版社:中國齣版集團,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9-01
ISBN:9787510005794
字數:
頁碼:2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航天英雄作序推薦
    圖文並茂 熱門主題 創意新穎
內容提要
一直以來,人類就夢想著更加自由地飛翔,也渴望著更加近距離地去探索太空的秘密。隨著我國“神舟”係列飛船的陸續升空,以及新一輪登月競賽在各國間的展開,全球的目光再一次被吸引到遼闊的天空以及更加浩瀚的宇宙,那些關於飛翔的夢想也更深入地植根於青少年朋友的腦海裏心靈中。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走訪神秘的金星
    人類在登陸月球之後,各國科學傢的下一個探索目標就是金星。之所以把金星作為下一個探測目標,一是因為金星是距離地球近的行星,二是因為在人類眼中,金星錶麵完全被濃厚的大氣和雲層所覆蓋,從地球上用望遠鏡觀測看不到什麼,這就增加瞭金星的神秘感。對於金星,瑞典化學傢阿纍尼烏斯曾猜測說,金星錶麵的所有物體可能都是濕乎乎的。由於高溫,植物生長很快,所以生物的壽命都很短。當時他相信,金星和2.5億年前的地球相似,高達10米左右的蕨類植物茂盛,森林中生活著類似蜥蜴那樣的爬行動物。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已初步揭開瞭金星的麵紗。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人類對金星的探訪曆程。
    蘇聯“金星號”探測器
    1961年2月12日,蘇聯發射瞭“金星1號”,這是個飛嚮金星的探測器。“金星1號”探測器重643韆剋,在距金星9.6萬韆米處飛過,進入太陽軌道後由於通信中斷,沒有探測結果。
    1965年11月12日和15日發射的“金星2號”和“3號”探測器,都因通信係統發生故障而未把金星的觀測數據傳迴來。
    1967年6月12日發射瞭重達1060韆剋的“金星4號”,經過大約35000萬韆米的遠途飛行,進入金星大氣層。然後著陸艙與探測器分離,降落在金星錶麵白晝黑夜交界綫1500韆米的地方。“金星4號”的著陸艙直徑1米,重383韆剋,外錶包著一層很厚的耐高溫殼體。由於金星大氣的壓力和溫度要比預想的高得多,所以著陸艙降落到金星錶麵時損壞瞭,未能發迴金星上探測到的情況。
    嚮地麵傳迴金星錶麵溫度等數據的探測器,是1970年8月17日發射成功的“金星7號”,它在同年12月15日實現在金星軟著陸,這時地球與金星之間的距離為6060萬韆米。它的著陸艙重約500韆剋,測得金星錶麵的溫度為447攝氏度,氣壓為90個大氣壓,大氣密度大約為地球的100倍。“金星7號”是個到達金星實地察的使者。
    此後,蘇聯又相繼發射瞭9個“金星號”探測器。1975年6月8日和14日發射的“金星9號”和“lO號”,在金星錶麵各拍攝瞭一張金星全景照片,嚮人們展露齣它的容顔。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發射的“金星13號”和“14號”,又拍得4張金星錶麵彩色照片。從這些照片上發現,金星錶麵覆蓋著褐色的砂土,岩石結構像光滑層狀闆塊。1983年6月2日和7日升空的“金星15號”和“16號”,均未攜帶著陸艙,而是曆經130個晝夜,飛行3億多韆米,分彆於同年10月10日和14日進入金星的衛星軌道運行,通過雷達對金星錶麵進行瞭連續綜閤察,獲得瞭許多寶貴資料,使人們對金星有瞭更豐富的瞭解。
    美國從“水手號”到“麥哲倫號”探測器
    冷戰期間,美蘇展開太空競賽,各自發射探測器對金星進行探測。此時美國先後發射瞭10個“水手號”金星探測器。1962年7月22日發射的個“水手1號”重202韆剋,帶兩塊太陽能電池闆,但因火箭偏離軌道,發射失敗。一個月後的8月27日,“水手2號”發射成功,到12月14日從距金星34800韆米處飛過,探測瞭金星的大氣溫度。它發現金星沒有磁場或者輻射帶,錶麵既乾燥又焦熱,錶麵溫度可達425攝氏度,大氣壓力是地球的20倍。“水手2號”揭開瞭人類探測金星的序幕。
    1967年6月14日起飛的“水手5號”,飛到離金星距離隻有4000韆米的地方。“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它重503韆剋,攜帶有紫外綫分光儀、磁力計、粒子計數器、電視攝像機等儀器。1974年2月5日,它飛經距金星5760韆米的地方拍攝瞭幾韆張金星雲層的照片。“水手10號”探測器是個同時探測金星和水星的雙星探測器,它於金星附近結束探測任務後又藉力飛往水星。
    1978年5月20日和8月8日,美國又先後發射兩個“先鋒”探測器,個進入金星軌道,近距離隻有150韆米,不斷嚮地麵傳迴觀測到的情況;第二個則有4個子探測器在金星上著陸,其中一個撞擊金星後未損壞,繼續在灼熱的金星錶麵上工作瞭68分鍾,取得瞭實地察數據。
    探測結果錶明,金星錶麵猶如一個巨大的溫室,幾乎沒有風,由於它周圍有著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溫度高達攝氏470度。金星與地球的物理參數相似,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但卻無水,上麵不可能存在生命。
    直到1989年5月5日,美國的“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一個以16世紀葡萄牙航海傢麥哲倫命名的探測器帶上太空,並在5月6日把它送上飛嚮金星的旅途。“麥哲倫號”探測器重3365韆剋,裝有一套先進的電視攝像雷達係統,能透過厚實的雲層測繪齣金星上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物體圖像,其清晰度能勝過以前所獲金星圖像的10倍。
    它經過460多天的太空飛行,於1990年8月10日進入金星軌道,並於8月16日首先用閤成孔徑雷達對金星錶麵進行試驗性測繪,發迴張金星照片,該照片顯示齣金星錶麵一個麵積為40韆米×80韆米大的熔岩平原。1990年9月15日,“麥哲倫號”探測器獲得張完整的金星地圖,從中發現金星上有巨大的熔岩流、數以韆計的裂縫和火山口,還有高聳的山嶺、巨大的峽榖、隕石坑、沙丘和活火山等。整個拍攝和測量過程曆時4年,取得瞭豐碩的科學成果。
    1994年10月12日,“麥哲倫號”探測器進人金星稠密大氣層,以試驗一種新穎的空氣製動技術,並獲取金星稠密大氣的數據。探測器在進入金星大氣後燒毀。這是次利用一個行星際探測器進行這種破壞性試驗。“麥哲倫號”探測器的飛行進一步揭開瞭金星的麵紗。
序言
引言 飛翔的夢想與嘗試
關於飛天的古老神話和傳說
前人對飛行的研究和嘗試
人類飛行的翅膀——飛行器
飛行從這裏起步——熱氣球
裝著帆和槳的氣球——飛艇
章 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飛機和直升機
和萊特兄弟一起飛翔
形形的軍用飛機
蓬勃發展的民航機
靈活無比的直升機
第二章 飛嚮太空的運載工具——火箭
火箭技術源遠流長
用途各樣的現代火箭
屢創佳績的蘇聯運載火箭
聞名遐邇的美國運載火箭
走嚮世界的中國“長徵”係列火箭
第三章 傳輸信號的人造天體——人造地球衛星
顆人造地球衛星問世
人造地球衛星與飛行軌道
通信衛星傳播信息
氣象衛星測雲蔔雨
資源衛星探礦尋寶
導航衛星方嚮指南
偵察衛星太空韆裏眼
第四章 探測外星球的機器——空間探測器
空間探測器與飛行軌道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走訪神秘的金星
尋覓火星生命之謎
細察土星奇觀勝景
拜訪碩大的木星
第五章 帶你去太空——載人航天器
宇宙的帆船——載人飛船
中國的“神舟”飛船
巡航在太空的空間站
航天飛機設計思想的形成
航天飛機全新登場
第六章 未來我們將飛嚮何方
節能的太陽能飛機
微小的飛行器
更高更快更遠的空天飛機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飛行器的誕生與演進,不僅僅是技術史上的篇章,更是深刻影響瞭人類的地理認知、戰爭模式、經濟格局,甚至文化心理。作者將飛行器的發展與重大的曆史事件緊密地聯係起來,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中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轟炸機的角色,以及冷戰時期航空航天技術的競賽。這些都讓我認識到,飛機不僅僅是交通工具,它更是力量、速度和視野的象徵。書中對航空工業如何推動科技進步,帶動相關産業發展,以及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進行瞭精彩的闡述。我看到瞭從最初的軍事用途,到後來的商業航空的興起,再到如今的太空探索,飛行器始終走在人類文明的前沿。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可能引發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而飛行器的齣現,無疑是其中最波瀾壯闊的一筆。它拓展瞭人類的活動空間,縮短瞭世界的距離,也激發瞭我們不斷挑戰極限、探索未知的勇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那一抹耀眼的金色,仿佛描繪著一輛承載著人類夢想與探索的戰車,在廣闊的藍天甚至更遙遠的宇宙中馳騁。翻開扉頁,一股厚重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一個漫長的時光隧道,親眼見證著人類對飛行的渴望如何從古老的傳說一步步走嚮現實。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他沒有枯燥地羅列年代和數據,而是將那些偉大的發明傢、勇敢的試飛員,甚至是那些為飛行事業付齣一切的普通人,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聽到萊特兄弟在車間裏敲擊金屬的聲音,感受到加加林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時的震撼,甚至能想象齣那些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早期飛行器,它們笨拙卻充滿智慧的設計,它們掙紮著升空的每一次嘗試。書中對不同時期飛行器演變的闡述,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分析,更深入地挖掘瞭每一次飛躍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和科學思潮。那些關於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的進步,那些關於人類對自然法則的不斷探索和理解,都被作者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早期滑翔機和熱氣球的章節,它們展現瞭人類最原始、最純粹的飛行夢想,那種麵對未知、挑戰極限的勇氣,至今仍讓人心潮澎湃。這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的書,它點燃瞭我心中對探索與飛行的無限熱情。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機械原理和工業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座寶藏。它不僅僅是對人類飛行器發展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解剖,將那些精密的機械結構、復雜的工程挑戰,以及背後無數次失敗與成功的嘗試,都進行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書中對各個關鍵曆史時期的技術突破,例如內燃機的應用、航空材料的革新、以及空氣動力學理論的成熟,都進行瞭詳實的分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飛行器設計理念時所展現齣的深度,他能夠將那些看似晦澀的專業術語,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讓即使不是工程師的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妙。從早期的木質骨架、帆布濛皮的簡陋構造,到後來流綫型金屬機身、高性能噴氣發動機的齣現,每一步的跨越都凝聚瞭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書中對一些著名飛行器,如“風箏”號、Spitfire、B-29轟炸機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介紹瞭它們的設計特點和性能,還探討瞭它們在戰爭和和平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從技術細節到宏觀影響的全麵解讀,讓我對飛行器的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人類在工程技術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由衷的敬佩。
評分這本《太陽戰車》帶給我的是一場關於夢想與勇氣的史詩。它讓我看到瞭人類並非生來就能翱翔於天際,而是經過瞭漫長而艱辛的探索曆程。從神話傳說中誇父逐日般的樸素願望,到達芬奇草圖中的奇思妙想,再到萊特兄弟用實際行動證明“飛翔”的可能性,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挑戰與突破。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傳遞齣的那份對飛行事業的熱情,他不僅僅在講述曆史,更是在描繪一群執著於夢想的人們。書中對於那些被遺忘的先驅者的記錄,讓我深感觸動,正是因為他們不畏失敗、不懈追求的精神,纔有瞭後人可以站在肩膀上前行的基礎。每一次的墜毀,每一次的傷痛,都成為瞭通往成功的墊腳石。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飛機發展的章節所吸引,那個時代的飛機,既是承載著士兵榮耀的戰友,也是改變戰爭格局的強大武器,它們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呼嘯而過,成為瞭那個時代獨有的景觀。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進步”的真正含義,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無數次微小努力匯聚成的洪流。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是被書名吸引的。“太陽戰車”,一個充滿詩意和力量的名字,讓人聯想到光明、速度和無盡的能量。讀完這本書,我發現這個名字簡直是恰如其分。它不僅僅是指代那些在藍天中翱翔的機器,更是象徵著人類不屈不撓、追逐光明的精神。書中對於不同時代、不同國傢飛行器發展曆程的描繪,就像是一場宏大的畫捲,徐徐展開。我看到瞭法國人最初的浪漫嘗試,英國人精巧的設計,德國人的嚴謹製造,以及美國人後來居上的創新活力。這種國際化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人類在飛行領域是作為一個整體在進步,雖然競爭激烈,但最終的目標都是為瞭實現共同的夢想。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一些不為人知的飛行器和發明傢的故事,它們揭示瞭在那些光鮮亮麗的背後,還有無數默默奉獻的身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時而激情澎湃,時而娓娓道來,讀起來既有知識的深度,又不乏閱讀的樂趣。它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中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充滿魅力的側麵,那種敢於挑戰自然、超越自我的精神,是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