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系统及手机维修技术 第2版
定价:29.00元
作者:陈子聪冯国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138886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移动通信系统及手机维修技术(第2版)》是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系统构成、数字手机的工作原理、手机主要元器件及电路的识别与检测、常见故障现象及维修方法等。本书内容新颖,密切结合当前移动通信设备的市场和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现状。为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书安排了大量的实训内容,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和手机的生产、维修等技术服务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移动通信系统及手机维修技术(第2版)》既可作为各类职业院校电子技术应用、通信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家电维修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电子技术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对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深入探讨。我原本以为这只是本关于硬件维护的书,结果翻开后发现,它竟然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析现代消费电子产品中那些复杂的软件与硬件交互底层逻辑。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故障排除层面,而是将处理器的中断机制、内存管理单元(MMU)的工作原理,甚至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任务调度算法都摊开了讲。对于我们这些想从单纯的维修师傅向系统工程师转型的读者来说,这种知识的深度简直是及时雨。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修改底层固件来优化特定功能模块的性能,比如在低功耗模式下如何保持关键服务的唤醒。书中对不同架构的微控制器在电源管理上的差异对比分析尤其到位,这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维修”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面向低功耗物联网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实践的教材。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并行处理和汇编语言的基础知识,可见其内容的扎实程度,它成功地架起了“维修实操”与“系统底层原理”之间的桥梁。
评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数据恢复与安全取证方面的内容达到了业界专业工具书的水平。它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文件系统恢复,而是深入探讨了NAND闪存的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算法和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机制在数据丢失场景下的影响。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JTAG/ISP接口绕过正常的操作系统启动流程,直接访问裸机存储区域,并通过定制的十六进制编辑器来重建被覆盖的元数据结构。对于需要处理敏感数据或进行数字证据收集的专业人士来说,这部分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它甚至模拟了面对加密分区时的破解思路,虽然没有提供具体的破解密钥,但其对数据结构层次的剖析,清晰地展示了从物理存储介质到逻辑文件系统的完整映射过程。这种对数据生命周期和底层存储技术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完全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恢复软件使用教程”能比拟的。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高级诊断工具的使用和结果解读的详尽介绍,这简直是一份实战化的“高级调试手册”。它没有仅仅提及使用频谱分析仪或逻辑分析仪,而是详细演示了如何配置这些工具来捕捉瞬态事件,比如电源上电瞬间的电压毛刺或射频信号的杂散发射。书中针对特定故障场景,如偶发性的随机重启或基带芯片间的通信中断,提供了具体的示波器探头放置技巧和触发条件设置指南。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真实世界中的波形截图和数据日志分析范例,并对这些波形中出现的异常特征进行了严谨的工程学解释。这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硬件测量技术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实战判断能力。阅读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诊断工具仿佛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不再是盲目地测量,而是能够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定位隐藏在复杂电子系统深处的“幽灵级”故障。
评分这本书对现代通信协议栈的理解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框架,其深度远远超出了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应用层故障排查。我发现它花了大量篇幅来解释LTE和5G NR的物理层(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特别是关于波束赋形(Beamforming)和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对接收灵敏度的影响。作者对时域和频域的资源调度算法的描述,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比如高密度区域),手机的吞吐量会急剧下降。它还涉及到了信道编码(如Turbo码和LDPC)的选择对纠错能力和传输速率的权衡。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网络性能优化,或参与到新型通信模组开发中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从物理信道到应用层协议的全景式视角,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用”,更是教你怎么“设计”和“验证”这些复杂的无线通信链路。
评分这本书的电路原理分析部分,简直是为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量身打造的深度解析手册,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维修指南”的刻板印象。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你哪个电容坏了该换,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射频前端(RFFE)模块中各种滤波器、功率放大器(PA)和低噪声放大器(LNA)的S参数特性曲线如何影响最终的信号质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时,采用的开关模式电源(SMPS)拓扑结构的详细推导过程,从Buck到Boost的效率计算模型,再到电感和电容值的选取标准,都给出了详尽的公式和工程经验。这使得读者不仅能“修好”设备,更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以及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电路的热管理策略。对于希望掌握从原理图到实际电路板级调试的工程师而言,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设计规范的提及,也展现了其超越基础维修的专业视野,非常适合需要进行电路优化和故障根因分析的高阶技术人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