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报告 2015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3643627
字数:190
页码:175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2015年年度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二十二章。部分“总体运行篇”,综述了功能区年度建设总体情况,分析了功能区201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情况,展示全市功能区发展全貌。第二部分“建设进展篇”,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两条主线、七大板块,逐一对各主线、板块2015年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建设进程、重点项目、发展举措等进行调研梳理,详细呈现各功能区2015年建设发展情况,为指导功能区未来发展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专题分析篇”,选取当前功能区建设发展突出、紧迫的六个方面内容,按照诊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专题研究,为创新解决功能区发展路径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发展谋划篇”,紧紧围绕国家和全市“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具体任务,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提出了加快推动功能区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为为市授权负责授权范围内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市直属机构。
翻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15》,我立刻被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结构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致地品味每一页,但可以预见,这一定是一份关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个人尤其关注报告中对“创新”和“融合”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在2015年,中国的经济正经历深刻的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驱动力,其创新模式和跨界融合的探索势必是报告的重点。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有哪些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在当年得到了实践,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例如,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在当年的功能区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非常期待看到报告能呈现出北京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以及这些创新如何体现在各个功能区的实际建设和运营之中。报告中是否会探讨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人才引进等因素如何共同促进了这一创新和融合的进程,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评分这本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报告 2015》仿佛是一张描绘北京城市发展蓝图的精美地图,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探索其每一个角落,但其整体轮廓已经足够令人兴奋。我是一名对城市文化空间和产业布局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找到了一个理解北京文化经济肌理的重要工具。我特别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如何界定和评估“功能区”的“发展”的?是仅仅关注经济指标,还是也包含了文化影响力、社会效益、生态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2015年,北京在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推动老旧厂房改造利用、建设新型文化产业园区等方面,肯定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实践。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功能区的形成过程、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我非常想知道,在当年,北京是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如何通过功能区的建设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并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业的。期待报告能够深入揭示这些功能区在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刚收到这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报告 2015》,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一些抽样章节,就已经能感受到其沉甸甸的分量。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北京城市发展和文化产业动态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观察窗口。我特别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如何描绘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区布局的?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文化艺术集聚区”的地方,在当年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是哪些具体的功能区在崛起,又有哪些在面临转型?报告中是否会有详细的数据支撑,比如各功能区的产值、就业人数、企业数量的变化等等?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些数据中梳理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脉络,理解其内在的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另外,书中对“功能区”的界定和划分,以及对不同类型功能区的分析,也十分引人入胜。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还是按照产业业态划分?不同功能区之间是如何协同发展的?是否存在竞争与互补的关系?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功能区这一关键的载体层面上。
评分这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报告 2015》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来说,是一份非常具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将其内容全部消化,但其主题本身就足以引发我的极大兴趣。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2015年,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如何体现在各个“功能区”的发展上的。报告中是否会分析北京在文化科技融合、设计服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具体功能区建设情况?例如,当年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方面,北京有哪些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探索和实践?我希望能从报告中看到,北京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功能区,来发挥其在创新策源、高端服务、人才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并与其他城市形成互补或竞争关系。此外,报告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建议,也将是我的关注重点,看当年对于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是否与后来的实际发展相符。
评分作为一名对北京城市发展变迁充满好奇的普通市民,我最近入手了这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15》,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仅从书名和它所传达的信息,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时代印记。我个人对2015年那个时间点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曾经充满活力的“功能区”。当时,北京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路径和空间布局必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很好奇,报告里是如何描绘当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区域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是否有关于各个功能区在吸引人才、孵化创意、促进消费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和观察?例如,当年那些以798艺术区为代表的创意园区,是否还在持续发展,或者出现了新的变化?那些曾经的老工业区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聚集地,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活力?这本书能否帮我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了解北京在当时是如何通过规划和政策,来引导和培育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据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