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马拉雅FM、蜻蜓FM、网易云热门主播——科学史评话@吴京平,全国首档评书风格的科学秀,用讲评书的风格讲科普,通俗幽默,浅显易懂,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相对论,保证让你“三观尽毁”、脑洞大开。
2,热门栏目《宇宙大爆炸》精选内容精心成书,从拉普拉斯到霍金,从宇宙地点到星际穿越,一段跨越两百年的科学探索史,细诉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反复曲折的历程,看人类智慧群体如何一步步揭开宇宙基本法则,在科学中寻找人类社会的未来。
3,黑洞、虫洞、引力波、时间旅行、宇宙起点…… 当种种匪夷所思的物理学知识和你迎面相遇,你会发现,科学也能如此有趣,科学史也能如此“平”易近人!
4,拉普拉斯、爱因斯坦、朗之万、霍金……一个个光辉闪耀的名字,当揭开神秘面纱和闪耀光环,你会发现,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当中有怪咖也有无比正经的普通人,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一次次命运的转折点来临,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面对诸多颠沛流离和人生困惑。
这是一段跨越两百年的科学探索史,从拿破仑时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讲述了相对论的诞生以及在相对论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学科。
人类从天圆地方的世界中心观,到认识到我们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历程?大爆炸宇宙学、黑洞、虫洞、引力波这些匪夷所思的物理学知识,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并被验证的?牛顿、爱因斯坦、朗之万、霍金,这些天才的大脑,是如何一步步发现驾驭宇宙的基本力量,苦苦寻找人类社会未来答案的?在这本书中,所有你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认知,都会以一个全新的方式呈现。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的科学认知探索历程,是一个让人“三观尽毁”、脑洞大开的历程。你的世界,将因这本书而颠覆。
在吴京平老师风趣幽默的叙述中,在一步一步了解“柔软的宇宙”和“弯曲时空”的奇妙过程中,我们有幸与大师相伴而行。对这段历程,作者有自己偏爱的观察角度。角度是——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伟大的发现不是科学家们开脑洞开出来的,每个科学发现都要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审视。比如热力学的发展与蒸汽机大规模应用关系密切,电磁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电气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
第二个角度,那就是——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普通人。当世界大战来临之时,他们是各为其主呢?还是捍卫人类的良知与底线呢?科学家们展现出了与丰富的人性侧面。
人类的历程就像无尽的远征,研读一段历史就好比偶尔回过头去,看看身后那一串长长的脚印。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原来走了好多弯路啊!我们不由得生出感慨。是啊,我们走了这么远了,但前头的路还长着呢……
吴京平,北京人,喜马拉雅FM、蜻蜓、网易云音乐等电台《科学史评话》主播。自诩为“会写程序的美工”,曾担任IT公司的美术总监。擅长用评书风格讲科普,受众无数,在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蜻蜓等电台均位居受欢迎主播之列。其主播专辑《行星传奇》《地球的刻度》《物种起源》《量子力学外传》《伟大的试验》《宇宙大爆炸》等广受好评,单辑收听量均百万以上。
没有人真正关心物质进入“克尔-纽曼”黑洞会发生什么,因为那和我们无关,所以凡是堆砌大量陌生细节的书都不好看。但这本书的逻辑完全不是这样,他会拉近你和宇宙的关系,把那时科学家的所思所想与你分享。——“得到”科普达人 卓老板
从未想到,科学史也能如此“平”易近人!如果说相对论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柔软的宇宙”,那么“评话”则是把难啃的理论和历史变得柔软可近。 ——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栏目策划人 旭岽
吴京平老师是我 20 年的至交好友,也是我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思维的启蒙老师之一。他听着相声评书、看着科学家故事、玩着电脑和天文望远镜长大,这些独特的经历让他看待科学史的视角非常独特。在准确与通俗之间找到了适合平衡点。《柔软的宇宙》是一本让我读着也上瘾的书。 ——《时间的形状》作者 汪洁
引子/001
第1章 见证奇迹的时刻/004
第2章 以太?/016
第3章 一代宗师/025
第4章 电气时代/037
第5章 收缩假设/044
第6章 两朵乌云/054
第7章 物理学的奇迹年/063
第8章 双生子佯谬/077
第9章 第五公设/090
第10章 弯曲的时空/101
第11章 宇宙常数/112
第12章 开天眼/121
第13章 核火球/138
第14章 大耳朵的发现/153
第15章 黑洞不黑/166
第16章 星际穿越/178
第17章 暴胀/189
第18章 玩自爆的小偷/200
第19章 黑暗的心/212
第20章 时空涟漪/222
第21章 时间去哪儿了/233
黑洞够不够黑,这的确是个问题!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这个黑洞居然会辐射粒子。让我们回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回望一下那段脑洞大开的研究史吧!
因为微波背景辐射被找到了,这是很明显的证据。伽莫夫他们提出的大爆炸学说现在已经在风头上压过了稳恒态宇宙模型,但是霍伊尔还是不相信这个理论,一度曾经有所动摇,但他后来又反水了,提出了新的稳恒态模型。不过大家对他的理论已经普遍兴趣不大了,当年那个崇拜他的超级粉丝霍金也已经长大成人。他打算报考霍伊尔的研究生,但是很遗憾,霍伊尔的学生太多,就把霍金调剂给了另外一位老师丹尼斯?夏玛。霍金这孩子很聪明,十七岁考进了牛津大学,还当上了赛艇队的舵手,是个风华正茂,才智出众的年轻人。可是,在牛津的zui后一年里,他开始变得笨拙,时常摔跤,人们注意到,这个学生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在考入剑桥大学之后,霍金的身体越来越差,讲话开始含混不清。父母带他去做了检查,他得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医生预言他活不过两年。但是,他还是挺过来了,尽管他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身体能活动的部分越来越少,后期他几乎全身都不能动弹,但是这不妨碍他的大脑思考那zui深邃zui遥远的宇宙尽头问题。这就是他的使命,不是吗?
还好,他没有成为霍伊尔的研究生,霍伊尔常年在外,在校园内停留的时间都不多,很难说会有多大精力去带学生,毕jing人家事务繁忙。夏玛老师则不同,他能实实在在地在学校里面好好培养呵护自己的学生,特别是霍金这样身有残障的年轻人。老师虽然自己还是偏向稳恒态宇宙,但是他鼓励霍金有自己的想法。夏玛是狄拉克的学生,说起来,狄拉克是霍金的师爷,也正拥有着名声zui大的教职?—?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当初牛顿也担任过这个教职,还是国王亲批的。若干年后,霍金也将担任这个教职,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剑桥上学期间,夏玛老师时常带着学生外出听讲座,结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霍金撑着不便的身体也跟着一起去。有一次碰到儿时的偶像霍伊尔讲学,霍金发现一个错误,不依不饶地大喊:“那个量是发散的!”闹得霍伊尔下不来台。偶像又怎样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夏玛老师的一大功劳便是把彭罗斯拉来入伙,从数学领域跳过来研究相对论和宇宙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玛老师在餐馆里碰上了彭罗斯,彭罗斯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分。后来彭罗斯和霍金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在夏玛老师的带领下研究广义相对论。彭罗斯比霍金大了十一岁,大约就是李白与杜甫的年龄差距。彭罗斯本行是数学家,在拓扑学领域有很深的功底,他把拓扑学引入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美国的物理学家对拓扑学并不重视,苏联人也不重视。朗道是苏联物理学界的学霸,他的入学考试号称叫“朗道势垒”,难度简直变态,能考进去的都是人尖。但是朗道不考拓扑学,因此另辟蹊径的任务就落到了英国人身上。法国人干什么去了?天知道!
这个拓扑学又是个什么学科呢?大家都玩过七巧板或者拼图吗?从理论上讲,这也算是拓扑学。拓扑学关注位置关系,不关心大小。曾经有个笑话,说有个老板想造一个动物园,这就需要去抓很多动物,然后把动物关在笼子里。这需要一大笔钱,老板就问各位专家,有没有省点钱的办法。大家面面相觑,zui后有个拓扑学家发言了,他说不用去抓野生动物,动物已经被抓住了。你想啊,一般的动物园都是动物们关在笼子里,人在外边看,现在我们把空间关系翻转过来:把人放在笼子里,动物放在外边,这不是一样的效果嘛!老板大受启发,于是世界上第yi个野生动物园诞生了。果然是把人关在笼子里,动物在外边自由自在地溜达。
故事当然是当个段子来听,但拓扑学的思维告诉你空间的位置关系是个很深奥的东西,特别是高维空间内的拓扑结构。数学上zhuming的“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倒是给人比较直观的感受。
莫比乌斯带(图 14 - 7)是个弯曲的二维面,在三维空间里面反扭了一下。这是一个没有正反面的二维空间,纯粹只有一个面。你拿一支笔来涂颜色的话,可以不抬笔全部涂满。我们假想有一种二维的小人,生活在这种二维空间之内。他就会发现,当他转一圈返回出发点的时候,居然成了原来的镜像,完全颠倒过来了,不过不要紧,他再跑一圈就正过来了。感受到拓扑学的魅力了吧!
克莱因瓶(图 14 - 8)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是一个有限无边的面,但是它也只有一个面。因为克莱因瓶是三维的,要想实现只有一个面,必须有第四个维度来帮忙,就如同莫比乌斯带一样。二维空间,要想实现只有一个面,就必须在第三个维度里面反扭一下。我们平时生活在三维空间里,感受不到第四个维度。因此你只能想象一下,克莱因瓶下面那个交叉的地方其实并不交叉,因为,瓶子尾巴是通过另外的维度接上瓶口的,这需要强大的脑补能力,暂时就别瞎想了,拓扑学匪夷所思的地方还多着呢。
与大师为伴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跨越两百年的物理学史,这是一个让人“三观尽毁”、脑洞大开的探索历程。
在一步一步了解“柔软的宇宙”和“弯曲时空”的奇妙过程中,我们有幸与大师相伴而行。对这段历程,我有自己偏爱的观察角度。第yi个角度是——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伟大的发现不是科学家们开脑洞开出来的,每个科学发现都要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审视。比如热力学的发展与蒸汽机大规模应用关系密切,电磁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电气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
1879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同年,电学宗师麦克斯韦在英国去世,时间上的巧合颇有点交接班的意味。麦克斯韦去世前一天,美国的爱迪生递交了实用灯泡的专利申请,爱因斯坦的父亲也将与灯泡结下不解之缘。你感觉到了吗?历史总是把千般线索巧妙安排。
至于第二个角度,那就是——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说得一点儿不假。你能想到吗?爱因斯坦上大学时经常翘课,而且他是奉子成婚。请不要责怪我太过八卦。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普通人。当世界大战来临之时,他们是各为其主呢?还是捍卫人类的良知与底线呢?科学家们展现出了与丰富的人性侧面。
了解科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这些科学家群体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有人早已故去,有人远在万里之外。虽然他们与我们不在同一个时空,但我们读他们的故事,不就相当于穿越时空,与他们为伴吗?能与大师为伴,是多过瘾的事儿啊!
什么是科学?
“科学”二字本是名词,字面原意就是“分科之学”。在我国,科学经常被当做形容词使用。人们总是说,“XXX不科学”,这时候“科学”已经成了正确与优化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对于科学本身的含义却未必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科学呢?人们往往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统统成为“科学”。这时的科学,就是狭义的科学。
凡是能被科学讨论的,必须是可以测量的。伽利略做斜面滚落实验,连续测量了上千次之多,比萨斜塔上的自由落体实验更是个广为流传的科学故事。尽管伽利略做没做过这个实验现在存疑,是不是在比萨斜塔做的也存疑。至少是在伽利略他们这一代人手里,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zui后逐步发展成了现代科学体系。
为什么要读科学史
科学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的“认知史”。我们一开始是怎么看待这个事物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对这个事物的重新认识,人类的知识是如何一点点累进的,都可以通过科学史得到了解。人类的认知历程是个非常曲折而又充满悬念的过程,听过我音频广播的朋友恐怕会记得我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按下葫芦起了瓢”。科学发现的历程就是如此,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冒出来了,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如破案一般需要层层抽丝剥茧,考验的是人类的耐心和洞见。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一步步向前发展,社会也在一点一滴进步。
人类的历程就像无尽的远征,研读一段历史就好比偶尔回过头去,看看身后那一串长长的脚印。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原来走了好多弯路啊!我们不由得生出感慨。是啊,我们走了这么远了,但前头的路还长着呢……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理解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而《柔软的宇宙》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吴京平先生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充满智慧的笔触,将那些原本深奥的科学理论,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些理论背后的哲学思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星际穿越”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科幻电影里的浪漫想象,更是作者基于现有科学理论的理性推演。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开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组合,让即便是对物理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心领神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宇宙,并非冷冰冰、硬邦邦的,而是充满着“柔软”的可能性,时间可以弯曲,空间可以伸缩,这一切都因为爱因斯坦的理论而变得生动起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是历史学家在梳理脉络,时而又像是一位哲学家在引人深思,这种多层次的表达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活力,绝不枯燥。
评分我一直对宇宙充满着好奇,但又常常因为科学理论的专业性而望而却步。《柔软的宇宙》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吴京平先生以其独特的“科学史评话”风格,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科学概念,变得亲切而易懂。他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天才的思考过程,也理解了他理论的革命性。而对于霍金,更是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科学理论,而是将整个科学史串联起来,从宇宙的起源讲到未来的可能性,比如“星际穿越”。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宇宙的壮丽。他善于运用比喻,让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将引力比作宇宙的“织布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并非只是冰冷的数据和公式,它背后蕴含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宇宙规律的敬畏。它让我更加热爱科学,也更加渴望去了解这个“柔软”而充满奇迹的宇宙。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必须承认,在翻开它之前,我对“相对论”这个词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中学时期的模糊印象里。然而,吴京平先生笔下的宇宙,却是如此生动而迷人。他没有直接搬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用一种仿佛在与老友闲聊般的语调,将爱因斯坦那个颠覆世界的思想缓缓道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爱因斯坦年轻时那颗充满好奇和求索的心,也感受到了他面对未知时那种既有挑战又有兴奋的激动。作者巧妙地穿梭于科学史的脉络中,让我看到了科学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碰撞,直至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灵魂,他们的故事,比任何小说都更具张力。尤其是当作者谈到宇宙大爆炸时,那种从无到有的恢弘叙事,让我在阅读时忍不住屏住呼吸,仿佛亲眼目睹了宇宙初生的那一刻。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普及科学知识,更是在点燃读者的好奇心,让你开始思考那些“为什么”和“怎么样”,并且不再畏惧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
评分读完《柔软的宇宙》,我的世界观仿佛被彻底刷新了一遍。吴京平先生用他独特的“科学史评话”方式,将原本严肃的科学知识,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许多人看来是天书,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得像是生活中最平常的道理,只是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霍金的介绍,那位以一己之力推动我们认知宇宙边界的巨人。作者不仅仅赞扬他的成就,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病魔时的坚韧与乐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是他们对真理的无限渴望。当作者谈到宇宙的尺度和时间的流逝时,我常常感到一种渺小,但同时又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吸引,那就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勇气。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只要我们愿意去倾听,去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读物。吴京平先生的《柔软的宇宙》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坐在我身边,娓娓道来关于宇宙的种种奇妙。他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融合了历史学、物理学和哲学,却一点也不显得杂乱。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现场,亲眼目睹了爱因斯坦推导公式时的神采飞扬,也感受到了霍金在黑板前书写方程时的专注。书中的“从宇宙大爆炸到星际穿越”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类对宇宙认知的不断拓展。作者并非一味地陈述理论,而是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他对于时空弯曲的描述,让我不再觉得这是一个纯粹的物理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你,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发现,去理解。它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宇宙的宏伟与神秘,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更多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