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制作技法 9787514006032

毛猴制作技法 97875140060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爱玲 著
图书标签:
  • 毛猴
  • 技法
  • 手工
  • 毛绒玩具
  • DIY
  • 制作
  • 儿童
  • 创意
  • 玩具
  • 布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14006032
商品编码:296818316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毛猴制作技法 作者 杨爱玲
定价 38.0元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14006032 出版日期 2015-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杨爱玲,1953 年生于北京,“北京毛猴李”第三代传人,
现为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师,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
玩具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从20 世纪90 年始和李迎春一起探讨研究毛猴艺术与教学
方法。
曾获奖项:
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第六届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
第九届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铜奖;
2007 年第三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奖;
人文奥运——第三届中国礼品暨纪念品设计大赛铜奖;
人文奥运——第四届中国礼品暨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
中国传统工艺精品大展(北京2008)铜奖;
2012 北京 东城民间艺术家作品观摩展奖。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序那是20 世纪的50 年代中期,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离东安市场很近,至多有一站多地,有时放学后做完功课,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去逛东安市场。记得一进东安市场北门,靠东侧那家商店的大玻璃橱窗里,展示着几件毛猴工艺品,有毛猴拉洋车的,有毛猴围着八仙桌吃涮锅子的,有毛猴剃头的……那神气十足、惟妙惟肖的样子,越琢磨越有味儿,把我迷住了,每次都是久久不愿离去。
后来我上了中学,学校在东华门,还是离东安市场不远,当空闲时我特意再去东安市场看那“小毛猴”时,小毛猴不见了。怎么回事儿?原来是实行手工业合作化,据说是由于制作毛猴工艺品的艺人太单一了,够不上“行业”,又创造不了多大的经济指标;更主要的是毛猴这玩意儿不能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不能表现工农兵的高大形象,甚至有污蔑劳动人民、颂扬大吃大喝之嫌,因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位以做毛猴工艺品为生的手艺人只好去刻写存车处的牌子,改行当上了自行车存车处的管理员了。
从此,不见了毛猴的踪影。
直到二十年后的1976 年秋,民间艺人曹仪简凭着记忆,恢复了毛猴工艺品的制作。不久,毛猴重抖精神在中国美术馆与广众重逢。当时我已从事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近二十年了,又见毛猴,心里甭提有多兴奋啦。我到曹仪简府上去拜访,曹仪简年长我近20 岁,可一说起北京的工艺美术,我们就立刻亲近起来了,侃毛猴儿的制作,议毛猴儿的序—半寸猢狲显精灵◎李苍彦3传承与创新,讲毛猴儿的发展前景,还谈《红楼梦》,山南海北,古今中外,越聊越投机。从此,我们成了忘年交,我多次去拜访他,结下了“毛猴之缘”。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可以说,从毛猴一问世,就为人们带来了认知的娱乐性。
我在编修《北京志工艺美术志》,撰著“北京工艺美术史”时,和在为1997 年9 月19 日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曹仪简毛猴艺术研讨会”写作《情趣出天然,毛猴显神奇》论文时,曾几次下功夫探究毛猴的来历,几乎查遍了有关北京地区手工艺术及史地风俗的古籍,也未寻觅到只言片语的记载,从历史遗存的工艺品实物中,也没见有毛猴的足迹。究其原因,很可能一是从历史上看,毛猴工艺品被“文人雅士”视之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二是从经济效益上看,毛猴工艺品被看作是哄孩子的小玩意儿,本小利微,不能取得多大的利润;三是从技术含量上看,虽然要做好毛猴工艺品也不那么容易,但与其他诸如琢玉、雕刻象牙、髹漆工艺等相比,制作的工艺还不是那么复杂;四是从材质上看,毛猴工艺4品用的原料便于寻找,也不贵重,蝉蜕、辛夷是有机物,不便于长久保存。
所以关于毛猴工艺品的文字记载如同凤毛麟角。其实,恰恰是制作毛猴的原料易寻、简便易学、便于传承却成了它的优势,这是其他传统手工艺所不可比拟的。小小毛猴体现它的材质美、技巧美、寓意美,广众的参与美,昔时虽不入典籍或难登“雅室”,但半寸猢狲显精灵,每件毛猴作品都透着那么细致、灵致、雅致,是“俗到极处便是雅”的凝聚,是美的真谛在民间的标志,雅俗共赏。
毛猴工艺品真的是查不到其来历了吗?在一些民间传说中,毛猴源自于“儿戏”,起源于清道光(1821 ~ 1850年)或清同治(1862 ~ 1874 年)年间,种种说法不一。我查阅文献资料,目前看到的记述如《琉璃厂小志》中,记载大约20 世纪20 年代在北京厂甸玩物摊有“猴戏玩物”出售。
猴戏玩物:以中药辛夷作猴身、蝉蜕作猴头及四肢,有单个猴形,有成群者,制成猴子开茶馆、猴子拉大片、猴子打台球,以及花果山等景物(孙殿起辑,1982 年9 月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在记述有关作家老舍的文字中,写有20 世纪30 年代老舍夫妇居住在济南南新街时,曾把从北京带去的、在隆福寺买的十几个毛猴摆放在新房作点缀。记得更为详细的文字,是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著,1982 年8 月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中描述,“厂甸是耍货的海洋,如不介绍这些特殊的耍货,也就显不出海洋的博大精深了”,“一是猴戏。这是厂甸所特有的,在所到过的其他地方,还没有见到过。这不是真的猢狲变把戏,而是作成的蚕豆大小的猴戏玩具。
普通的是签在一块小硬纸片上的一两个猴子作把戏,翻筋斗、盘杠子。
大型的有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火焰山等群猴玩具。其材料是用中药中的细辛作猴身,用蝉蜕作猴头和四肢,黄褐色、毛茸茸的身子,黄褐色5亮晶晶的头,作为小猴子,很是神似。以此为主,签在硬纸片上,再配上其他道具,便可做成各种猴戏了。精致地罩在小玻璃罩子里,像江米人一样,很是考究。”这些文字记载是出于当年在厂甸、隆福寺庙会上亲眼见过毛猴工艺品的人所记,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从《琉璃厂小志》等记述中,参考民间传说及相关文字,毛猴工艺品出现在清末民初。毛猴面世至今已有百余年应该是可信的。
自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北京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和贡献。李迎春、杨爱玲夫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李迎春和杨爱玲在十多岁时赶上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担负起保卫祖国北国边疆的任务,去“滚泥巴、炼红心”,一个炼了10 年,一个炼了8 年,待“”结束返回京城时,都已经二十四五岁了,一个分配到区医疗设备厂,一个分配到区修理公司,不久又赶上了“内退”、“下岗”,从少年到壮年,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磨砺后,四五十岁的人,上有长辈下有子女,不能总待在家里,他们思前想后,回忆起小时候曾经玩弄过的毛猴儿。李迎春的祖父在虎坊桥开过中药铺,他父亲带着他从小做过毛猴儿。他小时候逛厂甸、天桥时,也看见过毛猴,还跟着做毛猴的艺人学过,对他来说,虽然几十年没做了,但那做法还是记忆颇深。而且,做毛猴可以就地取材,不用投入多少资金,不用占多大的场地,更不用繁杂的机器设备。就这样,从2001 年开始,李迎春和杨爱玲夫妇全身心地投入到毛猴工艺品的制作中。
毛猴工艺品适合表现的大多是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李迎春省吃俭用,几年不添一件新衣裳也无所谓,可为了买一本参考书,花去半个月的退休金也毫不犹豫。
6为了做好毛猴,李迎春和杨爱玲从寻找基本的原材料开始就煞费苦心,从亲身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比如,采集蝉蜕和辛夷有很强的时间性,采集蝉蜕讲究的是一年之“季”在于夏,盛夏的雨后是寻找蝉蜕的好时机,他们踩着雨后潮湿泥泞的草丛,用竹竿捅挂在树上的蝉蜕。这时节,蝉蜕的质地是好用的,有韧性又洁净。可是用竹竿一捅,挂在枝条树叶上的雨水刷啦啦地滴落下来,弄得人浑身上下水淋淋的,不过,为了采集优质的猴料,再怎么样也乐意坚持住,往往在雨林中一转就是六七个小时。
他们还发现,不同地方的蝉蜕也有差异,比如说,城里的蝉蜕头大腿粗,适宜制作成年的猴;山里的蝉蜕头小腿细,适宜表现幼小的毛猴。用于做毛猴的辛夷,必须是秋天形成越过冬季的,这样的辛夷表面长了一层绒毛,好至第二年头打春时采摘,如果采摘早了,辛夷会是瘪的,若是摘晚了,待花一开,那就不能用了。好的辛夷是云南产的。这些经验,没有多年亲身实践,是不会体会到的。
为了小小的毛猴,他俩真是煞费了苦心。每做一件作品都兢兢业业,追求尽善尽美,有时一道工序就需要延续8 个小时。一件《老北京街景》,两人耗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做一件《娶亲》,两人足足用了55 天时间才完成。
在题材内容上,他们不满足于表现老北京民俗风情那种司空见惯的内容,还努力研创现代题材,比如反映当年知青生活的:远处是白桦林,厚厚的积雪,近处是戴棉帽子的知青在锯木头、抱柴火……勾勒出那火红的年代的生活场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他俩创作的一系列毛猴工艺品自2007年以来连获大奖,他们参加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玩具协会、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各种展览、展销、现场制作表演等活动,荣7获了北京市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北京礼物”商品赛、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展、北京工艺美术展、中国传统工艺精品展的银奖、铜奖、作品奖,等等。
这些获奖证书,见证着他们在制作毛猴时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心血和汗水。
他们传承了前辈艺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他们创新和拓展了毛猴工艺品的题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纵览李迎春、杨爱玲的毛猴艺术,从中可以看到夫妇俩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执着的爱,正由于他们曾经在北大荒经受艰苦岁月的多年锤炼,他们很珍惜现在,他们下决心要让小小毛猴为改革开放的生活添光增彩,要让北京的毛猴走向世界。
正值李迎春、杨爱玲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不断取得成绩时,不幸的是李迎春的逝世。杨爱玲整天沉浸于深深的悲痛中,本来是两个人的共同创作,如今只剩下了一个人。在经历痛苦之后她决心从无限的怀念中回到现实生活,继续完成李迎春未竟的事业。
从2007 年开始,杨爱玲应邀到中小学校、大专院校传授毛猴制作技艺,讲毛猴的历史传说,讲毛猴的特点,讲制作技法,讲怎样欣赏毛猴艺术。
从教学实践中,杨爱玲探索着在课堂上传授手工技艺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听课人,她坚持课前精心准备,课中积极引导,课后及时总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下功夫字斟句酌著书立说,杨爱玲终于写成了《毛猴制作技法》一书。这是李迎春生前的愿望,也是李迎春和杨爱玲夫妇为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添的崭新的篇章,更是他们为培植毛猴艺术结出的硕果。
我真诚地向各位喜爱和关心北京工艺美术的人推荐这本书。
甲午年立夏日于京广渠盘兔居本文作者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工艺美术一级大师8我与丈夫李迎春是“北京毛猴李”的第三代传人。李迎春的祖父李耀亭先生是“北京毛猴李”的创始人,他曾在老北京南城虎坊桥开设三元堂中药铺,当时店内有用于制作毛猴的“猴儿料”出售。我的公公李文喜先生从小受其父亲影响,经常制作毛猴。我的丈夫李迎春自幼对毛猴印象极为深刻,创作了很多作品,自觉地树立了追求个性的理念,力争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并在多年努力摸索中总结出了“三步法—分解、修形、粘合”的毛猴制作技法。
毛猴具有动态美,有情感,意义深。自只毛猴诞生以来,它就以拟人化强、有生命、有情感、有意义的肢体语言,以与人们沟通的方式存在于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里。简单易操作的技法、创意无限的题材、极具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构成毛猴艺术的特色。我们将老北京胡同文化、对亲人朋友的吉祥祝福、寓言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题材,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无声胜有声。将“记忆的、现代的、超前的”三种形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对毛猴艺术的追求目标。
2005 年,李迎春的作品《娶亲》和《老北京胡同》参加了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华夏风韵作品展”,并收入展览画册。
2006 年初,北京五家报纸同时为我们的作品做了宣传,此时“北京毛猴李”自序◎杨爱玲9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被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2007 年,李迎春的作品《招财进宝》在人文奥运—第三届中国礼品暨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
2008 年,李迎春去世后,我代他拿回第四届中国礼品暨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奖。
在此之后,作为“北京毛猴李”的第三代传承人,我坚守在我们夫妇两人共同创建的“北京毛猴李”艺术工作室,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毛猴创作。
2008 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北京2008—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作品荣获铜奖,并为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09 年,参加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北京民间艺术展”;2012 年9 月,作品《北京精神》参加东城区民协举办的民间艺术家作品观摩展,获奖,12 月,毛猴系列作品在第九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铜奖。
此外,“北京毛猴李”艺术工作室先后五次参加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并广泛参加社会各种民间艺术宣传活动,参加庙会、展览、进学校、进社区、送艺下乡、出国交流等活动上百余次。
我和李迎春在多年的研究、创作、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前辈、10老师、朋友的帮助和指导,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玩具协会、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等单位和领导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为我们创造了学习与展示的平台,使我们的毛猴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作品也得以发展创新,在此向他们以及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特诚谢北京玩具协会在我们成书过程中给予的关怀与帮助!感谢李苍彦老师为本书作序,在本书策划之初李老师对我们鼓励的话语一直激励着我们,促成了本书的完成。

匠心独运:传统木雕艺术的深度探析与实践指南 图书名称:《匠心独运:传统木雕艺术的深度探析与实践指南》 ISBN:978-7-5140-0604-9 --- 导言:木的生命与匠的灵魂 木材,作为自然界赋予人类最温和、最富有生命力的材料之一,承载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情感。从远古的工具到精美的艺术品,木雕艺术始终以其独特的质感、温润的色泽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占据着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匠心独运:传统木雕艺术的深度探析与实践指南》并非仅仅是一本技艺操作手册,它是一部深入挖掘传统木雕艺术的哲学底蕴、历史脉络、材料科学以及现代传承路径的综合性著作。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跨越纯粹的动手层面,抵达对木雕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让每一刀的落下,都充满对材料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 第一部分:木的哲学——材料的深度认知与选择 木雕的成功始于对“木”的理解。本部分将详尽阐述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所依赖的各类木材的特性,构建起一套系统的材料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中国传统木材的“性格”档案 本章深入剖析了如黄花梨、紫檀、沉香、楠木、樟木、榉木等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雕刻艺术的木材。重点不仅在于其密度、硬度、纹理,更在于其“性情”——例如,紫檀的沉稳内敛、黄花梨的行云流水之纹理如何影响雕刻的视觉效果;樟木特有的香气与易于雕刻的特性如何塑造了民间神像的生命力。 木材的生长期与密度关联性分析: 探讨气候、水文条件对木材微观结构的影响,这是理解木材抗裂性、稳定性的基础。 纹理的“命运”: 讲解如何观察和利用顺纹、逆纹、横截纹(端面纹)的差异,指导匠人在构思设计时,如何让纹理成为作品的天然背景或动态引导线。 “材性匹配”原则: 阐述不同题材(如佛像的庄严、花鸟的灵动)应如何精确匹配特定木材的物理与视觉属性,避免“好材用错地方”的遗憾。 第二章:木材的处理与养护:时间的序曲 雕刻的生命力,三分靠技艺,七分靠材料的准备。本章细致讲解木材从原木到可雕刻状态所需经历的漫长“驯化”过程。 科学的干燥技术: 传统“自然阴干”的科学原理,对比现代窑干技术的优缺点。重点讲解湿度平衡点(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EMC)的控制,这是防止雕刻完成后的开裂和变形的关键。 防腐与防虫: 介绍传统木蜡油、蜂蜡以及天然树脂在保护木材不受虫蛀和湿气侵蚀中的应用,以及其对雕刻表面质感的影响。 木材的“性格矫正”: 针对不同树种的应力释放方法,如木材的顺应性处理,确保大型或薄胎作品在雕刻过程中,内部应力能得到均匀释放。 --- 第二部分:技法的传承——从图样到立体的转换 本部分将聚焦于传统木雕技艺的体系化梳理,涵盖了从设计构思到工具运用的每一个环节,强调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形神兼备。 第三章:设计中的“气韵生动”:形制与比例的构建 传统木雕远非简单的形体复制,它遵循一套严格的比例和意境要求。 线稿与泥塑的转换: 详述如何将二维的图样转化为三维空间结构的概念草图,特别是针对神像、牌匾和圆雕的结构布局。 黄金比例与东方意境: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如斗拱的结构美)和绘画理论(如散点透视)如何被融入到木雕的整体布局中,实现作品的视觉平衡与内在张力。 留白艺术的精妙: 讲解在繁复雕刻中,“不雕”之处如何通过空间和光影的 interplay 来凸显主体,体现“虚实相生”的东方哲学。 第四章:刀法的“十八般武艺”:工具的哲学应用 工具是匠人的延伸。本章系统梳理中国木雕中使用的经典凿、刀具及其特定的使用场景。 基础凿具的辨识与保养: 详述平凿、圆凿、镰刀凿、三角凿等不同刃口角度和弧度的功能。着重讲解如何根据木材的硬度选择合适的刃口角度,以实现“削”、“刻”、“剔”的区别。 雕刻的层级与力度控制: 区分“线雕”、“浮雕”与“圆雕”在进刀力度上的差异。重点剖析圆雕中“剥皮”的起稿技法,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凿子深度和角度来营造体积感。 细节的“点睛之笔”: 专门讲解针凿、线凿在处理发丝、衣褶、兽毛等极微小细节时的技巧,强调“精微处见功力”的原则。 --- 第三部分:艺术的升华——风格流派与审美意趣 木雕艺术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流派。本部分引导读者领略这些地域风格的独特魅力。 第五章:地域流派的文化基因 系统介绍中国几大主要的木雕流派及其核心审美取向: 苏派木雕(精巧细腻): 侧重于薄胎、圆雕的精细技法,追求材质的温润与细节的入微,常用于室内陈设和仿古家具装饰。 徽派木雕(气势恢宏): 强调多层透雕的结构和宏大叙事性,常用于牌坊、厅堂藻井,注重线脚的力度感和整体的装饰性。 川派木雕(古朴浑厚): 倾向于夸张的造型和粗犷的刀法,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生命的野性力量。 第六章:表面处理的“二次生命” 完成雕刻后的打磨、着色与包浆过程,是作品最终呈现面貌的决定因素。 渐进式打磨的艺术: 详述从粗砂纸到极细砂纸的渐变过程,如何确保打磨不破坏刀痕的立体感,而是柔化其边缘,突出雕刻的层次。 传统着色与彩绘技术: 介绍矿物颜料的调配、仿古做旧(如“做锈”、“做旧色”)的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天然木材本身的颜色变化来烘托主题。 包浆的时光哲学: 深入探讨蜂蜡、桐油在作品长期使用和摩挲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包浆,这种“时间留下的痕迹”如何赋予木雕作品灵性与历史厚度。 --- 结语:当代木雕的使命与传承 本书最后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传统木雕技艺如何在现代设计语境中获得新生。我们呼吁新一代的匠人,在继承精湛技艺的同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诠释木材的潜力,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焕发光彩。 《匠心独运》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人文情怀于一体的专业书籍,是每一位热爱木雕艺术、致力于传统工艺实践与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珍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古朴又不失灵动的感觉,立刻勾起了我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凭这封面,我就能想象出书中蕴含的那些精巧绝伦的技艺。我一直对那些用双手创造出的艺术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传达出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封面上的“毛猴”二字,更是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在街边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小玩意儿,它们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时代的烙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充满匠心与温情的制作世界,去了解每一只毛猴背后可能蕴含的故事,去感受制作者们对这份手艺的执着与热爱。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推广,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独特的手工艺,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隐藏在封面之下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毛猴制作技法”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民间艺术和手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比较小众、但却充满智慧的传统技艺。毛猴,在我印象中是一种非常可爱、非常有生命力的民间玩偶,它身上似乎承载着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我猜测这本书会详细地介绍毛猴的制作过程,从选材、造型,到细节的处理,都会有深入的讲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教程,更能体现出制作者们的心血和对艺术的追求。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手工艺充满热情的人来说,能够通过一本书籍来学习和了解这样一项传统技艺,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实际的指导,也能感受到那种手工制作带来的独特魅力和成就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重拾一些传统技艺的爱好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时,亲戚们制作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品。虽然当时对制作过程并不了解,但那种手工制作带来的温暖和亲切感,至今记忆犹新。而“毛猴制作技法”,听起来就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手艺。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制作现场,去感受手艺人如何用巧手赋予普通材料生命。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捕捉毛猴的神韵。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教授技艺,更能传递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匠人精神的敬意。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也能从中获得一种宁静和满足感。

评分

最近我的工作压力挺大的,总是想找点什么来放松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觉得很有意思。毛猴,听起来就挺可爱的,而且“制作技法”四个字,又带着点儿动手DIY的乐趣。我一直觉得,做一些手工活,能够让人慢下来,静下心来,特别解压。我猜这本书里应该会介绍很多实用的制作技巧,比如怎么把材料处理得更生动,怎么给毛猴做出各种表情,让它们看起来不只是个摆设,而是有自己的“性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步骤,让我这个手工新手也能轻松上手,做出属于自己的毛猴。如果能让我完全投入到制作的过程中,忘却烦恼,那这本书的价值可就太大了。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段充满创意和乐趣的时光。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有着深厚感情的收藏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体现民间智慧和匠心独运的作品。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将普通材料变成艺术品的技艺,而“毛猴制作技法”这个名字,就暗示着一种将简单事物赋予生命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毛猴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成品,都能够有详尽的图文解析。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精湛的手法将它们塑造成栩栩如生、富有情感的毛猴形象。收藏不仅仅是拥有,更是理解和传承,而这本书,正是我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这种独特民间艺术的绝佳途径。我坚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