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地理
定价:28.00元
作者:梁明珠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58590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内容共分为十章,章是旅游资源总论,第二至第十章是对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知识进行分类介绍,在吸收出版的同类旅游教材优点的同时,以介绍中国的旅游资源为主,介绍有关地理知识为辅,并有机地使中国旅游地理知识融入旅游资源知识结构体系中;突出旅游资源的系列性和完整性,以廓清旅游资源分类的无序性和不合理性。本书既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从业人员参考,也适用于地理、历史、建筑与规划、园林、广告、新闻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以及从业人员参考和作为导游考试的参考、辅助教材;本书也可作为旅游开发投资参考书目,同时还可作为各地的旅游业海外促销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章 旅游资源总论
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征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四节 中国旅游地理的知识体系
第五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二章 地文景观
节 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岩溶地貌
第三节 丹霞地貌
第四节 海岸地貌
第五节 其他地貌
第六节 山地资源
第七节 风景名山
第八节 五岳名山
第三章 水域风光
节 水景与旅游
第二节 江河胜景
第三节 湖库姿色
第四节 瀑布景观
第五节 泉水价值
第六节 湿地利用
第四章 天象资源
节 大气景观
第二节 天象奇观
第三节 气候景观
第四节 气候优越的旅游城市
第五节 避暑胜地
第五章 生物景观
节 生物资源概述
第二节 植物景观
第三节 动物景观
第四节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
第六章 历史古迹
节 文物遗址
第二节 古都名城
第三节 水利路桥
第四节 民居建筑
第五节 古代建筑
第六节 古典园林
第七节 帝王陵墓
第七章 宗教文化
节 中国四大宗教
第二节 宗教文化与建筑
第三节 宗教名山
第八章 现代景观
节 城市景观
第二节 产业资源
第三节 康体设施
第四节 主题公园
第五节 博物展馆
第九章 民俗风情
节 民俗风情的概念
第二节 民俗风情的分类及特点
第三节 民俗风情的旅游价值
第四节 节会庆典与民间歌舞
第十章 购物美食
节 特产名品
第二节 旅游纪念品
第三节 名街名店
第四节 美食佳肴
附录
建议阅读材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于“旅游地理”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以为会是一本偏学术性的读物。但《中国旅游地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散文集,里面有诗意的风景描绘,有深邃的历史人文思考,更有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凝视。当我读到书中对长江三峡的描述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壮阔的峡谷和奔腾的江水,更能体会到三峡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以及如今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变革。书中对丝绸之路的介绍,更是让我如同穿越时空,看到了古老商旅的驼铃声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辉煌与沧桑。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地理学的专业术语巧妙地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语言,并且在文字中融入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感悟。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和一位博学而又充满激情的向导一起,漫游在中国的山水之间,听他娓娓道来,分享他对这片土地的独特见解。
评分《中国旅游地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地理知识普及读物,毕竟“中国旅游”和“地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容易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地图、干巴巴的统计数据和晦涩难懂的地质构造。然而,当我翻开它,却惊喜地发现,这完全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旅行体验。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从遥远的石器时代开始,一步步讲解地形地貌的形成,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山川湖海、草原戈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来。书里那些关于黄山云海的壮丽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读到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意描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山水甲天下”的绝美画面,漓江的清澈、喀斯特地貌的奇特,都跃然纸上,让我心驰神往。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个地区时,不仅关注了其地理特征,更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历史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风土人情,仿佛在为我讲述一个个关于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让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背上行囊,去书中描绘的每一个地方,亲身体验那些文字所带来的震撼。
评分《中国旅游地理》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的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展现了中国辽阔土地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介绍,作者没有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去审视,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讲述他们独特的语言、服饰、节日和生活习俗,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书中对于一些地理奇观的解释,也让我惊叹不已,比如对张家界石柱林形成的描述,让我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神奇力量,也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了敬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字中传递出了一种对中国土地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让我深受感染,也激发了我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热爱我的祖国。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认识了中国,更是让我学会了从更深层次去欣赏这片土地的美丽与独特,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人。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详尽而充满魅力的旅行邀请函。我一直对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好奇,但苦于对地理知识了解不多,很多时候看到精美的风景照,也只能惊叹,却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地质成因或是地域特色。而《中国旅游地理》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地理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旅行叙述中。比如,在讲解青藏高原时,它没有罗列高原的海拔高度和气候数据,而是通过描绘高原湖泊的湛蓝、雪山的巍峨,以及藏族人民虔诚的信仰,让我感受到高原的神秘与纯净,也理解了为何这里被称为“世界屋脊”。在介绍沿海地区时,它也不仅仅是介绍海岸线长度和海产品种类,而是深入讲述了不同海域的地形地貌对渔业、航运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让我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众”旅游地的介绍,那些不为人知却同样惊艳的角落,被作者用文字赋予了生命,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让我意识到中国的美远不止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罗列景点,更是通过文字,将一个个地方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比如,在讲述云南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大理、丽江,而是通过对怒江峡谷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原始的野性和生命的顽强;通过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象的描写,让我仿佛听到了虫鸣鸟叫,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不同地区时,所展现出的视角的多样性。他会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去解读山脉的形成,也会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去解释植被的分布,但最重要的是,他会将这些地理信息与当地的文化习俗、民族风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我理解,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又如何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了解,不再停留在地图和书本上,而是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每一个地方都有了它独特的灵魂和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