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建筑与文化随笔集 Ⅰ 再见,牛津与剑桥
定价:68.00元
作者:胡绍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502986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作者胡绍学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59年毕业后从事建筑事业至今,有着丰富的建筑专业经验和艺术涵养,本书即是他从业多年的一个人生整理;
2.本书集专业知识、美学艺术、风土人情等内容于一身,既有建筑学干货,也有平和动人的一面。
3.本书以作者游历的多个欧美国家为脉络,辅以多幅全彩插图(作者对世界知名建筑的速写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照),使读者仿佛置身多彩的异国。
内容提要
作者在20世纪80、90年代赴英美等国家进修,牛津、剑桥是他所有旅程和记忆的起点。
与它们再见,是希望再经历一次记忆中的美好。
作者已过耄耋之年,他在这本书里以一个普通人、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来记载和描述求学之路中看到的建筑、碰到的事情和遇见的人,还有那些沉淀在城市里的历史与文明。
目录
旅英随笔
003 再见!牛津
012 走进英国历史
024 凋零的玫瑰——参观威尔士古堡有感
035 参观布伦海姆宫有感
042 伦敦国家剧院观剧有感
056 走访莎士比亚故居
塞纳河畔
069 灰色巴黎,异乡人的故乡——兼谈城市色彩和城市的包容性
080 塞纳河
085 魂断蒙马特
096 巴黎,近现代艺术的摇篮
121 重返博扎特
漂泊的荷兰人
135 向日葵——梵高本人的真实写照
149 叶塞尼亚,你将去向哪里?
——参加阿姆斯特丹港口人工岛概念性规划有感
城市印象
161 风光依旧,负荷沉重——威尼斯在叹息
177 米兰印象
198 佛罗伦萨所感
213 日内瓦印象
东行扶桑
227 踏上冲绳岛
245 再评日本京都龙安寺石庭
——剖析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
大洋彼岸
257 告别牛津,又到剑桥
265 波士顿随笔
286 冬青树与好莱坞
292 纽约印象
312 得克萨斯——美国的“另一半”
作者介绍
胡绍学,193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14岁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17岁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建筑教学及建筑设计工作至今。1989年于英国牛津理工大学进修,1993年于美国哈佛大学进修。1993年至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1989年至2000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200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及省部级奖项,发表专业著述3本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时空,邀请读者一同走入那些古老学府的学术殿堂。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也相当细腻,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久违的阅读体验,比电子书带来的冰冷感要温暖太多。我一直对那些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和学府充满了向往,牛津和剑桥,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无数的知识、故事和传奇。想象着那些穿着传统长袍的学者,在古老的图书馆里埋首苦读,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激辩思辨,那种氛围,即使是隔着遥远的距离,也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作者,胡绍学先生,他的名字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对这些学府有着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的人。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他的文字里,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那里的文化气息,去聆听那些关于学术、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低语。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迷雾,领略那份独属于牛津和剑桥的智慧之光,也希望从中能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和学习的启示,让我在浮躁的当下,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刚翻开《建筑与文化随笔集Ⅰ:再见,牛津与剑桥》,立刻被那股扑面而来的知识气息所吸引。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点明了主题,牛津和剑桥,这两个世界顶级的学术殿堂,总是让人心生敬畏。我一直对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学术氛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它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文化和思想的熔炉。作者胡绍学先生,他的文字功底想必是相当了得,才能将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娓娓道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建筑的宏伟与文化的精髓巧妙地结合,描绘出那些古老学院的独特风貌。比如,那些哥特式的尖顶,庄严的图书馆,宁静的庭院,它们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学术精神?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著名学者、艺术家或是科学家在这些地方的轶事?我尤其好奇“再见”这个词的含义,是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告别,还是对某种学术时代或人生阶段的感慨?这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地理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思想和文化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书散发出的信息,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学术和历史的强烈兴趣。提到牛津和剑桥,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古老的学院,庄严的图书馆,以及无数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曾在此徜徉的身影。作者胡绍学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沉静而智慧的韵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跟随他的笔触,去深入了解这些世界顶尖学府的文化肌理,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下如此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描述,更是作者如何通过建筑来折射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某种建筑风格是否与某个时代的学术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或者,某个角落的故事是否孕育了某个重要的学术发现?“随笔集”的体裁,让我相信这本书会充满个人化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地方的独特感触,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再见”二字,又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淡淡的怀旧色彩,仿佛作者正在与一段珍贵的时光告别,这不禁让我更加好奇,他将会在书中讲述怎样的故事,分享怎样的回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从封面设计到书籍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气质。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仅要有内容的深度,更要有呈现形式的温度。书名中的“随笔集”让我预感到这是一种比较轻松但又不失深刻的阅读体验,作者胡绍学先生以一种较为个人化的视角,去解读和分享他对牛津和剑桥的观察与思考。我曾对这两个名字有着各种各样的想象,在电影、书籍中零星地接触过它们的身影,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不够真切。我期待这本书能帮我揭开这层纱,让我看到那些真实的建筑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作者是否会分享他与这些地方的亲身经历,那些独家的视角和感悟?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作者的文字,感受到那种在古老学术氛围中熏陶出来的独特气质,那种既有严谨求索的学术精神,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读一本关于牛津和剑桥的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旅行,一次对知识和理想的追寻。
评分手捧着这本《建筑与文化随笔集Ⅰ:再见,牛津与剑桥》,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书名中“牛津与剑桥”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的光环,它们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无数心怀梦想者的圣地。作者胡绍学先生,他的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形象。我深信,他笔下的文字,一定饱含着对这些古老学府的深情凝视和独到见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建筑的魅力,不仅仅是它们的宏伟壮观,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印记。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刻,都可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地方的情感,是对过去辉煌的怀念,还是对某种精神的致敬?“再见”这个词,更添了一份故事感,或许作者在这里有着特别的经历和感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牛津与剑桥会有怎样的呈现?这次阅读,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一次对人类文明瑰宝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