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
定价: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王金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500467014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作家、文物收藏家王金昌的《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书中回忆了改革开放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作者的古玩情缘;再现了早期党人张申府给的亲笔信,国民党将领亲历西安事变的回忆及抗战日记,张学良亲信朱光沐与朱五的情书;展示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历史照片。很多资料鲜为人知。
《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稿是作者的收藏记录。用纪实笔法叙述作者在潘家园的收藏经历及其心得,文中再现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的原始照片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红色特务潘汉年冤案始末;创始人张申府1949年给的信;国民党元老陈修夫解放后写的自传;国民党中将张丰胄抗战期间日记;宋希廉回忆瞿秋白及就义经过的材料;朱光沐与赵五的情书;平民知识分子董毅在抗战期间于北平写的日记;12·9活跃分子魏东明的自传;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的信,吴印咸在期间的遭遇等配合相关的图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收藏故事中让读者体味古玩的文化意蕴与沧桑的历史时间与人物,读来轻松有趣。
王金昌,河北成安人。近年在《十月》等刊物发表散文、中短篇小说多篇。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有的拍成影视作品。出版有《红色典藏》等著作。现居北京。
章 潘家园入门
刺激与启发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喜欢上了古玩。
那时,我在香港工作,深受香港古玩拍卖市场的影响,也试着在市场上买些瓷器、字画,但心中没底。
一次,在油麻地跳蚤市场,一位从内地移民到香港的所谓香港人,专买欧洲制造的旧机器零件,如齿轮、轴承什么的。他看到我是内地来的,手里拿着一个青花盘,就用挑衅的语气说:“你们内地‘表叔’,来这儿尽捡些内地的碗碟破烂,我们香港人,是捡人家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他的这番话,对我自尊心刺激很大。我当场反驳说:“先生,你捡的才是外国的垃圾,而我这是国宝!你知道‘中国’的英文怎么说吗”他说:“你怎么开口中国,闭口中国的,这里还不是解放区的天。”
我看话不投机,就走开了。
在香港时,我经常光顾鉴真邮品拍卖公司。有一次,老板拿出一枚贴有民国帆船邮票,盖有“洪宪元年”邮戳的袁世凯“洪宪”年实寄封,该封是从新疆伊犁寄往北京的,非常珍贵。这枚邮票当月的拍卖目录标底价五万港元。这数字比我两年的工资还多。老板说,这枚实寄封是他在国内花五元人民币买到的。中国旮旮旯旯到处都藏有宝贝,只要你懂,你有眼力,你有这个文物收藏意识,你用心去找……
这位老板的话给我很大启发,大大激发了我收藏的欲望。我心想,自己居住在北京,搞收藏也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
我的启蒙老师
一个想进入古玩收藏的人,有了收藏的欲望还不够,还得懂得鉴别。首要是能辨别真伪。为了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我到处寻找有关鉴定方面的书籍。当时,这方面的书籍很少。一次,我在香港湾仔一家旧书店看到一本《古玩指南》,就马上买了下来。这本书是文物鉴赏家赵汝珍所著,民国三十一年出版。赵氏在自序中开篇名日:今日之中国,无一不遭外人之蔑视,其之例外,即中国开化早,历史悠久,历代所遗留之文物精美奇妙,光怪陆离,非任何外国所能企及,世人对之无不崇拜。中华民族之在今日尚夸耀于世,尚能为世人所称道者,唯此而已。
读着作者自序,我十分激动和感慨,简直像他乡遇故知。这本书坚定了我进行收藏的决心。
《古玩指南》目录里有字画、瓷器、铜器、古书、碑帖、古代砖瓦等共三十章。我就按顺序,先读字画部分,再读瓷器部分,尤其对瓷器部分读得特别认真。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极具匠心。它不像传统的历史读物那样,按照时间线索或事件脉络来展开,而是更加自由和跳跃。作者仿佛是一个在潘家园里悠游的智者,他可能因为看到一件不起眼的铜锁,就联想到一段关于门扉与隔绝的故事;也可能因为遇到一本残缺的线装书,就引出一段关于失落的文化的追溯。这种“信马由缰”式的叙述,反而带来了一种阅读的惊喜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你去往哪个时空的角落,会遇见怎样的人物和故事。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探索未知和发现新奇的魅力所在。
评分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语言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乏市井的烟火气。在描述那些精美的古董时,他会用词考究,仿佛能嗅到古木的清香和铜锈的微涩;而在讲述普通人与旧物的故事时,他又会显得格外接地气,那些朴实无华的情感,瞬间就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他写到的一些关于“捡漏”的经历,那些充满戏剧性的偶然,以及背后透露出的对知识和眼力的考验,都让我读来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与他一同经历了那份惊喜与失落。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物的价值”。我们常常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但作者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维度——历史的沉淀、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他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普通的物件,也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种对于“价值”的重新定义,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物品,思考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故事。
评分总而言之,《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旧物和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生感悟的书。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获得新的感悟。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尊重历史,也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总能在我不经意间,给予我温暖的慰藉和深刻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所传递的“时间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物件,无论多么普通,都可能在时光的流转中积淀下厚重的故事。作者通过对潘家园中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旧物进行梳理和挖掘,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被遗忘的侧面。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珍视那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过往。那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是阅读这本书最宝贵的体验。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怀旧”这个概念的处理。他并非陷入感伤,而是用一种更加积极和探索的态度来面对过去。他让我们明白,怀旧并非是对过去的简单留恋,而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对传承的思考。他通过对一件件旧物的细致描摹,让我们看到了过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并且充满着智慧和温情。这种对过去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作者当时发现这些物件时的情景。是在一个熙熙攘攘的早晨,还是在一个清冷寂静的午后?他是在无数杂乱的货物中,一眼就认出了它的价值,还是经过一番细致的辨认和琢磨?这些场景的想象,让阅读体验更加生动。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一位故事的发现者和讲述者,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得这些冰冷的物件也仿佛有了温度和生命。
评分最近鬼使神差地在网上搜罗了一些老物件,结果翻出来一本旧书,书名赫然是《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9787500467014。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纸张泛黄的触感,书脊处略微磨损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我本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着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关于潘家园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旧货市场的点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物件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往事。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超我最初的设想。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董照片或市场价格,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并非以一个冷冰冰的收藏家视角来审视那些老物件,而是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每一个物品所承载的温度和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诗意,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作者的叙述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轻柔地流淌,时而激荡起层层涟漪。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将微渺的细节放大化。我时常会沉醉于他的文字之间,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潘家园,与他一同寻访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珍宝。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被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震撼。他描述一件瓷器的釉色,不是简单地说“青色”,而是会细致到“雨过天青,却又带了些许雨滴凝结的半透明感,隐约可见内里的胎骨,如同沉睡千年的玉龙”。这种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将我拉入了那个充满韵味的场景。更让我着迷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描绘物品本身,更是通过这些物品,去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比如,他对一枚旧怀表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其精巧的机械结构,更会联想到它曾经被谁珍藏,在怎样的场合被打开,滴答声里是否承载过某个人的思念或期待。这种将无声的物件赋予生命力的能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