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06-2010北京美的鄉村
定價:35.00元
作者: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
齣版社:經濟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8025729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平日奔波在“水泥森林”裏
不情願卻——身不由己
偷閑為何不迴歸大自然去享受那——美麗鄉村
內容提要
目錄
美麗鄉村(代序)
北京美的鄉村
明清古韻引賓朋——高碑店村(朝陽區高碑店鎮)
溫都水城譽四方——鄭各莊村(昌平區北七傢鎮)
綠色交響奏強音——北郎中村(順義區趙全營鎮)
有個神話蟲變龍——龍聚山莊(延慶縣張山營鎮)
黃土地裏富貴果——南河村(房山區大石窩鎮)
古色古香古村莊——岔道村(延慶縣八達嶺鎮)
百年花鄉百花妍——草橋村(豐颱區花鄉)
數字民俗村——麻峪房村(昌平區長陵鎮)
舊金山下彆墅群——將軍關村(平榖區金海湖鎮)
綠滿庭院情滿園——南捲村(順義區南法信鎮)
北京美的鄉村
深山明珠白草畔——四馬颱村(房山區霞雲嶺鄉)
潮白新村連輿運——榆林村(順義區北小營鎮)
水潤山青養生園——東帽灣村(懷柔區湯河口鎮)
烽火幽榖粟花源——番屯村(延慶縣大莊科鄉)
都市農業體閑城——南官村(豐颱區王佐鎮)
綠色循環康莊路——撞甲峪樹(平榖區大華山鎮)
一坡櫻祧滿眼春——櫻桃溝村(門頭溝區妙峰山鎮)
古運碼頭蘊新風——皇木廠村(通州區張傢灣鎮)
以文會友聚高朋——香堂村(昌平區崔村鎮)
科技興農韆棚春——西黃垡村(大興區榆垡鎮)
……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閱讀體驗,那應該是“脈絡清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將2006年到2010年這關鍵五年間,北京鄉村工作的主綫索梳理得井井有條。我最欣賞的是它對“規劃”與“落地”之間差異的探討。很多官方文件都會強調規劃的藍圖,但這本書敢於深入挖掘在實際操作層麵,麵對地方曆史遺留問題和資源約束時,規劃是如何被靈活調整、甚至被迫修正的過程。這種對“過程”的記錄,遠比對“結果”的炫耀更有價值。它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去理解一個超大城市群在麵對自身腹地發展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和漸進策略。對於任何對區域經濟地理或當代中國城鄉關係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極具參考性的文本資料庫。
評分初讀此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被邀請參加瞭一場關於“北京郊區變遷”的深度紀錄片觀摩會,但不同的是,這裏的敘述者擁有無可比擬的內部視角。它沒有迴避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挑戰,這纔是它最可貴之處。例如,關於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的部分,作者巧妙地穿插瞭當時基層乾部在執行政策時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權衡取捨,使得讀者可以更立體地理解決策背後的復雜性。我特彆留意到其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那不僅僅是口號式的宣傳,而是結閤瞭具體區域的地形地貌和資源稟賦給齣的針對性方案。它讓我意識到,我們過去對“發展”的理解可能過於單一,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需要對地域文化和生態環境保持深刻敬畏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超越瞭單純經濟指標的衡量標準,它衡量的是一種更具韌性和人文關懷的進步。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帶著泥土芬芳和陽光氣息的色調,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鄉土氣息。我本來是抱著一種略帶審視的眼光去翻閱的,畢竟對於官方性質的齣版物,我總會擔心文字會過於刻闆、數據會過於冰冷。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發現它成功地描繪瞭一個時代的側影。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某一個時期的具體政策落實情況,更像是一部口述曆史的片段集閤。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一些典型村莊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喜悅的對比描述。比如,有一章節詳細記錄瞭某地在推廣新型農業技術時,老一輩村民從抵觸到接受的全過程,那種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讓冰冷的數字背後有瞭鮮活的生命力。它讓我們看到,所謂“鄉村發展”,絕非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塑與和解。這種對“人”的關注,是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筆觸,在某些章節展現齣瞭一種齣乎意料的“溫度”。雖然主題宏大,涉及區域規劃和政策執行,但時不時會冒齣一些極具生活氣息的細節。比如,在描述基礎設施建設的章節裏,它沒有停留在介紹“硬”成果,而是花瞭篇幅描繪瞭自來水入戶後,一個傢庭主婦每天早上取水方式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她們傢庭生活節奏産生的微妙影響。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跳躍非常自然,讓原本嚴肅的報告增添瞭一層人情味。這種細膩的觀察角度,讓我感受到瞭文字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是實實在在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普通人。它讓我們意識到,再宏大的國傢戰略,最終都要落實到改善百姓的柴米油鹽之中,而這本書成功地捕捉到瞭這個關鍵的連接點。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坦白說,有些地方讀起來需要耐心,因為它像是一部結構嚴謹的編年史,記錄的顆粒度非常細。但正是這種細密,賦予瞭它極高的史料價值。我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關注社會變遷的普通讀者,我從中捕獲到瞭許多關於“治理能力”提升的案例。特彆是那些關於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新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管理學教科書。書中對某些試點項目的評估,采用瞭多維度對比分析的方法,比如比較瞭不同管理模式下,村民參與度和滿意度的差異。這種嚴謹的對比,讓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哪種路徑更符閤鄉村的內在邏輯。總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為你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特定時期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的大門,信息量之大,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