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任在旅途 行走中国
定价:39.80元
售价:27.1元,便宜12.7元,折扣68
作者:任国才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3249587
字数:280000
页码:2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为什么要旅行?任国才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的感悟是“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每个人的旅行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出生和死亡,但人生旅途的精彩与否,靠每个人自己去把握和创造。想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丰富,更精彩,那就去旅行。 作者有多年旅游咨询与管理经验,《任在旅途(1行走中国)》为10年游历中国形成的文字。
《任在旅途(1行走中国)》一书,从任国才的中国旅行游记中精选了34篇,每个省份1篇,深度讲述了他在中国各个省份旅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任在旅途(1行走中国)》是读者了解大美中国的窗口,也是体验人文中国的渠道。
出生于浙江东阳,成长于山水浙江,2002年浙江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历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拓展部总监、华东分院院长,旅游网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现任美国AE公司中国区助理董事、经济规划师,兼任国际休闲产业协会(ILIA)常务理事、国际旅游投资协会(ITIA)国际事务专员。 从事旅游咨询规划工作十余年,代表性案例包括《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湖北武当太极湖网络整合营销规划》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旅游报》、《南方周末》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几十篇,曾被多个部门和企业聘为旅游发展顾问,荣获泰山“荣誉山民”和西江千户苗寨“荣誉村民”称号。 以玄奘、马可·波罗、徐霞客为榜样,以“走遍中国、环游世界”为目标,用12年时间,考察了中国100%省份、50%市州盟、20%区县市。“用脚步丈量中国、用笔纸记录中国”,一路旅行一路写作,在驴评网(现携程网攻略社区)和网空间发表中国旅行系列游记百余篇,是携程网“首批旅行家”和网“认证博主”。
当我翻到书的后半部分时,我开始留意到作者在记录中所体现出的那种独特的时间观。他似乎并不急于抵达某个终点,而是非常享受“过程”本身。书中的许多篇章,与其说是对地点的描述,不如说是对“等待”和“偶遇”的记录。他会花费大量笔墨去描绘在某个偏僻站点漫长的等候,如何在那种近乎停滞的时间里,观察到云卷云舒,或者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者进行了一次短暂而意味深长的交谈。这种对“慢”的赞美,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时间,用精准的笔触串联起来,揭示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种叙事手法,让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人,也情不自禁地放慢了呼吸,跟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沉浸在那份难得的宁静与悠远之中。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发现往往不在那些被标记好的旅游热点,而是在那些被匆忙的脚步所忽略的角落里。
评分读罢此书的开篇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执着与热爱,那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探究精神,将寻常人眼中一闪而过的事物,用文字细细打磨,最终呈现出宝石般的光泽。譬如,他描绘某段古道时,不是简单地提及它的长度和年代,而是深入到构成这段古道的每一块青石板的纹理、每一棵路边老树的年轮,甚至记录了在不同季节里,阳光以何种角度斜射下来所形成的光影变化,那种细腻到令人咂舌的观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付出的心血。这种对“在场感”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于一般游记文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田野调查报告,但其文笔之优美,又完全摆脱了学术著作的刻板。每次合上书页,我总会忍不住起身,走到窗边,试图用自己的目光去重新审视窗外的寻常街景,思考其中可能隐藏的、尚未被发掘的“故事线索”。这种阅读带来的思维上的拓展和对周遭环境的重新感知,是这份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它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有机结合。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初拿到手里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头一动,仿佛预示着一场漫长而未知的远行。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蕴含深意,没有过多花哨的图案,仅仅是几个沉稳的色块和遒劲有力的书名,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里面的文字排版疏朗有致,读起来毫无压力,即便是面对那些或许略显严肃的历史或地理描述,也能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地描绘某一处地方独有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遗迹,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能清晰地听到当地的市井喧哗,闻到那里的炊烟味道。而转换到宏大的叙事时,笔锋又变得开阔,视野瞬间拉远,将所见所闻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地理格局中去审视,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不断“发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行走”的文字集,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文化地图,引导着读者去触摸那些被时间冲刷但依然鲜活的中国印记。
评分整本书读完,留给我的印象是丰满而立体的,它构建了一个由无数鲜活个体和厚重历史交织而成的中国侧影。作者的文字具备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即便不看任何插图(如果它有的话),那些关于山川、河流、建筑乃至人物面部表情的描摹,都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影像,仿佛我刚刚结束了一次身临其境的深度考察。这种文学性的构建,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本土语言的精妙运用,他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比喻,最传神的动词,让枯燥的地理信息立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旅程。作者在记录外界的同时,也无形中投射出了他自己对生活、对历史、对“根”的思考。这种内在的探索与外在的行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纪实文学,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在我看来,是匠心独运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按地理顺序罗列,而是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情感逻辑和文化脉络在推进。有时候,作者会用一整章的篇幅,去追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习俗的源头,将我们从一个遥远的边陲小镇,瞬间拉回到几百年前的某个宫廷典故中去,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奇妙。语言风格的转换也极为流畅自然,时而古朴典雅,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时而又变得现代而富有哲思,对当下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番冷静而深刻的反思。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克制与尊重,他从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心态去观察和记录,去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哲学。这种对“理解”的坚持,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仅是视觉和知识的盛宴,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让人在浩瀚的中国文化面前,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