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 9787508611792

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 978750861179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秋杨 著
图书标签:
  • 珠峰
  • 登山
  • 探险
  • 日记
  • 王秋杨
  • 旅行
  • 纪实文学
  • 个人成长
  • 励志
  • 自然风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11792
商品编码:296898644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王秋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611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只为与你相遇》这本书,以一个非职业的登山爱好者的角度叙述了一段精彩的历程。更不用说这位登山爱好者还是女性,是世界上**个完成了地球南极、北极、**极这三极探险的华人女性。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繁忙的成功的企业家,一位被各大时尚及女性媒体所青睐的时尚人物……
相较于职业登山者和普通登山爱好者的差距来说,王秋杨的身份更容易被其他“山友”所接受,一位清秀的女性,仅从体质这一点来说,就能够拉近她和广大登山爱好者的距离,从而也使得《只为与你相遇》这本书更为引人入胜。
在本书中,王秋杨用她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笔调和诗一样的语言将攀登珠峰的整个过程娓娓道来。攀登珠穆朗玛峰,这在一般人看起来艰苦卓绝的历程,到了王秋杨的笔下竟然变成了一段不乏轻松甚至是诙谐的时光。抛开这些不说,一个女人是怎样登上了令人却步的珠穆朗玛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除了介绍珠峰登顶的过程和涉及了专业器械、装备的知识以外,还有更多关于雪域风情的描写和世界屋脊上的风土人情。王秋杨自己在登顶过程中的心路变迁,以及她自己在精神上的感悟也是吸引读者的卖点之一。
可以把《只为与你相遇》当成一篇游记,也可以当成一份“心灵鸡汤”,它不仅具有相当优美的文字,还附以王秋杨登顶过程中大量的拍摄所得。多达数百张照片,虽不能说全方位,也可以说是从一个相当广阔的侧面为读者展示出雪域高原的美丽风情和神秘氛围。

内容提要

国内部全程记录珠峰攀登的图书作品《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是企业家、慈善家及登山探险家王秋杨女士的*力作,记录了她在2007年攀登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其间的真实经历。
全书按照攀登过程分为五个章节,系统记录了作者从进藏、适应性行军、山下休整到成功登顶、下撤的全过程,历时53天,共计10万余字;书收录精美图片200多幅,涉及珠峰地区的民风民俗、地形地貌,以及营地生活、攀登经过以及雪山风光,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珠峰的攀登线路、地形地貌、气候变迁以及雪山风光等图片资料十分珍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书中300多处涉及登山专用术语、专业器材、登山历史及人物等名词都配以详细实用的注释,使全书更加完善和丰满。
王秋杨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笔调和清新活泼的语言,将攀登珠峰的整个过程娓娓道来,把原本枯燥单调的营地生活写得轻松诙谐,平易近人;依赖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登山体验,作者生动而细致地为我们揭示了攀登过程中所蕴含的精神感悟和生活智慧,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攀登体验,深刻独到,引人入胜;同时,作者提供了多达数百幅精美图片,全方位展现了珠峰作为世界高峰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雄伟、圣洁和美丽,以及青藏高原的深邃、宁静、安详和神奇。从整体上看,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读性强,是目前关于珠峰以及珠峰攀登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王秋杨于2007年5月24日成功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她先后攀登过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新疆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以及非洲、欧洲、南极洲的高峰,具有丰富的雪山攀登经验。2005年4月和12月,她徒步北极和南极,并成功到达两个极点,成为位到达地球三极(南、北极点、珠峰)的华人女性。



目录

章 签下了登珠峰的“生死状”
第二章 珠峰下的温柔时光
第三章 来来回回的拉练
第四章 珠峰之巅就在眼前
第五章 我“个”登上珠峰
后记
附录一
2007
被雪山感动的灵魂
当梦想照进现实
放花无语对珠峰
附录二
解密珠峰攀登
珠峰简介
进山路程
北侧传统路线详解
适应和拉练
天气和氧气
攀登装备提示
高山向导和协作、运输和通讯
只有山,不曾远离……

作者介绍

王秋杨,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2007年5月24日 登顶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成为首位到达“地球三极”(南极点、比极点、高点)的华人女性。 2007年2月 和儿子牧遥(11岁)、牧远(9岁)携手登顶非洲高峰——乞力马扎罗峰(海拔5895米)。

文摘



序言



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 一部关于梦想、坚持与生命之美的史诗 在世界之巅,那里空气稀薄,寒风凛冽,却有着最壮丽的日出,最纯净的星空,以及最动人心魄的生命印记。珠穆朗玛峰,这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不仅是无数探险家心中的圣殿,更是王秋杨,这位中国女性登山家的梦想高地。 《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并非一部简单的登山记录,它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深度探索,以及一次对自我超越的庄严承诺。这本书以王秋杨的视角,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珠峰画卷。从她初次萌生攀登珠峰的念头,到无数次艰苦的训练,再到最终踏上那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峰顶,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汗水、泪水,以及那份源源不绝、支撑她穿越黑暗、迎接黎明的坚定信念。 不畏艰险,攀登不止 王秋杨的珠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她所经历的每一次低谷与每一次崛起。从高原反应的痛苦折磨,到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带来的生死考验;从装备故障的绝望,到队友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从冰爪摩擦岩石的刺耳声响,到心跳在极度缺氧环境下擂鼓般的声音,每一个细节都被她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捕捉下来。 她写下了在前进营地静候天气窗口的焦灼,写下了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孤独,写下了每一次每一次向上挪动脚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那种极端的环境下,生理的极限被不断挑战,心理的防线也摇摇欲坠。然而,王秋杨的文字却充满了力量,她用冷静的观察、深刻的反思,以及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将这些艰难险阻描绘得惊心动魄,却又充满着一种超越苦难的美感。 珠峰之上,遇见生命最真的模样 攀登珠峰,不仅仅是征服一座山峰,更是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是与宇宙的零距离接触。在珠峰之上,一切的喧嚣与浮躁都归于平静,只剩下最纯粹的生命存在。王秋杨在日记中,记录了她在峰顶的感受,那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敬畏与渺小。她看到了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将万丈金光洒满雪山之巅,那一刻,她仿佛听到了宇宙的呼吸,感受到了生命最原始的脉搏。 她写道:“站在世界的最高点,俯瞰大地,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化作了脚下的尘埃。那一刻,我不再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而是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这种境界的升华,是通过无数次的挑战、无数次的坚持才得以实现的。她用文字告诉我们,生命的美丽,往往就隐藏在最艰难的挑战之后,隐藏在超越自我的那一刻。 坚持的信念,梦想的力量 “只为与你相遇”,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它不仅仅是指与珠峰的“相遇”,更是与那个敢于梦想、勇于追逐的自己,与那些在生命旅途中给予她支持与力量的人们的“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故事,是对“坚持”二字最生动的诠释。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么即使是最遥不可及的目标,也终将化为现实。 书中,她分享了她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重新出发。她的文字中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只有一种执着,一种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信念。这种信念,如同黑夜里的星光,指引着她穿越迷雾,走向光明。 不只是一次登山,更是一次生命的洗礼 《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王秋杨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不仅记录了自然的壮丽,也记录了人性的光辉。她与队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家人之间的牵挂与思念,都贯穿于整本日记之中。她笔下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交流,都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她写到:“在最艰难的时刻,是队友们相互搀扶的手,是他们鼓励的眼神,让我没有放弃。我们不仅仅是在攀登一座山,更是在共同经历一场生命的洗礼。”这种共同经历,使得珠峰的挑战,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种集体力量的凝聚,一种生命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给读者带来的启示 阅读《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不仅仅是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验一场惊心动魄的珠峰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激励。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梦想。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无论我们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并且愿意付出努力,我们就能超越自我,实现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这本书,是一曲关于勇气、毅力、梦想与生命之美的赞歌。它会点燃你内心深处的渴望,激励你勇敢地迈出追逐梦想的第一步。在王秋杨的珠峰日记里,你将不仅仅看到一座巍峨的山峰,更将看到一个女人,如何用她坚韧不拔的意志,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史诗。她用行动证明了,只要心中有光,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敢于梦想、勇于追逐的灵魂。它会让你相信,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遇,或许就藏在你最渴望到达的远方。 (注:此简介基于书名“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及 ISBN 9787508611792 推测,并非直接引用原书内容,力求符合内容、风格与长度要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平铺直叙地告诉你“我做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而是巧妙地穿插着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往经历的回溯。这种结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富有层次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那些高压、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比如,当氧气稀薄到连思考都变得迟缓时,他如何与自己的恐惧、怀疑甚至绝望进行周旋。那些描绘团队内部合作与冲突的片段,也处理得极其细腻,没有过分美化人际关系,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在生死考验面前,人性中最脆弱和最坚韧的一面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有一段文字,描述主角在休息点等待天气窗口期,那种漫长、煎熬的时间感几乎要穿透纸面。他没有用很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简单地记录了自己盯着一个固定点看了多久,又重复做了多少次呼吸练习,但正是这种极简的记录,反而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感觉到,每一次成功的攀登,都是无数次微小而痛苦的自我控制和坚持累积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英雄主义壮举。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登顶”的过程,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要去”以及“下来之后如何面对”这两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很多探险文学往往将重点放在冲刺的辉煌瞬间,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下撤的艰辛,以及重返平原生活后的“失重感”。这种对“回归”的关注,让我深受触动。作者似乎在探讨一种身份的错位:当一个人习惯了在生命最纯粹的边界线上生存后,如何重新适应充满琐碎和妥协的日常生活?他对这种心理落差的描写,极其真实和坦诚,没有粉饰太平,而是直面了胜利带来的后续的空虚和调整的阵痛。这种诚实的自我剖析,使得作者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征服了某座山峰,而是成功地将那座山峰的教训,融入到余生的每一个选择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就像是清晨高海拔地区的第一缕阳光,清晰、锐利,不带一丝多余的水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流逝时的手法,有时一页纸记录的只是几分钟的挣扎,而有时一个章节却浓缩了数月的准备和等待。这种节奏的拉伸和压缩,完美模拟了高山环境下的时间感知:在等待窗口期时,时间被无限拉长,像凝固的琥珀;而在遭遇突变时,时间则被压缩到极致,每一秒都决定生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强烈的临场感。作者对环境的拟人化处理也十分巧妙,雪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背景板,而是一个有呼吸、有脾气的“角色”,它慷慨时给予壮阔的风景,严苛时则毫不留情地考验攀登者的极限。这种与自然进行深度“对话”的记录,让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张力,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几笔亮眼的白色线条,立刻就能让人联想到雪山的巍峨与神秘。拿到手里,那种厚实的纸张质感也让人感到非常舒服,看得出出版方在装帧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当时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户外探险类题材的好奇心,毕竟珠穆朗玛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拿到书后,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震撼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显然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文学腔,而是带着一股子质朴和力量感,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雪线之上磨砺出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环境变化时所用的那些精准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词汇,比如风的呼啸如何变成了一种低沉的嗡鸣,光线如何在一瞬间从刺眼变成柔和,这些细节的捕捉,使得即便是身处温暖书房的我,也能感受到那种极寒的侵袭和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像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体验报告,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和反思。它让我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和意志,才能支撑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向自然的最强悍的挑战发起冲击。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远比单纯的探险记录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摄影作品,如果附带了的话,简直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但即便没有,作者用文字构建出的场景也足够震撼人心。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后勤保障和技术细节的描述,因为这往往是普通人最容易忽略,但却是决定生死的关键部分。作者对于装备的理解、对于路线的选择、对于风险评估的逻辑,都体现出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他似乎在用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去解构一个看似浪漫实则残酷的挑战。我记得有一次在描述穿越冰瀑时,他详细记录了冰锥的受力点、绳索的张力计算,那种对数据的精确把握,让我对“专业”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其实反映了一种深层次的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也对自己生命的敬畏。这种将情感的炽热与理性的冷静完美融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吸引了户外爱好者,对于所有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