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
定价:79.00元
作者:于平 ,李凤亮 ,周志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9745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版)》在厘清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的基础上,集中探究了文化科技融合趋势与创意城市发展、创意指数与创新企业发展、外科技文化融合下的产业发展及对深圳本土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并针对从多维度上解决文化科技融合的问题,提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战略及基本路径。
目录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发展(代序)
Ⅰ总报告
1文化科技融合:历史机遇与未来走向
Ⅱ理论篇
2文化科技融合趋势下的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
3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研究
4文化科技融合与当代审美风尚的变化
5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模型开发与评估
6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中的城市文化创新
Ⅲ实践篇
7传统影视产业升级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以珠三角为例
8地域化因素对广告产业项目合作网络构建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地区为个案
9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城市品牌塑造——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的视角分析
10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下的美国数字出版业
11美国好莱坞产业运作体系的演化
Ⅳ个案篇
12文化科技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以A8音乐和为例
13台湾的“文化三法”与通过文化产业的“小区总体营造”计划——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台湾表演艺术协会秘书长于国华访谈录
14深圳数字音乐产业现状及发展路径分析——以“A8音乐集团”为例
15基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报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
Ⅴ政策篇
16通过文化科技金融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17深圳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8云计算视野下的文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19中国IPTV业务的政策瓶颈及解决路径
20文化科技融合对城市文化创新的影响探析
作者介绍
于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博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1970~1980年在江西省歌舞团做舞蹈演员。1980~1985年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分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5~198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1992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6年被评为文化部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2001年调任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2004年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2009年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舞蹈文化与审美》《高教舞蹈综论》《舞蹈形态学》《舞台演艺综论》等。
于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博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1970~1980年在江西省歌舞团做舞蹈演员。1980~1985年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分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5~198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1992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6年被评为文化部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2001年调任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2004年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2009年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舞蹈文化与审美》《高教舞蹈综论》《舞蹈形态学》《舞台演艺综论》等。
李凤亮,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深圳市*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专业领域为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文化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著作(含合著)9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周志民,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市场营销系副主任。2003年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证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高校市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和文化营销方面的研究。主持6项*和省级科研课题,出版4部品牌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20余篇被SSCI、CSSCI、CSCD检索,十余次获省级、市级及外学术会议科研奖励。曾获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教师等称号。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拿到《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这本厚厚的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也带着一丝审慎。2013年,那是一个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界限开始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激情碰撞”的年代。我当时最关心的是,科技究竟是如何让文化变得“触手可及”的。是不是有关于智能推荐系统如何改变人们发现和消费音乐、电影、书籍的讨论?又或者,像互动戏剧、数字艺术展览这类新颖的文化体验形式,在当时是否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成熟的案例?我想知道,报告中是如何量化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它如何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我期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勾勒出2013年全球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的大图景,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如何深入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阐述。如果报告能进一步探讨科技创新对文化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参与度的深刻变革,那我将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
评分这是一本在我书架上等待已久的书,《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2013年,正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加速融合的关键时期。我最想在这本书里找到的,是对当时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深刻洞察。例如,互联网思维是如何开始影响到传统文化机构的管理和运营模式的?数字出版、在线教育、数字音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在2013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科技如何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去分析那些颠覆性的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是如何在文化内容创作、传播、消费等全链条上发挥作用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报告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转型时期,有哪些关键性的因素推动了文化科技的创新发展,并对今天的文化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了这本《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文化与科技交集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宝藏。2013年,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正处于一个爆发的临界点,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突破如何颠覆着传统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一年来的行业动态的。比如,新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是否有了新的突破?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例如音乐、文字、绘画方面,是否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潜力?更具象一点,像“互联网+”的概念在2013年刚刚兴起,它对文化产业具体产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书中能否描绘出那些在这一年里,利用科技手段重塑文化体验的典型项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分析,来揭示科技如何赋能文化,使其更具吸引力、更易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我希望这本报告能帮助我理解,在那个时间点,文化科技创新的“沃土”究竟是怎样的,以及有哪些“种子”已经开始萌芽。
评分这本《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和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它无疑是一份极具前瞻性和深度的新年献礼。2013年,正是中国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浪潮下经历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新兴技术与传统文化形态的碰撞融合,催生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创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这一年里涌现出的那些“跨界”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比如数字博物馆如何让古老文物焕发新生, VR/AR技术又为传统戏曲、戏剧表演带来了怎样的沉浸式体验,以及大数据在文化内容创作、传播和消费领域的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能提炼出驱动这些创新的核心要素,分析其成功背后的商业模式、技术支撑以及政策环境。同时,作为一份“报告”,它应该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和学术性,能否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持、严谨的逻辑论证,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将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当前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并为未来的个人学习或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刚翻开《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一股浓郁的研究气息扑面而来。2013年,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遥远的设想,而是正在发生且日益加速的现实。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份报告是如何解读当时科技发展对文化创新所带来的“蝴蝶效应”的。比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催生了新型的文化消费场景,如碎片化阅读、短视频观看,甚至是对传统文化内容消费习惯的颠覆? 또, 3D打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品复制方面,是否已经有了令人兴奋的进展?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政策导向和市场激励机制的分析,毕竟,技术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份报告能否深入剖析文化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伦理、数字鸿沟等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渴望从这份报告中,窥见2013年文化科技发展领域中那些隐藏的机遇与风险,并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如今文化产业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