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清,冯连世,翁庆章 著
图书标签:
  • 高原训练
  • 运动生理学
  • 耐力训练
  • 高海拔
  • 运动医学
  • 训练方法
  • 高原反应
  • 运动表现
  • 健康
  • 健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32178
商品编码:296921076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原训练

定价:46.00元

售价:31.3元,便宜14.7元,折扣68

作者:王清,冯连世,翁庆章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0932178

字数:

页码:3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的科技项目“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高原训练》是反映此项目主要研究成果的汇编。
《高原训练》的承担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高原训练》的主要协作单位为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高原训练的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对血液流变特征产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经过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渗透脆性、悬液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等,比一般人有明显下降;红细胞滤过率和红细胞变形能力比一般人明显增加。由于长期训练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Hct减少,运动员安静状态的血黏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Hct、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等。其中,Hct是影响血液黏度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Hct升高到50%N60%时,血液黏滞性呈线性增加,当超过这一水平时血液粘滞性则呈指数增加。酒井秋男曾提出了一个“Hct适值”概念。他认为,Hct加大是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但增多过盛反而对机体不利。“Hct适值”应是50%左右。适宜的高原训练应控制Hct在适值范围内,使红细胞有效摄氧达到较佳状态,并对血液黏度也有利。冯连世等人(1998)的研究也表明,高原训练时血沉、血沉方程1c、纤维蛋白原等下降和网织红细胞增加;此外,高原训练对血流特征产生的有利影响在下高原3周后得到了充分体现。
红细胞变形性是影响血液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网织红细胞增加,这是血液红细胞平均年龄下降的表现,而年幼的红细胞比老化红细胞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能显著提高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性的提高对改善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变性等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高原训练期间机体的血液流变特征可能会得到改善。其显著增加的红细胞数及较佳的血液流变性提高了机体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2.2.3.3 红细胞变形能力
血液成分中与高原训练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由于红细胞的变形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血液对组织的供氧能力及对C02和其他物质的运输能力,因此,红细胞的变形性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规律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高原训练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有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但不如平原训练显著。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冯连世等(1998)通过观察模拟不同海拔高度训练对大鼠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发现:平原和高原训练1周都可提高大鼠红细胞的变形性,但高原训练1周不及平原训练1周那么显著;模拟海拔2000m训练时,其训练负荷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海拔3000~4000m训练时,高原缺氧则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主要表现在高原训练后,其中,以海拔2000m训练的效果佳,并且这种提高可能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长而消退。
与单纯停留在高原相比,高原训练时的高原缺氧附加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更能促进组织缺氧,导致红细胞比表面代偿性增加。红细胞这种在形态学上对高原缺氧的适应,是提高红细胞变形性的内部因素之一。高原训练开始后l周,血2,3-DPG提高,并在整个训练期间都保持上升,而血中2,3-DPG能通过改善红细胞膜的机能状况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强。在中等海拔高度,血pH值正常,而2,3-DPG上升,也可能使变形性增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碱过量显得更为明显,并且2,3-DPG也增加;在高海拔高度时,呼吸性碱中毒超过了2,3-DPG的影响,从而扰乱了红细胞外环境,有可能使得红细胞变形性受到削弱。
总之,高原训练后红细胞数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血浆黏度降低,使血液阻力减少,血流速度加快,改善了血液的流变特性,有利于血液对各器官及工作肌的灌注,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对代谢产物的排除率。同时,还有利于调节体温及激素的体液调节。
……

序言


1 高原训练的发展历史
1.1 高原训练的定义
1.2 高原训练的起源
1.3 高原训练的发展进程
1.3.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
1.3.2 个高潮阶段(20世纪60年代)
1.3.3 争议中的探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3.4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1.3.5 我国高原训练简况
1.4 主要参考文献

2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基础
2.1 高原应激的生理变化
2.1.1 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1.1 肺通气量
2.1.1.2 缓冲系统
2.1.1.3 血氧水平
2.1.1.4 大摄氧量(寸02max)
2.1.2 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2.1 心率(HR)
2.1.2.2 心输出量
2.1.2.3 血压
2.1.2.4 心电图
2.1.3 血液成分的高原应激反应
2.1.3.1 血浆容量
2.1.3.2 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11BC)
2.1.3.3 (EP)
2.1.3.4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1.3.5 血乳酸
2.1.4 神经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 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1 肾上腺皮质激素
2.1.5.2 儿茶酚胺
2.1.5.3 甲状腺素
2.1.5.4 抗利尿激素
2.1.5.5 其他激素
2.1.6 消化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 .1.7 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7.1 物质代谢
2.1.7.2 能量代谢
2.1.8 高原应激的病理反应
2.1.8.1 急性高山病
2.1.8.2 高原肺水肿
2.1.8.3 高原脑水肿
2.1.8.4 肾出血
2.2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2.2.1 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1.1 肺通气功能
2.2.1.2 血液缓冲能力
2.2.1.3 血氧水平
2.2.1.4 大摄氧量(Vo 2max)
2.2.2 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2.1 心率(HR)
2.2.2.2 血压
2.2.2.3 心输出量和心功能
2.2.2.4 心脏结构
2.2.3 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3.1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2.2.3.2 (EPO)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2.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2.2.3.5 血乳酸
2.2.4 内分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2.2.4.1 血清睾酮(T)与皮质醇(C)
2.2.4.2 肾上腺皮质激素
……
3 高原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 云南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5 青海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6 甘肃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7 模拟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8 德国高原训练专著介绍


《高原训练》 引言 在探索人体潜能的漫长旅途中,总有一些极致的环境,以其严酷的考验,激发着我们对身体极限的认知与突破。高原,正是这样一个神秘而充满挑战的地域。稀薄的空气、强烈的紫外线、低压的环境,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却孕育出了一套独特而高效的训练体系——高原训练。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高原环境的简单描绘,也不是对某一项运动项目在高原上的记录,而是深入剖析高原训练背后的科学原理,系统梳理其发展历程,并详细阐述其在不同领域,特别是体育竞技、军事体能、甚至日常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 第一章:高原环境的生理挑战与适应机制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高原,亲身感受那与平原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我们将首先详细解析高原上空气稀薄、氧分压降低的根本原因,以及这种生理上的“缺氧”是如何直接影响人体各项机能的。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到神经内分泌系统,我们将逐一探讨人体在面对高原低氧环境时所产生的即时反应,例如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红细胞生成增加等。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揭示人体在高原环境下长期存在的适应机制。我们将详细介绍“高原适应”的生理过程,包括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代谢水平的长期改变。例如,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何提高携氧能力;肺通气量的改变如何更有效地获取氧气;以及线粒体功能的优化如何提高细胞利用氧的效率。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不同个体在高原适应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遗传、生理等因素。读者将了解到,人体并非被动地承受高原的压力,而是以惊人的能力进行主动的、复杂的生理调整,以期在极端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第二章:高原训练的科学基础与理论模型 理解了高原环境的生理挑战与人体适应机制,本章将进一步深入探究高原训练的科学基础。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运动员或特种兵送到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本章将系统介绍与高原训练相关的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 我们将详细阐述“低氧刺激”在高原训练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低氧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挑战,而是成为一种主动的“应激源”,触发一系列积极的生理反应。我们将解析这种应激如何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耐力水平、爆发力、力量以及身体的恢复能力。 本章还将介绍几种主流的高原训练理论模型,例如“到达-离开”模型(Arrival-Leave Model)、“高原型”适应模型(Hypoxic Training Model)等,并对它们的科学依据、优点和局限性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将探讨不同训练强度、训练时长、训练频率在高原型环境下对身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个体情况和训练目标来制定最优的训练方案。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原训练并非“盲目的煎熬”,而是一项基于严谨科学研究的、精细化的体能提升策略。 第三章:高原训练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与实践 体育竞技领域一直是高原训练最广泛、最活跃的应用场景。本章将聚焦于高原训练如何改变了许多运动项目的竞技格局,并详细介绍其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我们将分析高原训练如何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包括最大摄氧量(VO2max)、乳酸阈值等关键指标。例如,在长跑、自行车、游泳等耐力项目中,高原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运动员在平原环境下的比赛表现。我们将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展示世界级运动员如何利用高原训练来冲击个人最佳成绩,甚至打破世界纪录。 除了耐力项目,本章还将探讨高原训练对其他类型运动项目的影响。例如,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的跳跃、投掷等项目,由于空气阻力减小,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技术调整和表现。我们将分析高原环境对运动员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高原训练中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和体能的优化。 本章还将详细介绍高原训练的周期性安排,包括如何结合高原训练与平原训练,如何进行高原训练后的“下降期”和“调整期”,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在关键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将探讨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训练阶段对高原训练的特异性要求,并分享一些国际顶尖教练的训练理念和实践经验,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高原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高原训练在军事与特殊职业中的应用 除了体育竞技,高原训练同样在军事领域,以及其他需要高强度体能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揭示高原训练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价值与独特之处。 在军事领域,士兵往往需要在高原地区执行各种复杂的任务,例如高强度行军、战斗、以及长时间的站岗执勤。高原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军人的耐力、力量、敏捷性以及在缺氧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我们将探讨军事院校如何将高原训练纳入常规体能训练体系,以及在高原训练中如何模拟真实的战场环境,提高士兵的心理韧性和应变能力。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其他一些特殊职业,例如登山向导、高山救援人员、高原地质勘探队员等。这些职业的从业者需要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并具备极强的体能和适应能力。我们将分析高原训练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降低高原反应的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本章还将探讨高原训练在非传统领域的应用,例如高科技的模拟高原训练设备,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普通人的高原适应能力,为前往高原旅行或工作的人们提供科学指导。 第五章:高原训练的潜在风险与科学的规避策略 任何高强度的训练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高原训练更是如此。本章将客观地分析高原训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提供科学的规避策略,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们将详细介绍高原反应(AMS)的症状、分级以及诱发因素。读者将了解到,高原反应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我们将深入探讨合理的上升速度、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辅助等关键预防措施。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高原训练可能带来的其他健康风险,例如肺水肿(HAPE)、脑水肿(HACE)等,并强调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一些专业的医疗监测手段,以及如何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科学”与“循序渐进”。高原训练并非“硬闯”,而是需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训练目标以及高原环境的特点,制定周密而精细的计划。我们将强调个体化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倾听身体信号、及时调整的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高原训练,并在追求身体潜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第六章:高原训练的营养策略与恢复管理 成功的高原训练离不开科学的营养支持和有效的恢复管理。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在高原环境下优化营养摄入,以及如何促进身体的恢复,以最大化训练效果。 我们将分析高原环境下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变化,例如能量消耗增加、铁元素需求增加(以促进红细胞生成)、以及对水分和电解质的更高需求。本章将提供详细的营养配餐建议,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比例,以及富含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选择。我们将探讨一些特殊的营养补充剂,例如肌酸、β-丙氨酸等,在高原训练中的潜在作用。 同时,本章还将重点关注训练后的恢复管理。我们将介绍高原环境下身体恢复的特点,例如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恢复过程可能会延长。本章将提供有效的恢复策略,包括主动恢复、被动恢复、充足的睡眠、以及利用按摩、冷热水疗法等手段来促进肌肉修复和减轻疲劳。 我们将强调营养与恢复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整个高原训练计划中。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方法,为高原训练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七章:高原训练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我们对人体潜能认识的不断深化,高原训练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本章将展望高原训练的未来,并探讨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关注新兴的高原训练技术,例如负压训练舱、模拟高原环境的气体混合训练等。这些技术为无法实际到达高原的训练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并可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高原训练与基因技术、个体化精准训练的结合。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理数据分析,我们或许能够更精准地预测个体对高原训练的反应,并制定更加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我们还将讨论高原训练在促进全民健康、延长健康寿命方面的潜力。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提高,将高原训练的科学原理应用于日常健身和健康管理,将有助于提升大众的体能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结语 《高原训练》并非一本简单的训练指南,而是一部关于挑战、适应与突破的史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惊人潜力,以及通过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我们能够实现怎样的飞跃。无论您是一名追求卓越的运动员,一名肩负重任的军事人员,或是一位渴望提升健康水平的普通人,本书都将为您提供深刻的启示、科学的指导,以及一份勇于探索未知的勇气。高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通往自我超越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相当惊人,但它的编排方式却极具巧思,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我发现,作者在叙述复杂的生态学原理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物种或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比如,他解释“稀薄空气如何影响动植物生理结构”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科学公式,而是通过描绘一只藏羚羊如何在缺氧环境下维持高速奔跑的奇迹,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具象化。这种“故事化的科学阐述”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此外,书中穿插的大量手绘插图和地图分析,精准而富有艺术感,它们并非简单的配图,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极大地辅助了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卓越的视觉叙事者。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引人入胜。对于任何对生命科学或自然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知识的饕餮盛宴。

评分

读完全书,我有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似乎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徒步旅行,身心俱疲,却又收获了无与伦比的壮阔视野。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非线性,它像是一块块精心打磨的宝石,被随意地洒在了时间的长河中。有时,我们跟着一支考察队深入人迹罕至的冰川腹地,体验到那种与世隔绝的极限生存状态;下一章,笔锋一转,又回到了几百年前,讲述古代商队穿越山口的艰辛历程。这种时间与空间的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张力。它让我体会到,高原的历史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次循环往复的努力与牺牲叠加的结果。书中对于“孤独感”的描摹尤其到位,那种面对浩瀚天地时,个体存在的微不足道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哲学论著,披着自然文学的外衣,探讨着人类在面对宏大自然时的精神困境与超脱。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过于严肃,缺乏故事性。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讲述了一群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人类的故事。他们并非是那些光环加身的探险家,而是世代依附于这片土地的牧民、僧侣,甚至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作者的采访技巧高超,他没有采用那种咄咄逼人的追问方式,而是用一种近乎倾听的姿态,让那些被访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们的困惑、坚持和对传统的坚守。我尤其被其中一位老牧民的故事所打动,他描述了面对气候变化时,他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生存智慧如何一点点被现实的洪流所冲刷、重塑的过程。那种无奈中的挣扎,那种对故土不舍的深情,读起来让人鼻子发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高原环境,赋予了鲜活的人文温度,它探讨的不是地理,而是关于“何以为家”的永恒哲学命题。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我就是那个围坐在火堆旁,听着古老传说的人,感受着酥油茶的香气和高原夜晚特有的寂静。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完美”的固有认知。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总期待一个清晰的开端、发展和结局,一个令人心满意足的闭环。然而,这本书拒绝给予读者这种安逸。它展示的高原生态,是一种永恒的、动态的“未完成状态”——生命的繁衍、气候的变迁、地质的活动,都在持续不断地发生,没有休止符。作者对“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深深地感染了我。书中有大量的篇幅讨论了那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科学谜团,那些依然活跃在人迹罕至处的神秘物种,以及那些正在快速消亡的古老语言。他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起,保持这份探索的激情和对未知的好奇心。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我读完之后,不是满足地叹息,而是产生了强烈的冲动,想要去了解更多,去亲自探寻那些文字中留下的空白。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份持续发酵的思考邀请函,关于我们与地球的共存之道,这份启示意义深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沉的蓝与岩石的灰交织在一起,立刻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开阔、寂静又充满力量感的氛围中。初读之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自然地理科普读物,讲述青藏高原的独特地质构造和生态系统,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其生动的微观场景,比如一株在凛冽寒风中艰难破土而出的高山杜鹃,或者一滴凝聚在苔藓上、折射出万千星辰的晨露,来构建起整个宏大的高原图景。那种对环境的敬畏感,仿佛能透过纸张渗透出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份亘古不变的宁静。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高原生物的生存哲学;时而又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猛烈地冲击读者的认知边界,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韧性与脆弱。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试图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寻找一丝高原的影子,那份辽远和纯粹,着实让人心神为之一振,也对生命本身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