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微纳系统技术与应用
定价:50.00元
售价:34.0元,便宜16.0元,折扣68
作者:姚军,汪为民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0303210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微纳结构由于其尺度原因,经典物理中的某些理论、定律和常规的机械加工技术、光学显微检测手段已不再适用。因此,现代科技有针对性地发展了一套系统有效的研究方法来处理这一问题。姚军等的《微纳系统技术与应用》即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微纳结构与系统的原理、发展与应用。全书共7章,章介绍了微纳系统技术的概念、研究领域、发展现状和前景;第2章阐述了微光学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器件;第3章介绍了微机电系统的材料、传感器、执行器及几个典型应用;第4章介绍了微机电系统在微光学中的典型应用——微光机电系统;第5章概括了一些常见的微纳系统技术的微细加工技术;第6章介绍了纳机电系统;第7章通过实例对微纳系统技术的整个研发过程进行了分析。
本书系统阐述了微纳结构与系统的知识,主要包括微纳系统的基本概念、所用材料、加工方法、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具体应用等。另外,本书还详细探讨了微纳系统领域内一些热点研究方向的*成果,包括MEMS空间光调制器、MEMS开关、光纤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并按照设计、加工、测试、封装这一完整流程阐述了研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例对各个研发环节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简明介绍,这都有助于读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参考。
本书可供微机械、光学工程、自动控制、先进制造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相应领域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姚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9月进入四川大学物理系学习,2001年7月获得信息光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7年5月,先后在英国StrathclydeUniversity、Durham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CollegeLondon工作,研究方向分别为MEMS、微光学器件设计及检测和自适应光学。2007年6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MEMS和自适应光学。2010年入选四川省首批“百人计划”。近年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和EI检索,申请发明20余项。汪为民硕士,助理研究员。2006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基地班,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MEMS设计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一定是“启发性”。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字面信息本身,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作者在论述技术原理的同时,不断地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和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知识框架进行思考。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柔性电子和生物医学交叉应用的部分,那些大胆的设想和严谨的逻辑支撑,让人对接下来的技术发展充满期待。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书中的图表进行自己的推演和思考,感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值得称赞,清晰简洁的示意图完美地补充了文字的不足,使得抽象的概念得以直观化。对于科研人员和创新驱动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对这个领域只是略有耳闻,觉得高深莫测,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技术,竟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紧密相连。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把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和工程实现讲得通俗易懂。尤其是关于传感器和执行器部分的阐述,简直是匠心独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微小尺度上的“世界工程”。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实战指南,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些前沿技术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我特别喜欢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每一个案例都剖析得丝丝入扣,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潜力。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跨入这个领域,或者只是想对现代精密工程有一个全面认识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读完后,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实在难以言喻。
评分这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的专业著作,阅读体验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过多地去渲染那些花哨的应用前景,而是脚踏实地,从基础的材料科学、微加工工艺讲起,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且自洽的技术知识体系。我必须赞扬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功力,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极其自然,前一章的知识点是下一章深入探讨的基石,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认知负荷。虽然技术细节非常扎实,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回顾和关键技术突破的背景介绍,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好的案头参考书,里面的公式推导和实验数据分析都非常详尽可靠,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重要支撑。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读者跳出单一技术的局限,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交叉学科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将焦点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子领域,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各个关键技术模块有机地串联起来,展现出整个技术体系的协同效应。我尤其欣赏它在“系统集成”方面的探讨,很多传统书籍往往只关注单个器件的性能,但这本书着重论述了如何将不同的微纳单元集成到一个功能完善的系统中去,这才是实现实际应用的关键瓶颈。作者对于系统设计中的权衡取舍、误差分析以及可靠性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都是实务操作中至关重要的经验。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系统思维”的培养受益匪浅,不再仅仅关注某一个零件的优劣,而是学会从整体效率和鲁棒性角度去评估技术方案的价值。这对于提升项目规划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着立竿见影的帮助。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开始阅读的,因为市面上这类介绍性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浅薄,要么就是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新,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热情的向导,带着你走过那些精密的“迷宫”。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制造流程的描述,比如光刻、蚀刻等步骤,竟然能写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画面感,让你仿佛能“看”到那些纳米级别的操作正在发生。这种情感化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工艺流程变得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对精密制造艺术的赞美。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信心是无价的,它让你相信,通过学习和努力,你也能够理解并驾驭这些“微小世界”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